《宋詞三百首全解》(兩卷典藏版)
上彊村民 編
蔡義江 解
複旦大學出版社
讀宋人詞
當于體格、神緻間求之
而體格尤重于神緻
唐圭璋(詞學家)
彊村先生茲選,量既較多,而内容主旨以渾成為歸,亦較精辟。大抵宋詞專家及其代表作品俱已入錄,即次要作家亦廣泛采及,不棄遺珠。
王兆鵬(中國詞學研究會會長)
《宋詞三百首》為晚清四大詞人之一的上彊村民所選,精華盡萃,與蘅塘退士所編《唐詩三百首》并稱雙璧。百年以來,風行天下。本書注解者蔡義江先生為當代詞學大師夏承焘先生傳人,詞學造詣宏深,其譯文達雅,賞析精美,足資珍藏閱賞。
# 作者簡介 #
蔡義江
著名紅學家、學者、教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954年畢業于杭州大學,留校任教。1978年借調至北京,發起創辦《紅樓夢學刊》,并籌建了中國紅學會。先後擔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宣傳部部長,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在紅學和唐宋詩詞研究領域成就卓越,著有《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紅樓夢詩詞曲賦全解》《蔡義江論紅樓夢》《論紅樓夢佚稿》《宋詩精華錄譯注》《宋詞三百首全解》《清代文學概論》15
“春”是花底離愁三月雨
木蘭花
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隻有相思無盡處。
離别的路上已見楊柳青青、芳草萋萋。青春年華最容易抛人而去。好夢驚醒時,樓頭正響起五更的鐘聲,三月的雨使花底落紅點點,惹人離愁難禁。
無情人不會像多情人那樣痛苦,我一寸心竟化作相思愁緒千絲萬縷。天涯地角雖然遙遠,也終有到頭的時候,隻有這相思呵,竟無窮無盡、無時無處不在。
這是一首寫離别相思的詞。前半先叙清因别離而相思的事;後半則專寫離情之痛苦、相思之無窮。
“綠楊”二句的意思是明白的:當時送别你、彼此分手的“長亭路”上,如今“綠楊芳草”,春意已濃;然而春草年年綠,行人歸不歸呢?要知道時光不待人,“年少抛人容易去”啊!“年少”一詞有兩種用法:指人,“年少”即年輕人;指年齡,“年少”即青年時期,猶言青春。這裡是後一種用法。但也曾有人誤解為前一種用法,大概是因為前面說“長亭路”,後面接“抛人容易去”,遂以為離去之人是一位少年郎,他輕率地走了,于是就将全詞理解為“婦人語”了。
其實,“年少抛人容易去”就是人生易老的意思,是别後傷春的話,與離去者是男是女并沒有什麼關系。“樓頭”二句是說自己别後的思念,選擇了兩種最能引發離愁的時刻和場景,用由名詞連綴而成的無謂語句式組成對仗,如同律詩的中二聯。“樓頭殘夢”的夢,無疑是與意中人相會的好夢,因被“五更鐘”驚破,故用“殘”。唐詩曰:“打起黃莺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此則離人怨恨五更鐘矣。三月多風雨,花枝底下,必落紅飄零,此正惹人愁思之時,如杜詩所謂“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也。黃蓼園曰:“‘樓頭’二語,意緻凄然,挈起‘多情苦’來。”也就是說,這兩句開啟了下片的抒情内容。
下片在寫法上與上片有明顯的不同。首先所用的語言,由文變俗,都淺顯明白;抒情也心口相應,直截了當。其次,四句三層意思,每一層都用兩兩比較的手法來表現“多情苦”這一主題。
先說“無情不似多情苦”,這可以說是一種相反情況的比較。“無情”本來是不好的,但因為不會有思念的煩惱,現在反而教詞人羨慕。這一比較,強調了苦情的難以忍受。其次是“一寸還成千萬縷”,這是一種自身不同現象的比較。心稱“寸心”,看起來很小,似乎容不下多少東西,想不到現在竟弄出千絲萬縷的思緒來。
這一比表現了一種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态。最後說:“天涯地角有窮時,隻有相思無盡處。”這是相同情況的比較。“天涯地角”是廣大遙遠的空間;“相思”也是無邊無際的,正有其相同之處。詞人就用這兩者來作比較,特抑彼而揚此,把相思之苦推到了極點。
攝影者:複旦大學,周鵬
無“春”計留春住
蝶戀花
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語譯】
庭院多麼深邃啊,它究竟有多少深呢?楊柳就像煙堆,形成了無數蒼翠的簾幕。他騎着豪華的駿馬在遊樂的地方,那條通往溫柔鄉、銷金窟的煙花巷,我的樓再高,也望它不見啊!
雨橫風狂中,三月将過,天已黃昏,我關上了門,總也想不出辦法能把春天留住。我眼中充滿淚水去問花兒,花兒也不說話,一陣風來,倒将它吹得落紅散亂,紛紛飛過秋千而去!
【賞析】
這應是一首寫閨怨題材的詞。
詞的首句被用疊字最有本領的女詞人李清照所激賞,還用于自己的詞作之中,便很不簡單。重疊三字于一句之中,非此詞所獨有。楊慎曾舉出“夜夜夜深聞子規”“日日日斜空醉歸”“更更更漏月明中”“樹樹樹梢啼曉莺”等例句(見《詞品》),雖也疊得穩妥,但都不及“庭院深深深幾許”之自然高超。在這裡,用疊字來強調庭院之深邃與詞所要表現的主題是完全密合的。庭院之深,亦即閨閣之深,封建時代婦女受禮教束縛,深居幽閨,與外界隔絕,不能過問丈夫行為的不公平地位被寫出來了。
因而,庭院之深又可視作婦女内心苦悶之深的象征。她們精神上的痛苦與不幸,被深深地埋藏在這牢獄似的深院大宅之中而無人知曉。李清照是女子,又有孤居寂寞的生活體驗,因而特别能深刻地領會。用問句起頭,尤有情緻。
庭院之深是通過楊柳之多來表現的。柳如堆堆青煙,形成無數簾幕似的屏幛,所以才更顯得樓閣深不可測;在高樓上眺望而不見丈夫遊樂之處,也由于此。
下片全為寫這位女子的怨恨和悲愁而設,常人難到之處在于詞并不靜止地說她肝腸寸斷、愁怨無窮,或者她心裡在想些什麼,而是仍透過景物環境和人物情态的細節描繪來揭示其内心世界。“雨橫風狂三月暮”,這是寫暮春時節的天氣,也象征自身的不幸遭遇,同時又表現了她面對冷酷無情的現實時,内心感情的激動和狂亂。她無可奈何,隻能“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春天留不住,少女的青春年華留不住,往昔的恩愛纏綿和幸福歡樂也過去了,同樣沒有辦法将它留住。“無計”二字,可見出她向往過幸福生活的願望是多麼的強烈。
結尾兩句更見精彩,遭風雨摧殘者是花,所以要寫到花;而花又與人同命,故見花而落淚;淚為憐花惜花而落,也為自憐薄命而落。為什麼要遭受如此之不幸呢?這問題無人能夠回答,且也無人可問,隻好去“問花”。
“問花”是癡語,也是情語。花當然不能回答。它不但“不語”,連自身也保不住,一陣風來,就将它吹得亂紅飛散了——這恐怕也算是一種無言的回答吧!這已是令人悲凄的情景,不料畫面上又出現“秋千”這一能勾起她熱戀新婚時期歡樂回憶的東西,讓它形成一種強烈的今昔對照,仿佛隻是信手拈來,卻調動了震撼心靈的“藝術打擊力”,完成了全篇的最後一筆,真可謂是神來之筆。
攝影者:複旦大學,成钊
自“春”來,慘綠愁紅
定風波
柳永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帶,猶壓香衾卧。暖酥消,膩雲亸,終日厭厭倦梳裹。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麼,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隻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随,莫抛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語譯】
自從春天來臨後,綠葉紅花都使我感到凄慘煩愁;我這顆女人的心對什麼事情也不在意了。太陽已高挂在花枝上,黃莺在楊柳的翠帶間穿梭似的飛來飛去,而我卻仍擁着被子在睡覺。柔和瑩潔的肌膚消瘦了,烏雲般亮澤的頭發垂下了,整天懶洋洋地也沒有精神去梳妝打扮。真是無可奈何啊!我恨那薄情郎一去,竟連書信也沒有一封。
早知道他如此,我後悔當初沒有把他的馬鎖住,不讓他走。把他關在書房裡,隻給他紙和筆,将他管束起來,讓他把做詩填詞當作功課去完成。我要永遠跟随着他,不離開他一步,要悠閑地手拈針線陪伴着他坐在一起。就隻有他和我兩個人。這樣,才不會白白地浪費掉青春的光陰。
【賞析】
這首離别相思詞是從女方角度寫的,描摹女子懷人的心理情态,可謂體貼入微。行文之中,雅言俚語相雜,自然和諧;淺俗處,反見活潑清新。
上片寫女子因情郎去後沒有音書而終日愁悶無聊,凡事厭倦懶怠的情态。“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以“綠”“紅”指代草樹、花朵,作名詞用,已屬修辭技巧,更以“慘”“愁”狀其景況,将形容人事的詞去形容景物,這就比“綠暗紅嫣”一類修辭又跨進了一步。後來李清照詞有“綠肥紅瘦”,《紅樓夢》中有“怡紅快綠”,應都是得到前人之作啟發的創造。主觀之情可移至客觀之景上,這也是一例。
“慘綠愁紅”是雅語,“是事可可”是俗話,配搭在一起,卻很協調,下文如此類者尚多。接着寫她日高起而猶睡。“日上花梢,莺穿柳帶”,有聲、色、光、影,固是麗句,但“猶壓香衾卧”的“壓”字用得猶妙;若常人填詞,大概會用“擁”字,總不及“壓”字寫其嬌慵之态生動如見。起來後,則見其“暖酥消,膩雲亸,終日厭厭倦梳裹”。
說肌膚、頭發,都用所喻之物指代,修飾語辭是形容美的需要。相思使人消瘦;心上人不在,總也打不起精神去梳妝打扮,講究衣着,所以漂亮的頭發也搭拉下來了。所謂“豈無膏沐,誰适為容?”打扮起來又給誰看呢?末了才說出原因——戀人去後無音訊。用“無那”二字、亦即“不知如何是好”的意思連接,造成一種嗟歎的效果。“薄情”,隻是怨恨語,并非認真責備其戀人負心無行;因為愛得深,所以怨恨也深。
下片揭示女子的内心活動,女性的溫情和對愛情生活的憧憬,寫得極為生動逼真,比上片更活潑而有新意。先說早知如此,悔不将他留住。
留住?長期遠行,又不是一時興起,想出外郊遊賞玩,豈能說留就留?用鎖馬藏鞍之類的辦法想教情郎走不了,更屬癡念傻想,形同兒戲。
然而,好就好在這些話恰恰能寫出她的一片天真稚氣。留住了又将如何?于是第二層說,想要将他關在書房裡,像教師管束學生那樣,隻給他紙和筆,讓他把吟詩作詞當作功課去完成。說得也風趣
這一來,人留住了,心也不會再生妄念了。至此,讀者也許會想:“拘束教吟課”,是不是還想讓他去應試科舉,謀取功名呢?當然不是。最後一層道出了自己真正的心思來:并非要情郎學業上進、立身成名,隻不過想藉機與他相依相伴,不虛度青春年華。“針線閑拈伴伊坐”,摹拟沉醉在愛情幸福的憧憬中的女性心理狀态,極為細膩真實。
攝影者:複旦大學,曾藝
“春色”三分
卻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水龍吟
蘇轼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抛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萦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随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語譯】
它像花又不像花,也沒有人惋惜,任其飄散墜落。抛棄了它生長的家,流落在街頭路旁,細想起來,這無情草木倒也是有愁恨的。它愁思萦懷,傷了柔腸,媚眼困慵,想睜開又閉了起來。它好比夢魂,随長風,飛往萬裡之外,尋找情郎的去處,又仍被黃莺的叫聲所喚回。
我倒不恨這柳絮的飛盡,隻恨那西園裡落花飄紅,再難重新回到它原來的枝頭上去。早晨一場風雨過後,何處去尋找它遺留的蹤迹呢?原來已化作一池細碎的浮萍了。這三分春色,已是二分付與塵土、一分付與流水了。你細細地看罷,其實它并不是楊花,一點一點,原來都是離别之人的眼淚啊!
【賞析】
蘇轼與章質夫同仕汴京,是在哲宗元祐二年(1087),詞當作于此時。如果兩人才力相當,和作往往不如原作,因為原作寫時較自由;和作要“次韻”,限制更多,當然也就更難。然而,這點限制卻難不倒蘇轼,他的次韻和作,揮灑自如,反勝過章氏原作,故王國維曰:“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
詞從楊花算不算花說起,既稱“楊花”,又生于枝頭,可說“似花”;狀如棉絮,全無花形,“也無人惜從教墜”,又好像“非花”。由第一句帶出第二句,而第二句便有寄托了。看至下文,便知是以楊花“無人惜”,寓人之不幸遭遇。“抛家傍路”,也語帶雙關,既詠物又說人,就物而言,“抛家”就是“離枝”。“無情”固是草木,但也可作閨閣對離家之人的稱呼。然而又說是“有思”,“有思”亦即“有情”,“情思”一詞,本可連可拆,具體地說,就是有離愁别恨。人固有,草木也有嗎?有。
唐陸龜蒙《白蓮》詩就說:“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堕時。”東坡大概受此啟發。“抛家”三句是以楊花拟行客;接着“柔腸”、“嬌眼”雲雲,便拟閨中思婦。妙在拟人而不離物,“萦”、“柔”自是柳絮之狀;楊柳飛綿之時,正是人們春“困”欲“酣”之季,而柳葉似眼,故稱“柳眼”,聯想彼此貫通。由睡而“夢”,夢魂能飛度關山,正可仿佛楊花之“随風萬裡”,故又借衆所周知之唐詩“打起黃莺兒”意,說到“尋郎去處”,照應前所拟遠行客,以申足離恨。
下片思路更放開了,好像不是在寫詠物詞而是在縱筆直抒傷春之情,然又終不脫楊花,故張炎謂其“後段愈出愈奇,真壓倒今古”。在“此花飛盡”之前,隻加上“不恨”二字,就說到了“落紅難綴”,可謂便捷之至。然後又回到本位,說楊花随一場曉雨流入池沼,化作浮萍。
前面的“抛家傍路”是墜于“塵土”;此處則是付與“流水”。用“春色三分”來歸結,則在指楊花的同時,可連帶上“落紅”,比單說“楊花”内涵擴大了,突出惜春傷春主題。傷春實即自傷,所以最後仍歸結為離别,與上片完全一緻。妙在抓住“點點”這一特征,将楊花比眼淚,這是對唐詩“君看陌上梅花紅,盡是離人眼中血”的發展,是前人未曾說過的。
總之,此詞詠楊花不離不即,既賦物又言情,能以神奇化工之筆,攝楊花之魂魄,絲毫沒有通常次韻和作的拘束之态,故李攀龍說它“如虢國夫人不施粉黛,而一段天姿,自是傾城”。
【語譯】
【賞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