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介子推有什麼特點

介子推有什麼特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21:30:58

熟悉清明節來曆的人,對介子推不言祿和晉文公火燒綿山的故事大概都不會陌生。在這些廣為流傳的故事中,介子推曾有割股奉君的感人舉動,在晉文公最危難的時候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忠誠。但當他回國後,卻因不願居功受祿而隐居綿山,晉文公派人搜尋不得隻好引火燒山,結果就把他給燒死了。這些傳說雖不足為信,卻至少表明了人們對介子推品格的尊崇,但對于介子推為什麼“不言祿”,為什麼不願意接受封賞,人們卻所知甚少。以下将從有限的文本入手,試圖對這個問題作出解答。

介子推有什麼特點(介子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1

介子推塑像

介子推所處的時代背景

在這裡需要先交代一些曆史背景。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滅國狂魔,在位二十六年以“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的功業著稱于世,大大地擴展了晉國的疆土,為晉文公稱霸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晉獻公還有一個鮮明的特征,那便是六親不認。為了鞏固自身地位,即位初期便以殘忍血腥的手段,将自己的旁系血親誅殺殆盡;到了執政末期,又因為寵信幼子奚齊而逼殺太子,并頒布了一項很不近人情的政策——國無公族——規定國家不蓄養公族,未得即位的公子也不得留在國内,更不會給予封賞。晉文公和他的弟弟晉惠公就是在這次事件中受到牽連,不得不長期在外流亡。晉獻公去世後,晉國發生内亂,幼子奚齊為權臣所殺,兄弟倆都想回國即位,但由于運籌失策,結果被晉惠公捷足先登,搶先奪取了晉國的君位,晉文公也隻能繼續流亡,直到他的弟弟死後才在秦國的支持下回國。

介子推有什麼特點(介子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2

介子推舍身取義

按照介子推的說法,晉文公回國的時候,“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内棄之。天未絕晉,必将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晉獻公的九個兒子,如今就剩下一個了,晉惠公和晉懷公沒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就算是有,人們也都很讨厭他們。隻要上天還不打算讓晉國滅亡,就一定會有人繼承國君的位置,這個人除了重耳還能有誰?

也就是說,在介子推看來,自己雖然追随晉文公流亡十九年,而且人們還傳說自己有割股奉君的舉動,可在晉文公回國即位這件事上實際上是沒有功勞的,那功勞都是上天的。自己明明沒有功勞,卻非要說功勳卓著,還非要借此讨要封賞,那不就是在“貪天之功”嗎?你偷别人個東西還要被人罵成是小偷,如今你要偷上天的東西,這又該怎麼定性呢?

更讓介子推看不慣的是,和自己一起跟随文公流亡的那些人,他們不僅認識不到這一點,還在為能夠無功受祿而沾沾自喜。國君明明知道他們是在欺詐,可還要假裝不知道,還要由着他們胡鬧,還要對他們大肆封賞,這到底是缺心眼兒呢還是缺心眼呢還是缺心眼?上下級之間互相蒙騙,演戲演到讓人惡心,他們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都是一幫什麼人啊?就這麼一幫人你别說跟他們相處了,你就是跟他們曬一個太陽都覺得丢人!就因為這個,在大家都在為能夠成功回國而彈冠相慶的時候,介子推一個人偷偷地溜了,而且任他的母親怎麼勸都不回頭,一直隐居到死。

介子推這裡所反對的正是後來經常被人們鞭撻的“竊鈎者誅、竊國者侯”的社會現象,如果單純從這上面的話來看的話,介子推可能還真有點太過于憤世嫉俗了。古代那些稱王稱霸的人,哪個人不是說自己的天命所歸?從古至今,大凡先賢學者都在追求所謂的公平正義,可在“成王敗寇”思想的指導下,小人得志的現象卻總是屢見不鮮。人們對于這種極端的不公平早已産生了強大的免疫力,因而大抵都會對介子推的想法感到幼稚。

可如果要真這麼想的話,那隻能說明你把介子推想簡單了。介子推的觀念,從表面上看或許是在鄙視那些貪天之功的小人,可從根本上看,卻是在表達對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用人機制,也即“任賢使能”原則的強烈不滿。

以我們現代的觀念來看,在長達十九年的時間裡跟着一個破落公子四處流浪,試問天底下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這一點?所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跟随晉文公流亡的那些人,就算他們每天就是做了些端茶倒水的雜事,能夠做到十九年的不離不棄,也足以讓人動容。更何況,在制度設計尚不完善的古代社會,國君為了應對不時之需,在身旁留幾個可親可信的人,于情于理也都能說得過去。

再者說了,按照《左傳》中的一些說法,跟随晉文公流亡的也并不全是酒囊飯袋,反而“有三士足以上人”,也就是說至少有三個人可以稱得上是人中龍鳳。人們常說要任人唯賢,就算是不封賞其他的人,給這三位“足以上人”的賢能之士加官進爵,這不違反組織紀律吧?

事情還真不能那麼絕對。你要知道,晉文公生活的年代,是在什麼時候?是在公元前七世紀,距離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才過去一百多年,比孔老夫子生活的年代還要早一百多年,距離法家思想、軍功爵制盛行的戰國時期更是相距甚遠。那個時候人們的觀念跟我們現在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們現在看來,如果要選拔官吏或者在企業裡選拔管理人員,人們肯定會跟你說要任人唯賢、有功者上。可你要穿越到那個時候,跟當時的天子諸侯說你要任人唯賢,你要提拔有功者,我保證你會被拖下去當場打死。為什麼?因為你這是悖德之舉,是大逆不道,是違禮逆天的行徑,是要鬧得天怒人怨的,我就問你怕不怕!

介子推有什麼特點(介子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3

逸川曆史

周禮指導下的用人觀念究竟有多逆天?

或許你就要問了,為什麼古代的人想法就那麼古怪呢?這我們就要回到周禮産生的過程中去看問題了。周禮之所以會産生,或者說周公之所以會制禮作樂,是為了解決當時人們所面臨的難題,也就是如何保持政治結構穩定的問題。

宗法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确立嫡長子繼承制作為唯一的繼承制度。這個制度有一個很明确的原則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個原則傳導到社會領域,就衍生出了一個新的原則,也就是“愛親尊貴”,給當時人們的觀念塑造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人們漸漸地就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愛有等差才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是最符合天道自然運行規則的制度設計,也是每個經濟社會參與者都必須要遵守的準則。

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一個有德的君主就應該奉行天道倫常,将周禮“愛親尊貴”的原則運用到政治生活中,就是要“任人唯親”,堅決抵制“因功受賞”“尚賢任能”等不良思想的影響破壞正常的政治秩序。與國君親緣關系疏遠或者地位卑賤的人,哪怕是有莫大的功勞,也不應該淩駕于親貴的頭上。否則的話,若是人人都為了改變地位而參與争鬥,這個世界還不知道要亂成什麼樣子。

介子推有什麼特點(介子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4

晉文公

晉文公回國初期所面臨的觀念沖突

這個時候我們再回過頭看看晉文公想要封賞的那些人都是什麼角色。首先,狐偃,晉文公的舅舅,他還有個哥哥叫狐毛,也就是說,要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狐氏的家業應該由狐毛來繼承,他也隻能按照“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的原則,勉強當個管家了。其次我們再來看趙衰,趙衰是嬴姓大夫,跟秦國同宗,與晉文公和狐偃的姬姓已經是八竿子打不着了。我們再看他在家裡的地位,趙衰字子馀,死後谥号成子,人們又稱其為成季,這裡面的這個“季”就是伯仲叔季的季,意思是家裡的老幺,如果要按照正常的分配原則,他将來的職業選擇還不如狐偃。

所以你要問介子推為什麼會反對封賞這些人,答案就在這裡。這些人一來跟國君關系疏遠,不在“親”的範疇,在家中的地位又很卑微,跟“貴”更是不沾邊。如果要按照“愛親尊貴”的原則來進行封賞,哪裡還有他們什麼事?就因為跟着國君在外面浪了十九年,回來就加官進爵,你讓國内那些地位同等的人該怎麼看?你封賞他們不要緊,如果因此勾起了人們的非分之想,人人都為了高官厚祿鬧了起來,你有把握把他們打壓下去嗎?所以這事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簡單。

你還真不要以為這個觀念不重要。要知道春秋初期禮崩樂壞是怎麼來的,弑君三十六的慘劇又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為那些諸侯國的君主們,在疆域擴大了以後就把周公所規定的那些原則不當回事了,在确立繼承人的時候不按照嫡長子繼承制來,在任用官職的時候不按照愛親尊貴的原則來,結果就鬧出了大亂子。但凡跟國君有點血緣關系的,都想鬧着當國君,但凡覺得自己有點能耐的,都想做卿大夫,關鍵是在當時還沒有一個制度框架來約束他們的競争,結果就越鬧越亂,讓當時的主要大國都深受其害。

晉國就是這場内亂狂潮的受害者,在晉文公父親晉獻公即位之前,晉國剛結束了一場内戰。以曲沃為中心的小宗力量,為了能夠奪取晉國的君位,硬是通過三代人的努力,打了将近七十年的内戰,殺掉了五任國君,附帶着還攆走了一個,這才把國君的位置搶到自己手裡。到了晉獻公的時候,為了避免悲劇重演,就想出了一個飲鸩止渴的辦法,就是把那些可能威脅國君地位的近親子弟全部殺掉,把那些不準備立為繼承人的兒子也全部都趕走。其他國家的君主們可能也想到了這一節,但是他們不敢做,晉獻公不僅敢想,而且還敢做。這還不算,他還出台了一個國無公族政策,規定以後當國君的誰也不能養那麼多的公子。除此之外,他對那些遠支的親戚們也沒什麼好感,在位期間對這些人也是不理不睬,反而是重用了一大批從國外逃難來的貴族,因為這些人跟自己沒有血緣關系,威脅不到自己的地位。什麼叫六親不認,這就是。

但是你要想,晉獻公的做法太矯枉過正了。晉國過去一直都是奉行周禮的國家,以前那十幾任國君的旁系子弟在國内根深蒂固,他們都是這個國家裡有錢有權的那麼一群人,是國家的中堅力量,他們能服氣嗎?肯定不能。他們都憋着一股勁,隻不過是因為晉獻公威望太高,别人不敢說什麼,所以就隻好忍着。但到晉獻公死後,他們的訴求就要開始表達了,這個時候你不重視是不行的。但問題是,後來回國即位的晉惠公,也就是晉文公的弟弟,對這種訴求很不熱心,這就讓那些公族的心徹底涼了,所以就不再支持他們。

所以你說晉文公在外面都流亡了十九年了,人們都快不認識他了,為什麼能有那麼多人支持他回國?因為他們覺得現在這個國君不行,想換一個試試行不行,看看換一個國君我們的條件能不能改善一下。也就是說,晉文公能回國,不是因為他有多賢能,他有多仁義,是因為他肩負着國内民衆的期許,人們把他當成了一個恢複周禮的象征,一種精神寄托。你既然接受了這份榮耀,就必須要承擔榮耀背後所承載的政治理想,如果你也對我們的呼聲不管不顧,還像過去一樣對待我們的話,說不定到時候會把你一塊趕走。

介子推有什麼特點(介子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5

介子推

介子推觀念對晉文公施政所造成的影響

這個時候你再看晉文公回國後的一些政策,就會覺得有意思了。晉文公把國内的族群劃分為三個梯隊。其中的第一個梯隊,是晉國之前十幾代國君的旁系子弟,跟現在國君的父系血緣關系最近,所以就讓他們“實掌近官”,讓他們掌管最重要的職務。

第二個梯隊是誰呢,是“諸姬之良”,晉國跟周王室同姓,都是姬姓,這其中就有一些也跟周王室同姓的貴族,比如姬姓的魏氏、荀氏,他們雖然不是晉國公族,但因為同屬王族,你硬要攀扯,也都是一家人,所以就讓他們“掌其中官”。

所有有親緣關系的都分配完了,剩下的就是那些沒有父系血緣關系的,也就是“異姓之能”,這些人都隻能“掌其遠官”,擔任一些最不重要的職務。

晉文公的這個做法實際上就是對公族呼聲的一種回應。他回國後并沒有着急去封賞那些跟着他流亡的人,而是先封賞以前不受重用的公族,先穩定國人的情緒。隻有這樣,他這樣一個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在國内沒什麼人望的破落公子才能在國内立住腳跟,坐穩國君的位置,他以後想要做什麼才有群衆基礎,才有了後來稱霸中原的功業。

最後我們再把視線轉回到介子推的身上。介子推隐居這件事看起來尋常,但他身上所蘊含的那種觀念的價值卻并不簡單,甚至對于晉文公來說還是性命攸關的大事。正是因為如此,當後來晉文公想起介子推的時候,就非要給他有所封賞才算。可問題是,介子推這個人是很固執的,他反對的就是“因功受賞”的政治邏輯,反過頭來你卻要用“因功受賞”的邏輯封賞于我,我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我們且不論介子推所信奉的觀念對不對,是不是符合社會運行的規則,實際上從介子推這裡反映出來的,是一種對待信仰的态度。當代的中國人很多時候是沒有信仰的,他們對待宗教神佛的态度就是,我要求神辦事,如果你要靈驗,你給我辦成了我就信你,反之如果我覺得你不靈驗我就不再信你了,是很功利主義的。但在介子推看來,隻要你相信這個觀念是符合天道倫常的,就不能用功利主義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信仰,就不能讨價還價講條件。不管這個信仰能不能給我帶來好處,我都會深信不疑,且要身體力行地去踐行這個觀念,就算是讓我為其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問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