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陣子辛棄疾理解和感悟?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化的瑰寶,但多年來卻有不少人對一些經典詩詞提出過質疑,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破陣子辛棄疾理解和感悟?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化的瑰寶,但多年來卻有不少人對一些經典詩詞提出過質疑。
這其中包括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質疑唐代詩人盧綸的《和張仆射塞下曲》,他認為大雪天沒有大雁,詩的首句“月黑雁飛高”和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相矛盾的。
華羅庚雖然是數學家,但文學功底也是不差的,他都有這樣的質疑,那普通詩詞迷的質疑就更多了。比如質疑張繼的名句“夜半鐘聲到客船”,認為不可能有寺廟半夜還敲鐘。質疑王維的名句“人閑桂花落”,認為明明寫的是春景,哪來的桂花。凡此種種質疑,筆者在早前的内容裡一一答疑過。其實每一首詩,都并非詩人真的寫錯了,而是質疑者無法完全理解詩的意境。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個在網上傳了挺多年的質疑。這一次針對的是辛棄疾的《西江月》,此詞是兩宋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入選課本多年,我們先來讀一讀它: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
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首詞寫于公元1181年,當時辛棄疾因讒言被排擠,離開朝堂。想他一生才華,武能馬上定乾坤,文能提筆抒衷腸,卻沒有用武之地。此時他已經閑居上饒鄉間多年,在這裡他雖然長期心情郁結,但質樸的村民們也常能讓他感受到田園生活的美好。這首詞抒寫的,就是面對一場大豐收,他内心的喜悅。
詞寫得有多妙,自然不用筆者多說。隻寥寥幾句,一幅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鄉村美景圖,就這樣徐徐呈現。這樣的詞作為何會被質疑呢?且聽筆者慢慢道來。最早提出質疑的是一位姓柴的網友,他在自己的博文中指出了這首詞的兩個問題,針對的都是“清風半夜鳴蟬”這7個字。
首先,他認為“清風半夜鳴蟬”是不符合事實的,他認為知了隻會在夏季的正午時分鳴叫,半夜哪來的鳴蟬聲?其次,他認為就算是半夜偶爾有一隻蟬叫,也不會與“稻花香”同時出現。為此他還特意去當時辛棄疾所在的上饒考究,發現當地的稻谷種植分兩季,蟬叫的時候早就沒有了稻花香,那時候稻子已經是收割的季節了。
綜合以上兩點,這位柴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辛棄疾是在亂寫一通,不過就是趕熱鬧的一種文字遊戲而已。說起來這位兄台也是個詩詞高手,不然也不會對宋詞研究得如此深,但是事實真的如他所言嗎?
在筆者看來,未必!首先,關于蟬會不會半夜鳴叫的問題,筆者咨詢了一下學生物的朋友。他們表示,知了之所以會一直鳴叫是為了吸引雌性,是繁衍後代所需。所以白天和晚上,都是有可能鳴叫的,隻是它并非夜行動物,所以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這其實并不能解釋,為何知了叫會和稻花香同時出現,畢竟一般來說稻花在知了鳴叫的季節确實早就凋謝了。
那為何辛棄疾還要這麼寫呢?筆者認為最大的可能,當時辛棄疾聽到的鳴叫聲并非知了叫,而是其它蟲子。有過鄉村生活經驗的朋友應該知道,夜裡走到田野裡,是能聽到各種蟲叫的聲音的,我們根本很難分清楚是什麼蟲子。以當時夜黑的情況來看,辛棄疾也不太可能肉眼能看到蟬,所以他隻是聽到了一種聲音而已。
既是如此,為何非得寫成蟬?因為蟬在古詩詞裡,是一個很經典的意象,與其它動物相比,它有特殊意義。唐代詩人虞世南曾寫過一首《蟬》,以蟬來襯托自己的高潔。而駱賓王的《詠蟬》,李商隐的《蟬》,都是以蟬來抒寫自己的情懷:哪怕不得志,也要如蟬一般立于高枝,高風亮節,決不低眉。至此,我們就能完全理解辛棄疾寫“清風半夜鳴蟬”的深意了。而且,這樣寫與上一句“明月别枝驚鵲”,在對仗和意境上,也完美的融合。可以說,在這個地方填蟬,比寫任何其它動物都更合适。
由此,我們就能明白,辛棄疾不但沒有亂寫一通,而且是用心良苦。我們在品讀古典詩詞時,會經常發現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地方,但事實上這都是作者的刻意安排。當年賈島用“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來形容自己填詞的過程,可見文人們在遣詞上花了多少工夫。所以,筆者希望大家如果還有疑問時,能多多考究。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