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追風筝的人最感人情節

追風筝的人最感人情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20:21:13

《追風筝的人》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是阿富汗人,後來移民美國。在寫出《追風筝的人》這本書之前,他熱愛寫作,更熱愛他的國家阿富汗。即使阿富汗因戰亂變得不再熟悉,童年記憶早已經漸漸模糊,但阿富汗的民俗追風筝,阿富汗的宗教信仰和阿富汗人所遭受的痛苦,他有過切身的體會和深刻的記憶,尤其是對年少時期犯下的錯誤充滿了自責與不安,備受折磨。

追風筝的人最感人情節(追風筝的人講了一個什麼故事)1


《追風筝的人》就是根據作者自身的經曆,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阿米爾和哈桑來自不同的階層和種族,有着完全不一樣的家庭生活背景和不一樣的性格。阿米爾懦弱自私;哈桑則勇敢無畏。

他們兩人一起長大,一起參加鬥風筝比賽。哈桑少爺阿米爾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追風筝。

在哈桑的眼裡,阿米爾就是他可以為之赴湯蹈火、付出一切、“為你千千萬萬遍”人。但阿米爾表面上與哈桑玩得好,但骨子裡嫉妒他,在心裡上沒有認可哈桑是他的朋友。原因在于,阿米爾的爸爸對哈桑的勇敢聰明稱贊有加,對自己似乎隻有更多的沉默和歎氣,很少有過稱肯定和誇獎。

阿米爾久而久之對哈桑心生妒忌,迫切地想證明自己的優秀,想讓父親認可自己。為了赢得父親的肯定,阿米爾下定決心要赢得備受關注的鬥風筝比賽。也正是這場鬥風筝比賽,他犯下了一生都在忏悔的錯誤:

在一年一度的風筝大賽上,阿米爾一展風采,奪得冠軍,哈桑一如既往地為他去追那隻被斬斷線的風筝,卻遭到了“惡霸”阿塞夫的阻攔。哈桑豪不退縮,為了追到風筝,讓阿米爾赢得比賽,他遭受了阿塞夫的不堪侮辱。

恰好這一切,被一旁的阿米爾偷偷看在眼裡,卻懦弱得一言不發,他沒挺身而出阻攔阿塞夫的惡性,任由哈桑遭受阿塞夫的侮辱,回去後也沒有告發阿塞夫的惡性,隻是接過那隻代表勝利的風筝去父親那領賞。

阿米爾赢得了比賽,獲得了父親的誇獎,但他内心卻倍受煎熬,對自己犯下的錯誤無法釋懷,甚至一錯再錯,在生日後将父親送給他的名貴手表放進了哈桑房裡,栽贓陷害哈桑偷盜。哈桑默默承受着阿米爾的陷害,默默承擔着一切。最終,哈桑和其父阿裡默默離開了阿米爾家。

後來,阿米爾一家逃離阿富汗,輾轉到美國,有了幸福的家庭,實現了作家夢,但卻始終活在悔恨與自責中。

終于,阿米爾接到朋友拉辛汗的一通電話,得知那裡有一條“通往好人的路”,知道了一個驚天秘密: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

于是,他隻身回到了阿富汗,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于水火之中。他勇敢地進入塔利班占領的喀布爾。經過一番周折終于救出了索拉博,收養了他,并将他帶回美國。

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少年時代的阿米爾如何犯罪,成年的阿米爾如何贖罪的故事。從犯錯到救贖,看似一個簡單的故事,其中卻蘊含了四個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值得我們思考。

追風筝的人最感人情節(追風筝的人講了一個什麼故事)2


一、人性問題——是堅持性善論還是性惡論。

1、人性的不完美。從阿米爾和哈桑的身上,我們看出了人性的不完美,雖然不能為人們全部接受,卻總能隐隐約約感受到你我的身上也存在這種與生俱來、難以抹去的烙印。

阿米爾:無法逃避懦弱和自私所帶來的忏悔,隻用用餘生來救贖。

阿米爾可謂含着金鑰匙出生,但優越的條件并沒有給他帶來自信和優越感,也沒有得到父親的肯定和認可,反而養成了自卑懦弱的性格,于是,他隻有将自己的想法傾注于文字,在文字中表達自己。因為文字,得到了仆人阿桑與父親的朋友拉辛汗的認可。

當然,因為有哈桑對阿米爾的忠心、崇拜與尊重,阿米爾從他那裡獲得了自信與尊重,于是産生了一種淩駕于哈桑之上的優越感,也忽視了哈桑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所隐藏的一份真誠,逐漸無視哈桑的自尊,到最後一再踐踏了哈桑的自尊,深深傷害背叛了哈桑。

當然,這種背叛帶來的結果,成為了哈桑永遠的心結,伴随着他的人生,難以釋懷。他将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更多的心血與内心的懦弱自私作鬥争,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決心去追回自己曾遺失的那份真誠與坦然。

追風筝的人最感人情節(追風筝的人講了一個什麼故事)3


哈桑:為你千千萬萬遍,隻因為我更在乎更珍惜。

“哈桑跟我喝過同樣的乳汁。我們在同一個院子裡的同一片草坪上邁出第一步。還有,在同一屋頂下,我們說出第一個字,我說的是“爸爸”,哈桑說的是“阿米爾。”——《追風筝的人》

文中的這段話,早已經預示着阿米爾與哈桑的命運緊密相連,影響阿米爾的一生。對于哈桑來說,“阿米爾”是他可以“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

他視阿米爾為最尊重、最崇拜、最好的朋友,把自己的心赤裸裸地交給了阿米爾。

他認可阿米爾的文字,并鼓勵他;面對阿塞夫的欺負,他拿着彈弓挺身而出;他為了讓阿米爾赢得風筝比賽,任由阿塞夫的不堪侮辱;面對阿米爾加貨他盜竊,他默默承擔一切并選擇了離開;戰争爆發後,哈桑為他看家,用生命守到最後一秒。

在哈桑的心裡,他始終是阿米爾最忠實的仆人,始終是那個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

哈桑這種義無反顧的付出,這種低姿态,源于他天生的善良與純真,源于他阿米爾的愛。

這種純粹的愛,讓人感動,讓人震撼。

追風筝的人最感人情節(追風筝的人講了一個什麼故事)4


2、人性中的惡。比起哈桑的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善良,阿塞夫的身上則處處充滿了人性的惡。

阿塞夫同他的而兩個夥伴,第一次欺負阿米爾,因為有哈桑,成功逃過一劫;第二次,阿塞夫赤裸裸地對哈桑進行了侮辱。

在阿米爾的生日上,阿塞夫僞裝成一幅善良友好的形象,獲得了父親的稱贊,也正是這種僞裝,隐藏了惡毒的面貌。

後來,當阿米爾營救索拉博時,再一次遭遇了阿塞夫,為了救出索拉博,阿米爾終于勇敢地同阿塞夫搏鬥,然而,這份勇敢依然抵不過阿塞夫内心的惡。恰好因為有索拉博的彈弓,讓阿米爾他們成功逃過一劫。

種下的因,必須要承擔結下的果。阿塞夫骨子裡的惡給哈桑帶來了傷害,但最終由哈桑的兒子給了他沉重的一擊。

在儒家思想裡,孔子倡導“性善論”,荀子則趨向于“性惡論”。

有人說:科學是在黑暗中探索,人性就是黑暗中的蠟燭,照亮我們走過的道路以及前方的危險。

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人性也許存在不完美,但本性是善良的。也正是有這種人性中的善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和諧。

追風筝的人最感人情節(追風筝的人講了一個什麼故事)5


二、階級問題——是否可以改變階級帶來的命運。

很明顯,阿米爾同哈桑喝着同樣的乳汁長大,卻因為階級所帶來的身份問題,導緻了兩個完全截然不同的命運。

首先,身份關系得不到認可。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兄弟,但由于是父親同仆人的私生子,仆人又是哈紮拉人,在普什圖族人眼裡,這是無法接受的,所以哈桑也被視為哈紮拉人,隻能以仆人的身份相伴左右,無條件的服侍自己的哥哥阿米爾。

其次,社會地位不平等。阿米爾一出生就有光環圍着他,他可以上學,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過着富家少爺的生活,無憂無慮,可以舉辦生日宴會,可以到處旅行。但哈桑不一樣,他是哈紮拉人,身份是仆人,沒有平等的社會地位,沒有資格上學,得不到身邊人的平等相待,隻能做着仆人該做的事情,享受哈紮拉人所該有的待遇。

最後,命運結局大相庭徑。因為動亂,阿米爾在父親的庇護下,依托父親的社會關系、身份地位,離開了阿富汗,來到了陌生的美國,得到了父親全心全意的愛,能夠繼續讀書,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名作家,并和自己心愛的人結婚,開始了新的幸福生活。反觀哈桑,他隻能同父親阿裡一起無奈地離開,哪怕離開後的他,認真生活,努力識字寫字,并娶妻生子,用心照顧着阿米爾的老宅,最終也無法抹去“哈紮拉人”這個身份,最終被侵略者開槍打死,活下來的兒子索拉博繼續重複他的命運,在戰亂中任由他人摧殘,苟延殘喘地活着,直到阿米爾的到來,才成功被救助。

因為兩個人的階級身份不同,從出生就注定了兩個一同長大的孩子不一樣的命運結局。在那個時期、那種環境下,階級問題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是一種難以改變的宿命。

有句話說,你不能選擇出生,但你可以選擇努力;你不可以選擇命運,但你可以選擇堅強。

我們的人生,無法選擇的東西太多太多,也許你我會輸在起跑線上,但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跑中,哪怕結局早已注定,哪怕宿命難以超越,但我們依然可以改變對待人生的态度,堅持跑下去,拼盡全力搏一搏,讓人生不留遺憾。

追風筝的人最感人情節(追風筝的人講了一個什麼故事)6


三、救贖問題——經曆背叛是否能夠進行自我救贖。

讀《追風筝的人》,更應該讀懂阿米爾是如何進行自我救贖。他的自我救贖之路,教會我們的,就是如何正視自己的問題、如何面對自己的背叛,然後如何勇敢地救贖自己。

阿米爾所犯下的罪源于他自私懦弱的性格,他傷害背叛了哈桑,更背叛了他自己的良心。

他以為,隻有将哈桑趕出家門,對他視而不見就會遺忘掉這種背叛;他以為,隻要生活在美國,内心的自我譴責就會褪去、消失。

事實上,這種自我逃避,不僅沒有讓他遺忘,反而讓他一直活在痛苦與不安當中。

當然,在這種痛苦當中,阿米爾也幸運地找到了一條救贖之路,找到了“再次通往好人的路”,迎來了彌補往昔過錯的機會。

這條“再次通往好人的路”,就是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阿富汗動亂中救出來。經過内心的鬥争,曆經千難萬險後,阿米爾成功将救出了索拉博并收養他,不斷尋找各種途徑将他帶回了美國,讓索拉博徹底遠離動亂,為他創造新的生活。

小說中說:當罪行導緻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阿米爾做到了。他和妻子視索拉博為己出,用對索拉博的愛來彌補曾經對哈桑的虧欠,用善行來彌補曾經因為人性的不完美所造成的罪惡。

阿米爾救贖了哈桑的孩子,也救贖了自己,更救贖了人性的不完美。

人性中存在不完美,但本性是善良的。這種不完美可能源于我們的經曆、性格,這種不完美也許給自己的人生帶來過傷害、欺騙、甚至罪惡,但人性的光輝會為你開辟一條“通往好人的路”,隻要坦然面對,用愛與善良去釋懷,終究會成功地自我救贖。

追風筝的人最感人情節(追風筝的人講了一個什麼故事)7


四、風筝問題——是否在勇敢地追尋心中的“風筝”。

《追風筝的人》中的“風筝”,給我們帶來那些現實意義的思考呢?我想,它有以下的寓意:

1、追求問心無愧的自己。

奇怪的是,我很高興終于有人識破我的真面目,我裝得太累了。——《追風筝的人》

一個人生活在内心的譴責與不安下,是痛苦的。

當阿米爾教索拉博放風筝,看到索拉博有了一絲微笑,為他追風筝是時,阿米爾終于釋然了。

經曆過背叛和救贖,此時的阿米爾,追回的不僅僅是索拉博手中的風筝,更是那個可以坦然面對自己、問心無愧的自己。

2、追求種族階級的平等。

回到小說的創作背景,當時的阿富汗階級制度嚴格,種族歧視嚴重。普什圖族人對哈紮拉人的鄙視根深蒂固,除了極少部分人以外,其他人則永遠把他們放在低等的位置上,肆意侮辱,貶低,甚至是暴力傷害他們。

哈桑就是哈紮拉人的代表,他們沒有平等的人格地位,得不到普什圖族人的尊重,人格與自尊随意遭到踐踏。

阿米爾親身經曆過普什圖族人對哈紮拉人的摧殘,他在自由平等的美國生活過,更希望阿富汗能消除種族之間的歧視,平等相待,友好相處。

3、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

因為戰争原因,阿米爾同父親一起逃離了阿富汗。在戰争中,暴徒們無視生命、道德和人權,肆意妄為。有能力有條件的可以早早離開,到他國避難;而那些生活在底層、沒能力沒條件逃跑的人,隻能被留在動亂的國家裡苟延殘喘。

阿米爾在營救索拉博中,經曆了九死一生,看到了戰争帶來的沉重災難,看到了普通人的疾苦,他雖然成功将索拉博帶到了美國,但還有無數的民衆、無數的孤兒流落街頭,奄奄一息生活。

小說的最後,在美國生活的阿富汗人共同慶祝阿富汗的戰争結束,這也是作者的心願,能夠少一些戰争,多一點和平,民衆有更加安定美好的生活。

也許《追風筝的人》給我們帶來的思考遠遠不止于此,但一部好的作品值得我們耐心品讀,細細咀嚼,不斷挖掘其中的營養價值,這才是最大的收獲。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筝,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勇敢追尋吧!

與君共勉。

聲明:原創不易,請勿抄襲;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小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