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漢代的文書?一個人在過世之後,很重要的一個喪葬環節就是出殡,在古人看來,一切要等到逝者入土才能算結束古人把棺椁靈柩護送至葬處,這就是出殡關于出殡,這其中可有着很多的俗禮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講述漢代的文書?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人在過世之後,很重要的一個喪葬環節就是出殡,在古人看來,一切要等到逝者入土才能算結束。古人把棺椁靈柩護送至葬處,這就是出殡。關于出殡,這其中可有着很多的俗禮呢。
在吊唁的活動結束後,人們就要準備送喪的日期了。要選就得選黃道吉日,在漢代的《葬曆》就記載說,選日子一定得選剛柔相間、奇偶相對的月份日期,不合乎這樣的日曆,那就是兇兆。比如是三月那就得選擇一個偶數日期,這樣才符合奇偶相應的禮俗。
很多地方也有“七月忌葬”的說法,因為七月是鬼月,七月十五更被民間定為鬼節,大家認為七月是鬼魂出來讨食的月份。所以為了避免與這些鬼魂沖撞,七月最好還是别出殡。當然了,擇吉日這種事情最好還是請“陰陽先生”來做,畢竟他們也算是行家了。
除了擇吉日下葬外,在日期的選擇上,民間還有忌“重喪”的禮俗。所謂“重喪”指的就是逝者出生和逝世的月、日和時辰在幹支上有重字。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遇到這種情形,那就得舉行特殊的儀式了。古時一般要在三更天或者五更天把棺材蓋嚴,然後立即擡奔郊外。此時家屬是不能穿喪服的,也就是不能披麻戴孝,同時也是不允許哭出來的。等過了七日,這才可以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說逝者已然下葬了,最後在補辦的喪禮上重孝大哭就行了。但如果非要是在“重喪”日出殡的話,那最好先請道士寫好符咒,然後封到小盒子裡,把它放進棺椁内,随着逝者一起下葬就行了。
在古代,出喪的儀式中可是有着很大的學問呢,一個不慎,在喪葬過程中就可能犯忌,所以當時,在出殡的時候,一定會請一個懂行的行家随行護送,以免出意外。
起靈與哭喪——
選好了出殡的日期後,就要把棺椁護送到墓地,然後下葬,這個過程就是“起靈”。古時候的人過世後,這屍身是要停放在棺椁中的,然後再把靈柩遷到西階,西階是客人停留的位置,這也就在暗指,棺椁也同樣不能放在家中很久。《禮記,檀弓》中也說過“周人殡于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說的就是此事。
在起靈之前,人們還要準備好各項工作,像紙制的金銀、車馬衣服、書童侍女等,同時還要把所有親朋都請來,親朋們按照自己同逝者的關系,而選擇喪服的種類。在出殡之前,五服之内的親屬都是要到的。
出殡時,孝子還要先“摔盆”,這個盆兒就是靈前的燒紙盆,摔盆的人跟逝者有着繼承關系,所以一般是長子負責摔盆。這個盆子要一次性摔碎,越碎越好,摔得越碎才越容易把燒的東西帶進陰間。當瓦盆第一次被摔碰地時,擡靈柩的杠夫們便得到了信号,起靈オ正式開始。孝子在最前面拿着“靈頭幡”引路,棺椁及親友在後面随行。有的地方有這樣的習俗,就是女子送到門前就行了,她們是不允許去墓地的。
起靈是人們希望保護逝者的靈魂能順利到陰間,也算是人們對逝者盡得最後一份心意了。出殡時的起靈隻是護送的過程,在途中人們還要“哭喪”。
親人逝去自然要大哭一番,而送靈柩前往墓地,則是人們最後一次與逝者的遺體和靈魂告别,此後就再難相見了。所以出于悲傷和懷念,人們便紛紛痛哭。到後來“哭喪”竟然成了一種固定的習俗。
按照習俗,全體出殡的男子都必須哭,如果哪家的哭聲傳不到十裡八裡的,那就會被視為不孝,是天理難容的。于是,有的家就出現了孝子賢孫請人哭喪的手法。甚至在有的地方,哭喪還成了一種職業。
大事 記 :在漢代、就出現了專門選擇黃道吉日葬逝者的書,這就是《葬曆》。可見漢代人們就已看重出殡擇日了。
小百科:入土為安
在古代埋葬的形式很多,但流傳最廣的莫過于土葬了、這也就有了“入土為安”的說法。在古代。人們認為逝者入土,那是最自然的歸宿。人過世後、軀體葬在地下、這樣靈魂オ能升天而在下葬時。人們也要陪葬一些值錢的物件,這樣逝者才會在天上過得更好一些,入土為安,靈魂便能得到安息,這便是古人的信念了——中國民俗。
請加關注@秦楚刊号随時了解更多相關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