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誓死不過江東,一直被當成一個英雄事迹來傳頌。
《史記·項羽本紀》寫到這一段時,無比激情,把項羽刻畫得栩栩如生,好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這一段也被認為是《史記》中精彩的片段之一。
我們來看一下司馬遷是怎麼描述的: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舣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裡,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這段流傳千古的文字,從古至今,不知道激勵了多少人,很多人為之而扼腕唏噓,感歎于項羽的英雄氣概。
很多文學作品也有對項羽的歌頌。“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詞人李清照《夏日絕句》中的點睛之筆,這也是大多數人對相項羽的看法。
杜牧也曾作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總而言之,大家都一緻認為項羽是有條件渡江的,隻是受不了委屈,才選擇拒絕。
但事實上絕非如此,我們分析一下當時的局勢就會知道,即使項羽成功渡江,也不會有好下場,過江與不過江,結果都是一樣。
固陵戰敗後,項羽大軍節節敗退,一路被逼到烏江邊上。"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可以斷定項羽本來是準備渡江的,要不他也不會選擇這樣一個後退路線。
項羽準備渡江的時候,發現來迎接他的隻有“一槳一亭長”,并沒有見“足王”的蹤迹。其實如果是一支大軍來迎接,估計項羽還是要過江的,可來的隻有一個孤零零的小亭長,項羽頓時失去了信心,仰天長歎:“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當時的形勢是,江東早已不是項羽的地盤,昔日的廣大江南地區早已是劉家的天下,而且項羽手下已經沒有多少軍隊,要東山再起是很困難的。
一開始項羽是有渡江的想法的,但看到孤零零的亭長,心中涼了一大截,再沒有信心回去了。
項羽見渡江也是死,不渡江也是死,還不如死的壯烈一些,于是歎道:“無顔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