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瘦西湖為什麼叫瘦西湖?揚州瘦西湖地區的地理變化和曆史變遷,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揚州瘦西湖為什麼叫瘦西湖?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揚州瘦西湖地區的地理變化和曆史變遷
作者:朱有偉
瘦西湖景區航拍
“瘦西湖”地處明清揚州古城的西北郊,是由蜀岡崗坡徑流天然沖刷結合人工開挖形成的河道。清初吳绮《揚州鼓吹詞》(方志)記載:“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兩湖本名保障湖。”“城西保障一河即舊所稱炮山河者。襟帶蜀岡。”
明末清初顧祖禹撰寫的地理名著《讀史方輿紀要》(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成書)中,卷二十三江都縣官河條目載:“保揚河在府西四裡,城北三裡。舊有柴河,東達官河,西接市河入城……時又于近河東岸緣為城,上設敵台,以備敵寇侵逼,因名曰保揚。”
據雍正年間揚州知府尹會一的《重浚揚州保障河記》載,保障河北端應在現今蜀岡之下的平山堂和觀音山之間,舊時應與蜀岡上的隋朝宮城城濠相通。河道從觀音山向南至蓮花埂(乾隆二十二年開挖土埂建造蓮花橋)處直轉向正東(河道轉角處沿河曾有曲尺形土崗,現已不存)。河道東折至小金山(乾隆二十二年堆建)以東便分為兩支,一支轉向正南再經大虹橋、牛大汪、二道河入荷花池後通城南古運河;另一支轉向東北流經長春橋、鳳凰橋向東通漕河。清雍正、乾隆、嘉慶各朝的《揚州府志》也記載了“保障河”、“炮山河”等名稱。
“瘦西湖”之名直到清乾隆年間才廣為流傳。當時揚州鹽商大興園林,揚州園林藝術也是在此時達到巅峰。園林無水不活,作為和運河、護城河水系相通的“瘦西湖”進入了官員和鹽商的視野,他們開始對河道進行大規模的人工開挖,打造出頗具規模,景觀精緻的水上園林群。
《揚州畫舫錄》
《揚州畫舫錄》中記載其“乾隆二十二年……兩岸皆建名園”,此時的“瘦西湖”便從一條河道成為了串聯各園景觀的名湖。再加上乾隆年間錢塘(今杭州)詩人汪沆賦詩《詠保障河》:“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俨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而使得“瘦西湖”名揚天下。
清朝乾隆年間,“瘦西湖”一帶以北郊二十四景著稱于世。據《揚州畫舫錄》記載,從1751年至1765年十幾年間,瘦西湖上已經形成二十景:
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冶春詩社、長堤春柳、荷浦熏風、碧玉交流、四橋煙雨、春台明月、白塔晴雲、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雙峰雲棧、山亭野眺、臨水紅霞、綠稻香來、竹樓小市、平崗豔雪。
1765年後,複增綠楊城郭、香海慈雲、梅嶺春深、水雲勝概四景,合稱二十四景。
1957年7月1日,揚州市人民政府以“長堤春柳”、“勞動公園”(葉園)、“徐園”、“小金山”(長春嶺)建立“瘦西湖公園”。并在大虹橋西岸新建竹木結構公園門廳和花廊,正式對外開放。如今,瘦西湖總長約4.5公裡,水寬為13至118米,以大虹橋為界,分為前湖和後湖。前湖有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三景;後湖即今日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倚虹園(大虹橋東側)
◎《讀史方輿紀要》
原名《二十一史方輿紀要》,簡稱《方輿紀要》,是清朝初年顧祖禹獨自撰寫的一部巨型曆史地理著作。該書具有曆史軍事地理學特色,其核心在于闡明地理形勢在軍事上的戰略價值。
書中有關曆代州域形勢部分,綜述明以前各代州郡位置、形勢,及其與用兵進退之策和成敗的關系。各省方輿部分,按明末清初的政區分述十五省的府、州、縣形勢與沿革、區劃,以及各處曆代所發生的重要戰争。這兩部分形成曆代地理形勢、沿革、區劃與戰史渾然一體的獨特風格,構成全書的主體。
輿圖要覽部分,實為明代最完備的兵要圖籍,由概況說明、圖、表組成。概況說明,總論天下大勢,分論各省形勢、山川險易、物産戶口、邊腹要地設防、兵員糧饷等情況;地圖,除一省一圖外,另有總圖、京師圖、九邊圖說、河海漕運圖等;表,列有府州縣、山川險要,衛、所、關城的沿革、方位、區劃、财賦、丁差、民情。該書為兵家所重,被譽為“千古絕作”、“古今之龜鑒、治平之藥石”,是中國軍事史、曆史地理方面的重要文獻。
◆吳绮(1619~1694),清朝詞人。字園次,一字豐南,号绮園,又号聽翁。江都(今揚州)人。順治十一年(1645)貢生、薦授弘文院中書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選司員外郎。又任湖州知府,以多風力,尚風節,饒風雅,時人稱之為"三風太守"。康熙八年(1669)罷官,再未出仕。吳绮擅詞,亦能詩善文,其小令多描寫風月豔情,筆調秀媚。如〔醉花間〕《春閨》上阕:"思時候,憶時候,時與春相湊。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頗傳誦,因而有"紅豆詞人"之稱。著有《林蕙堂集》二十六卷。
◆顧祖禹(1631~1692),字複初,一字景範,(一作字瑞五,号景範),江蘇無錫人,顧柔謙之子。清初沿革地理學家、學者。生于常熟,卒于徙居無錫宛溪,故稱宛溪先生。其高祖顧大棟撰有《九邊圖說》,曾祖顧文耀、父親顧柔謙都通曉輿地之學。他畢生專攻史地,以沿革地理和軍事地理的研究為精深。雖曾應徐乾學之聘,參與《大清一統志》的編修,但不受清廷官職,書成後拒絕署名。筆耕三十餘年,著成《讀史方輿紀要》。
◆汪沆(生卒不詳,約1736年前後在世),清朝學者、藏書家。字西颢(hào)(一作西灏hào),一字師李,号槐堂(一作槐塘),浙江錢塘人。早年受學于厲鹗,工詩文,與杭世駿齊名。博覽群書,好為實用之學。乾隆十二年(1747),舉“博學鴻詞”。曾纂修《浙江通志》、《西湖志》等書。著有《湛華軒雜錄》、《讀書日劄》、《新安紀程》、《全閩采風錄》、《蒙古氏族略》、《識小錄》、《泉亭瑣事》、《汪氏文獻錄》及《槐堂詩文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