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過日子:中國古人日常生活彩繪圖志》,讓我想起今年閱讀的另一本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百工記》。兩本書的内容反映的時代不同,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百工記》以攝影的黑白照片為主,介紹當代中國的職業,尤其是一些瀕臨消失或者即将失傳的傳統手藝。
《過日子》則以18、19世紀畫師繪制的手繪彩圖為主,取材自銷往海外的外銷畫,重點介紹清代的服飾、飲食、家具、水陸交通工具和樂器等,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了富有時代和地域特點的中國人的生活。
全書分為“衣食住行樂”六個部分,每個部分都采用彩繪圖加文字介紹的方式呈現,文字重點介紹了圖片所展示内容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可以說,這六個方面的内容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了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上至皇帝、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風俗習慣,事無巨細,一覽無餘。
“衣”,按照字面理解,應該是服飾,但本書實際介紹的内容除了服飾之外,還介紹了與服飾相匹配的職業或者人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具有中國特色、國外沒有的職業,這也是購買、收藏畫作的外國人重點關注的,諸如打更者、戴孝者、纏足女性等。這些獨具特色的人物角色讓這些畫作有辨識度,也讓沒有到過中國的外國人有一扇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窗口。
“食”這一部分讀來也很有趣,通過各式各樣不同功能的爐竈來展現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在中國,吃是一件大事,可以說在過去的幾千年,大多數人辛苦勞作一輩子為的就是吃!如何吃得飽,吃得好,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人幾千年。
但是我們勞動人民是充滿智慧與生機的,我們發掘食材,種植植物或者養殖動物,用煎炸煮炒烹等各種方式制作食物。我們擁有曆史悠久的茶文化,不同地域的人會因地制宜開發不同的食物,水稻、小麥、羊奶。我們發明風箱助燃,不知道古人是否能理解其背後的科學原理,但是這完全不影響智慧的勞動人民運用它。
“住”這一部分展現的不是房子,而是家具,這也是具有中國古典特色的部分。中國傳統的實木家具,設計古樸典雅、耐用經久不變,不易過時,直到今天,依然是很多人自用或者送禮的首選,對于一些名貴木材制作的家具,更是收藏愛好者的摯愛。細化起來,針對不同的使用需求和裝飾風格,家具的種類和細節設計也各有不同,值得有心人細細品味。
“行”分别從水路和陸路兩個方面展示了交通工具。在鐵路、公路網絡尚未普及的18、19世紀,船、牛、馬、驢、駱駝、獨輪車等是中國人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和謀生工具。由此衍生出來的節慶習俗和娛樂活動一直延續至今,疫情爆發以前,筆者所生活的廣西梧州市每年都會組織龍舟賽,作為端午節的重要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滿足了文化體育需求。最讓人驚訝的是,西江上依然可見與“房車”類似的“房船”,他們世代以船為家,雖然破舊,但卻是真正屬于他們的家。
最後一部分“樂”重點展示中國傳統樂器,旨在呈現民衆的娛樂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