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發展循環經濟使用清潔能源

發展循環經濟使用清潔能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2 22:49:47

發展循環經濟使用清潔能源?作者:牛桂敏(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發展循環經濟使用清潔能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發展循環經濟使用清潔能源(加強京津冀能源協同)1

發展循環經濟使用清潔能源

作者:牛桂敏(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

能源是實現“雙碳”目标最基本的支撐,是核心,是關鍵。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要求,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這倒逼各地必須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系統變革,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而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要求三地加強區域能源協同,共同構建區域能源體系,助力區域“雙碳”目标的實現。

一、加強能源協同是京津冀構建區域新型能源體系的必然要求

加強京津冀能源協同,既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内在要求,又是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本質要求,也是實現三地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優勢互補的客觀需要和構建區域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的必然要求。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内在要求。生态環境既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也是京津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明确要求:三地要在生态環境保護方面取得率先突破。幾年來,京津冀污染協同治理成效顯著,特别是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效果明顯,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好轉。2021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 26”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67.2%,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9%。但是污染協同治理的任務依然嚴峻,O2、NO2和PM2.5的污染物濃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區仍有多個城市排在環境質量較差城市的前10位。這些污染物排放與能源使用密切相關。因此,三地要在生态環保協同方面取得率先突破,必然需要加強能源方面的協同。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本質要求。當前國家和地區生态文明建設同時面臨實現生态環境根本好轉和實現“雙碳”目标兩大戰略任務。針對新形勢、新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做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确保實現“雙碳”目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CO2等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過程的屬性,使得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具有科學基礎和可行條件。其“根”在能源生産和消費領域,“源”是指兩者均主要來源于能源生産和消費中的排放,“過程”是指兩者均主要産生于化石能源燃燒過程。因此,能源領域成為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主戰場,抓住了能源,就抓住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牛鼻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求京津冀區域不僅需要繼續加強污染聯防聯控,同時還要加大協同降碳力度,而無論從減污還是降碳的視角,加強能源協同都是其本質要求。

優化區域能源資源配置的客觀需要。京津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消費地區。京津冀區域能源消費結構以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為主。由于區域内的化石能源資源相對匮乏(京津冀地區累計探明煤炭儲量約為2.5×1010t),導緻區域能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另一方面,京津冀區域可再生能源資源相對豐富,但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冀北張家口、承德等地,風能資源可開發量約8000萬千瓦,年日照數為3000~3200小時,為太陽能資源二類地區)。非化石能源開發潛力較大,但當前産業體系結構對非化石能源的消納能力不足。京津兩地雖然非化石能源資源禀賦大規模開發潛力不足,但在非化石能源技術研發和設備制造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因此,加強京津冀能源協同,有利于優勢互補,加大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實現清潔低碳能源大範圍、跨省市優化配置。

二、京津冀能源協同基礎良好,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京津冀能源協同已有一定基礎。《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7年-2020年)》提出煤炭消費量控制在3億噸左右的目标(2020年為29240萬噸),嚴格控制了煤炭消費總量。建設崇禮“低碳奧運專區”、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範工程等,初步具備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礎。分工協調、一體化開發模式逐步形成共識,并在電力、熱力供應領域開始探索推廣。

京津冀能源協同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近年來,京津冀加快推進清潔能源替代,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逐漸向多元化、清潔化方向轉變。但三地能源消費特征不同,能源協同的需求重點也有所差異。2020年,北京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到1.5%,石油、天然氣占比分别提高到29.27%、37.16%,對保障石油天然氣安全供給要求高。天津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3745萬噸,比2015年減少794萬噸,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40.8%下降到34.1%;天然氣占比由10.2%提高到19.6%;非化石能源占比由2.7%提高到7%以上,對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需求大。河北省能源轉型相對較慢,2020年石油、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占比分别僅為5.67%、7%、6.82%,對降低煤炭消費需求、加大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壓力大。此外,由于京津屬于能源輸入型、能源消費型城市,對外部能源調入的依賴程度較高,如2020年,北京電力調入比重為27.0%,對提高外購綠電占比需求仍較大。

京津冀區域實現能源轉型替代和“雙碳”承諾中的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面臨着持續減煤空間收窄,天然氣時段性供需矛盾突出,非化石能源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不足,剛性用能需求增加等挑戰。客觀上講,無論是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保障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安全供給、提高外購綠電占比等,都需要突破單個行政區域限制,從更大的視域,通過京津冀能源協同尋找更佳解決方案。

京津冀能源協同的廣度深度亟需拓展。能源轉型畢竟是個長期複雜的過程,“雙碳”目标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重大戰略部署,又對能源轉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清潔低碳,而且要安全高效。這就需要深刻認識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兜底保障作用和可再生能源作為能源增量的主體作用,全面推進區域能源革命和能源協同合作。特别是需要京津冀在能源供給側加大力度協同解決更多的清潔低碳能源供給和安全保障方面的命題。

基于構建區域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的目标需要,三地亟需積極推進、深度參與京津冀能源協同,立足煤炭作為資源和能源的雙重屬性,在繼續做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基礎上,還需要在清潔能源和非化石能源開發、存儲、輸送、消納以及多元安全保障和智慧靈活調節等技術、基礎設施、體制機制方面拓展能源協同空間,促進區域新型能源體系的構建,助力區域“雙碳”目标實現。

三、加強京津冀能源協同,構建區域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

(一)協同開發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潔能源供應規模

三地除了海陸并舉、集散并重開發利用本地的風光資源,提高裝機容量外,還需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技術、設備優勢,支持新能源企業積極參與區域大型風光基地建設。

一是協同加快冀北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推進張承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建設,提高區域内清潔和可再生能源供應規模,提高區域非化石能源占比。

二是協同打造京津冀清潔能源供給基地。共同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氫(氨)、氫燃料電池生産推廣等,推動構建電氫(氨)能源體系,拓寬可再生能源的品種和規模。

三是協同拓寬可再生能源消納途徑,提高消納水平。嚴格落實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力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和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指标,優先支持區域内可再生能源上網、消納。共同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氫、制冷、供熱以及可再生能源 儲能等多方式靈活消納新模式。

四是加大省際間綠色電力交易,提高外電中的綠電比重,支撐實現三地外受電中綠電占比目标。

(二)協同推進能源技術創新,合力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一是集中開展戰略先導性前沿技術協同攻關。在煤層氣開發利用、油氣資源高效開發、高效清潔發電、特高壓輸電、大規模間歇式發電并網、智能電網等綠色低碳能源技術領域,部署一批戰略先導性前沿技術項目集中攻關,力争突破制約能源發展的“卡脖子”技術。

二是合力開展重大前沿技術攻關。對超臨界燃煤發電、高能量密度儲能等重大前沿技術進行聯合攻關。着力電動汽車、光熱發電、特高壓智能電網、大規模儲能等技術的應用推廣。

三是協同加快氫能及儲能技術創新。聚焦制氫、儲運、加注、燃料電池等産業鍊核心技術,推動基礎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自主研發,兼顧氫能應用産業的關聯技術研發,促進技術的多元化與融合發展。加快儲能技術突破,針對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間歇性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協同攻關高壓比壓縮機和高膨脹比膨脹機,以及正負電極材料、電解液等關鍵核心技術,推進發展壓縮空氣儲能、電化學儲能技術發展。

(三)統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多元多向安全靈活的保障格局

基于共有、共建、共治和共享原則,統籌京津冀區域内外資源,增強多品種、多渠道能源安全供給能力。以石油、天然氣、電力為重點,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能源保障。

一是加強電力設施一體化建設,打造區域堅強輸電網絡。加強支撐電源建設,優化區域電源布局,共同推進京津冀地區特高壓輸電通道建設,完善 500 千伏骨幹網絡。推進新增跨境電力與輸電通道建設,提高外電接納能力。共同建立可容納高比例波動性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區域電力系統,促進大規模新能源跨省區輸送,提升通道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提升電網“多方向、多來源、多元化”受電能力。

二是強化油氣安全保障,建設一體化多層次油氣設施。統籌油氣資源開發利用,增加管道氣和LNG資源供應。加強京津冀油氣管網設施互聯互通互濟,加快發展油氣接收儲備設施,打造區域油氣樞紐,形成多氣源交彙格局。加強燃氣調峰能力建設,建立氣源保障統一協調機制,制定區域能源綜合應急預案,鞏固多元化多渠道供氣格局,提升清潔替代能源保供支撐能力。

三是提升靈活調節能力,構建高效智慧能源系統。一方面,提高電源電網側“儲”和“調”的能力,共同促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探索推廣共享儲能設施建設。另一方面,促進高效智慧管控。協同建設京津冀現代能源互聯網雲平台,聯通大電網、局域網、微電網,構建智慧電網系統。依托智慧能源數字孿生平台,實現區域能源系統協同管控,實現精準供電、安全供電和分布式能源友好消納。

(四)統籌資金保障,完善能源市場協同機制

一是研究設立“京津冀能源發展基金”。基金來源可包括:部分由國家和三地共同出資,部分按照零售電力價格的合理比例直接提取,部分來自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的專門捐款。基金可用于提供低息融資,支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可再生能源研究和開發、能源技術創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安全靈活保障和智慧管控能力建設等,助力京津冀區域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

二是完善區域能源市場協同機制。有序推進電力市場建設,探索開展電力現貨交易,逐步擴大直接交易規模。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場化交易機制,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探索分布式電站向區域用戶直接售電模式。完善綠色電力證書機制,擴大省際間綠電交易規模。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