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 吸
奧賽資料庫:呼吸過程分為外呼吸、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和内呼吸。 本章重點講解的是外呼吸, 以及影響呼吸運動的因素。 外呼吸
又分為肺通氣和肺換氣。
一、 肺通氣: 氣體經呼吸道出入肺泡的過程。
1. 肺通氣的動力
直接動力是肺泡氣與大氣之間的盡力差。 厚始動力是胸廓的運動。
平靜呼吸時吸氣是主動的, 呼氣是被動的, 即吸氣動作是由吸氣肌收縮引起, 而呼氣動作則主要是吸氣肌舒張引起,
而不是呼氣肌收縮。
用力呼吸時, 吸氣和呼氣都是主動的。
2. 肺通氣的阻力
包括彈性阻力和非彈性阻力。 平靜呼吸時, 彈性阻力是主要因素, 肺通氣的動力主要用于克服彈性阻力, 其次是用于
克服氣道阻力。
(1)彈性阻力 包括肺和胸廓的彈性回縮力。 其中肺的彈性回縮力構成彈性阻力的主要成分, 肺泡的回縮力來自肺組織的
彈力纖維和肺泡的液一氣界面的表面張力。
彈性阻力的大小常用順應性表示. 其計算公式為:
順應性=1/彈性阻力
(2)非彈性阻力 包括氣道阻力、 慣性阻力和組織的粘滞阻力. 其中氣道阻力主要受氣道管徑大小的影響。 呼吸道口徑是
影響呼吸道阻力的主要因素, 呼吸道口徑又受四方面的因素影響:
1) 跨壁壓 呼吸道内壓力高, 跨壁壓增大, 管徑被動擴大, 阻力變小; 反之則增大。
2) 肺實質對呼吸道壁的外向放射狀牽引
3) 自主神經系統對呼吸道壁平滑肌舒縮活動的調節
4) 化學因素的影響 兒茶酚胺可使呼吸道平滑肌舒張; 前列腺素 F2a 可使之收縮, 而 E2 使之舒張。
二、 胸内壓: 即胸膜腔内的壓力
1. 胸膜腔
胸膜腔是由胸膜壁層與胸膜髒層所國成的密閉的潛在的腔隙, 其間僅有少量起潤滑作用的漿液, 無氣體存在。
2. 胸内壓大小
正常情況下, 胸内壓力總是低于大氣壓, 故稱為胸内負壓。 胸膜腔内壓=–肺回縮力。
3. 胸内負壓形成原因
(1)正常情況下, 密閉胸膜腔内無氣體. 僅有少量漿液使胸膜壁層和髒層緊密相貼, 兩層間可以滑動但不能分開。 (2)
由于嬰兒出生後胸廓比肺的生長快, 使肺通常處于被動擴張狀态, 産生—定的回縮力, 因而使作用于胸膜腔的壓力被
抵消一小部分, 緻使胸内壓低于肺内壓。
4. 胸内負壓的生理章義
(1)保持肺的擴張狀态;
(2)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三、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是由肺泡Ⅱ 型細胞分泌的一種複雜的脂蛋白混合物, 其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
卵磷脂。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生理作用是:
①降低肺泡表面張力。 ②維持互相交通的、 大小不同肺泡的穩定性, 保持肺泡正常擴張狀态。 ③維持肺泡與毛細血管
之間的正常流體靜壓力, 防止肺水腫。
四、 肺通氣量、 每分鐘肺氣量和肺泡通氣量
1.肺通氣量
肺通氣量是指單位時間内呼出或吸入肺的氣體總量。 它與肺容量相比, 能更全面地反映肺通氣功能。
2.每分鐘通氣量
每分肺通氣量是指每分鐘吸進或呼出肺的氣體總量, 它等于潮氣量與呼吸頻率的乘積。
3.肺泡通氣量
肺泡通氣量是指每分鐘吸人或呼出肺泡的氣體總量, 它是與直接進行氣體交換的有效通氣量。 氣體進出肺泡必經呼吸
道, 呼吸道内氣體不能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 構成解剖無效腔。 其計算公式為:
每分鐘肺泡通氣量=(潮氣量—無效腔氣量)×呼吸頻率
4.評價肺通氣功能的常用指标
常用的指标有肺活量、 時間肺活量、 肺通氣量、 肺泡通氣量等, 從氣體交校的意義來說最好的指标是肺泡通氣量。
五、 肺換氣
肺換氣即肺泡與肺毛細血管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1. 肺換氣的結構基礎
肺換氣的結構基礎是呼吸膜(肺泡膜)。 它由 6 層結構組成
(1)單分子的表面活性物質層
(2) 肺泡液體層;
(3) 肺泡上皮層
(4)組織間隙層;
(5)毛細血管基底膜層;
(6)毛細血管内皮細胞層。
2. 肺換氣的動力 氣體的分壓差。 分壓是指混合氣體中某一種氣體所占的壓力。
3. 影響肺換氣的因素
(1)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積 肺換氣效率與面積呈正比, 與厚度呈反比。
(2)氣體分子的分子量 肺換氣與分子量的平方根呈反比。
(3)溶解度 肺換氣與氣體分子的溶解度呈正比。
(4)氣體的分壓差 肺換氣與氣體的分壓差呈正比。
(5)通氣/血流比值
六、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1. 氧氣的運輸
氧氣的運輸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學結合兩種形式。
(1)物理溶解 約占血液運輸氧總量的 1.5%。 氣體的溶解量取決于該氣體的溶解度和分壓大小, 分壓越高. 溶解的度越
大。
(2)化學結合 化學結合的形式是氧合血紅蛋白. 這是氧氣運輸的主要形式, 占血液運輸氧總量的 98.5%。 正常人 100ml
動脈血中血紅蛋白(Hb)結合的氧約為 19.5ml。
(3) Hb 是運輸氧的主要工具, Hb 與 O2 結合有如下特點;
①Hb 與 O2 的可逆性結合。
②Hb 與 O2 結合是氧合而不是氧化, 因為它不涉及電子的得失。
③Hb 與 O2 結合能力強
④Hb 的變構效應直接影響對 O2 的親和力
⑤結合成解離曲線呈 S 型。
2. 影響氧離曲線的因素
(1) pH 和 PCO2 血液 pH 降低或 PCO2 升高, Hb 對 O2 的親和力降低, P50 增大, 曲線右移, 可釋放 O2 供組織利
用。 PH 值對 Hb 與 O2 的親和力的這種影響稱為波爾效應。
(2) 溫度 溫度升高時, 曲線右移, 可釋放更多的 O2 供組織利用。 反之, 使曲線左移。
(3) 2, 3-二磷酸甘油酸(2, 3-DPG) 血液 PO2 降低時, 紅細胞内的無氧酵解作用加強, 産生 2, 3-DPG。 2, 3-DPG
濃度升高, Hb 對 O2 的親和力降低, 氧離曲線右移; 反之, 則曲線左移。
3. 二氧化碳的運輸
(1)物理溶解形式 物理溶解占 5%。
(2) 化學結合 HC03-, 占 88%。 氨基甲酸血紅蛋白, 占 7%。
七、 呼吸中樞及呼吸運動的調節
呼吸中樞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内産生和調節呼吸運動的神經細胞群。 分布在大腦皮層、 間腦, 腦橋、 延髓、 脊髓等部位。
基本呼吸節律産生于延髓, 延髓是自主呼吸的最基本中樞。
腦橋是呼吸調整中樞。
八、 呼吸運動的調節
1. 牽張反射 由肺的擴張或縮小引起的吸氣抑制或興奮的反射稱為肺牽張反射或黑—伯反射。 其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支
氣管和細支氣管的平滑肌層中, 阈值低、 适應慢。 其傳入通路是經由迷走神經纖維進入延髓。 該反射包括肺擴張反射
和肺縮小反射。
肺牽張反射是一種負反饋調節機制。 其生理意義在于: 使吸氣不緻過長、 過深, 促使吸氣及時轉入呼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