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誰人不識君指的什麼地方?尋根問祖四個“當知曉”,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天下誰人不識君指的什麼地方?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尋根問祖四個“當知曉”
自6月4日《重慶日報》與《重慶晨報》刊登《君從何處來》系列報道以來,作為有着連續十餘年尋根經曆,已三赴麻城尋訪的親曆者,我每天必讀。深感受益匪深。深為周芹主任等一行記者“特遺隊”以尋訪“湖廣填四川”這一特定曆史事件為己任,滿懷深情,重走湖廣填四川遷徙之路,從而為衆多的川渝尋根問祖者解疑釋惑而敬意倍增。他們一行人真是勞苦功高和功德無量的探訪者。
集讀報和尋訪之感,也想借勢說點什麼和做點什麼,以給熱心勃勃或蠢蠢欲動的尋根問祖者們一點點的告之,一點點的方便。
當知曉:不能僅僅局限于麻城縣孝感鄉。很多族譜碑記口傳都說,“吾祖遷自湖廣麻城縣孝感鄉高坎埝(高杆堰)洗腳河”,“先祖遷于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本支遷自湖楚”等等。對此,《重慶日報》專訪組已經在《君自“孝感”來,“孝感”在何方?》中介紹清楚。
即:據康熙九年《麻城縣志》記載,麻城初分四鄉: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麻城。明成化八年,以戶口消耗複并孝感鄉一鄉入仙居,為三鄉。嘉靖四十二年建置黃安縣,複析太平、仙居二鄉二十裡入黃安。麻城市政協委員、麻城市湖廣填四川接待辦主任劉明西在《〈都碑記〉》與古孝感鄉的文化史》一文中又進一步介紹了“孝感鄉何為‘四鄉之宗正’”、孝感鄉的“廢鄉”,孝感鄉的“複鄉”。其在孝感鄉複鄉中寫道,張獻忠占領麻城後,複置“常順州孝感鄉”。
從這一記述裡,可以感受到這麼幾個信息:一是在麻城,目前已經沒有“孝感鄉”這一行政名稱;二是,成化八年并入仙居鄉的孝感鄉,又有一部分劃入黃(紅)安縣。從《麻城梅氏族譜》中記述中的“麻城縣孝感鄉青龍區”“青邱村打石河”和《紅安梅氏宗譜》等對應看,孝感鄉的一部分亦分布在現在的新洲區境内、黃岡及紅安縣境内,有的地區甚至在河南省境内。因此,在當今盛行的川渝各地修譜續譜中,有的寫“孝感鄉即現在的孝感市”等記述是不準确的。
如果不參見上述情況去尋根問祖,可能會事倍功半甚至一無所獲。另外,孝感鄉高坎埝(高杆埝)洗腳河系移民集結地而非入川先祖住地。他不僅包括了舉水河(高岸河)古碼頭、江家堰古碼頭、歧亭古碼頭、細角河等地,還包括着新洲、黃岡、團風、黃梅等地區。三是,由于川渝地區人口銳減,需要大量的外遷人員。
而麻城本地本籍人丁已不能滿足這個需要,這便出現了“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從江西過籍麻城,再從麻城遷至川渝黔等省市。因此,有的家譜中就有“祖籍江西吉安府麻城縣孝感鄉”等猛然間叫人摸不着邊際的記載。而且,當時的湖廣行省不僅僅是指湖北省一個省,還包括當今的湖南省。在我發現的家譜中,有來自湖南安化的譜,有來自湖南甯鄉的譜,也有來自湖南宜章的譜和泸溪的譜等,他們都記為遷自湖廣。就算遷自湖北省的先祖,也有遷自麻城之外的縣市。如:新州、黃岡、團風、黃梅、蕲春、松滋、陽新、通山、大冶、洪湖、赤壁、仙桃、孝感市、武漢江夏等地。四是,有的從其他地區入川的先祖由于人單數少,為融入“同鄉群”,便也稱自己為湖廣麻城縣孝感鄉入川。
當知曉:奉旨入川以外還有其他形式入川。在參觀重慶市的“湖廣會館”、閱讀入川的相關移民曆史資料和川渝等地的家譜中發現,“湖廣填四川”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奉旨入川,這在《重慶日報》及《重慶晨報》本次尋訪組的記述中已經講得非常詳盡,不再贅述。
二是貿易入川。如麻城梅氏家譜在第10世玉龍公名下記,“成化年間随姐夫毛海往荊州買賣未回,後查流四川内江縣,生子奎剛”;“懷義,21世,往四川中白沙貿易”等。
三是為官入川。麻城梅氏族譜記,本光,23世,任四川儀龍縣審判,複任雅安縣新橋關檢查煙土局長,葬雅安縣禹五公所,生二子,均居川。
四是避難入川,由于“天災人禍”,一些先人逃離家園,避入邊遠的川渝地區或黔滇地區。如秀山梅氏譜記,其先祖系避“靖難”入黔,後入川渝。
五是随軍入川。重慶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是元末大夏政權的建立者明玉珍和數度率軍進入川渝的張獻忠。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元至正十三年冬(一說為至正十二年),參加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任元帥。十七年春,由巫峽引兵入蜀,攻下重慶,遂以重慶為據點,被授為隴蜀右丞。次年,克嘉定(今四川樂山),逐漸占有川蜀全境。
二十年夏,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不服,不與相通,自稱隴蜀王。大夏國覆滅後,随軍入川的湖北籍弟子遂就地入籍。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吾,号敬軒,明末義軍首領之一,1640年再次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号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在四川西充鳳凰山中箭而死。其屬下各部在其“義子”等率領下,先後在貴州和川渝地區遊竄十餘年,之後,一大批軍士在貴州及川渝地區就地入籍。麻城市湖廣填四川尋根問祖接待辦主任劉明西在《〈都碑記〉》與古孝感鄉的文化史》中說,“梅之煥的(為防禦清軍而組建的蕲黃四十八寨)‘梅家軍’與張獻忠的57000個兵士,這些人在沈家莊休整過一段時間,帶着‘梅家軍’的一百餘門紅衣大炮,一起開拔到了四川,成就了57000個入川始祖”。
當知曉:序記口傳不能作為唯一的尋訪依據。尋根問祖最重要的資料,除志、史等公共資源外,一般而言,最主要的依據應該就是族譜、經單薄、祖墳碑上的碑文和世代口口相傳的資料。但由于湖廣填四川的曆史長河已經流經了幾百上千年,在這些年代裡,由于朝代變換、兵火戰亂、逃災避難、疾病瘟疫及口傳變異等縱多原因,無論是原住地的麻城還是外遷地的川渝,其變數都相當大。因而,所記錄的源流也就不一定完全準确了。
一是沒有标記外遷的準确地址。在麻城梅氏族譜、新洲梅氏族譜、紅安梅氏族譜等老麻城地區的家譜中,記有“遷川”,“遷四川太平場”,“遷大甯廠”等記錄的不少,标為“出外無歸”“被賊擄去”的亦不少見。如果按照這樣的譜記查找,還真是無從下手。2000年3月,湖南省石門縣為梅氏五修族譜所需,派員調研外遷支系,當調研團隊按照老譜記錄的大體地址,費盡千辛萬苦找到譜裡記載外遷人數最多重慶市秀山縣和酉陽縣時,怎麼也找不到一個分遷支系。不得不無功而返。其實,就在秀山縣和酉陽縣鄰近的彭水縣,就住着他們的一個分支。由于錯過了調研的最佳時機,當我2009年帶着彭水縣的族人代表找到湖南石門并成功接續時,他們的五修譜早已大功告成。
二是因離亂分遷與所記不完整時,不能在原住地譜系中直接查找。涪陵區堡子梅氏碑文記為“我梅氏始祖啟福公由楚入川”。後在重慶梅氏查訪中,先後在壁山、江津的老譜中得到了其系内江梅氏分支的準确記載及世系名錄。如果按照碑記找尋,在麻城的譜裡是找不到其始遷祖地記錄的。此外,在記住始遷祖名字号的同時間,如果能多記幾代先祖的名字會更好。重慶市彭水縣梅氏的碑記裡隻記錄了其一世祖為士高公,然而,在去湖南石門祖籍地查對老譜中發現,同名的士高公有五個之多,正在疑惑時,同行者中有一人還依稀記得其爺爺曾告訴過他,士高公的父親名叫梅燈,這才準确地接上了房系。
三是因種種原因變換了名、字、号,甚至改換了姓氏,需要相關資料作支撐。麻城梅氏族譜記,尚富公生四子:玉潤(四川)、覓狗(四川)、中元(四川)、四兒(四川)。除老大玉潤公是本名,其餘的都是小名或他名,如果不是在重慶市墊江縣、四川省鄰水縣找到玉潤公、玉川公入川後的相關記述,并由此得知其餘人員的本名及分遷地址,是無法用他們的大名在麻城的族譜中查到的。湖北省武漢市一支吳姓人氏是明時天啟年間任朝廷通政參議,遷太常少卿,升為右佥都禦史的梅之煥的後裔。由于梅之煥曾遭魏忠賢誣陷被削職、遣戍,盡管之後複官,但其深知官場險惡,就把麻城梅氏分列為“上四戶”與“下四戶”,讓自成一系,各祭其祖。其子嗣亦有遷河南及湖北各地。也把其中一支改為吳姓。近年,這一支已發文,要求其支系的子孫逐漸還姓歸宗。
四是面對改編資料,應仔細研讀相關信息。如明玉珍與張獻忠的部屬,在主帥戰死之後,由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匪寇之名等原因不得不就地入籍。但這些人的入籍與其他入籍者不同的是,他們在政府眼裡是“匪”或“賊寇”,是需要剪除的對象。
因此,他們在被征巢打散之後,不得不銷聲匿迹。但他們為了取得合法的身份以便地就入籍,隻好自編合法的入川經曆與家世,另立字輩。也有一些支系,由于戰亂數遷,字輩等信息失傳,隻好以所知先祖為始,另立字輩。重慶市梁平區有一支姓氏。在湖北黃梅譜裡明确記載其遷入“重慶府梁山縣(即現在的梁平區),但在梁平的老譜裡的記錄為,先祖自楚入川,人丁興旺,由于避張獻忠之禍而躲入山洞,被煙燻盡滅,隻幸存一孕婦。自然,其來源和字輩就無從查到了。
當然,在入川先祖中,也有一些人為給後人尋根提供方便,也挖空心思作了一些暗示,或留下一段口訣。其後裔在查找中,就要去僞存真,根據其留下的暗示與标記等信息去仔細分析研判。比如,在麻城梅氏譜中有“應時春”“應世春”等字輩,而在重慶的一支梅氏中有“應時天春”等前四輩,這幾個字輩裡,是否“世”與“時”同音或就是先祖的真名叫“應時”?“天”是否就是“添”了一個“天”字輩?
當知曉:身體力行與激情尋根不是最佳選項。“君從何來”,“根系何方”?這是川渝移民後裔們越來越多的共同問尋話題。麻城市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尋根者們的情愫與需求,建立了湖廣填四川博物館,設立了“湖廣填四川尋根問祖接待處”。給廣大尋訪者以老家即親人的親情感和歸宿感。我在2007年首次踏上麻城這方熱土時,就得到了時任麻城市政協主席的淩禮朝及市志辦領導的高規格親自接待。
不僅如此,他們還在我到達之前,就為我聯系上了麻城市梅氏宗親會,給我的尋訪之旅提供了諸多方便。麻城市湖廣填四川尋根問祖接待處的劉明西主任,不僅滿腔熱情地接待我們,還為我們仔細解讀周知新的《都碑記》,陪同我們一同查訪曆史資料和梅氏老譜,指導我們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思維空間。然而,基于我如前所述的諸多原因,好多人都沒有我這般幸運。他們中的一些人或者大多數人所遇到的情況都是“乘興而至,失望而歸”。就連我這等有聯系人,有對接的譜序,有新時代應用工具,也是三訪麻城還在不斷完善相關信息。
綜上所述,誠告熱心地尋根者們:最好是有“備”而去。一是充分應用網站或其他及時載體發布相關找尋信息。據悉,現居于重慶市江北區的一位宗親就是以這樣的方式與老家取得了聯系之後,他的父親再從現住地出發,最終取得了圓滿成功。
二是像我這樣,事先與當地部門或機構聯系聯系,把你的信息和需求告訴他們,由他們确定熟悉情況的合适的人幫助你查到初期資料,這樣才可以事半功倍。三是多向重慶市内湖廣會館、重慶市百家姓曆史文化專業委員會等公共研究場所、信息群體(QQ群、微信群等)、宗親社團、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學者請教或與之研讨,在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後,說不定不用去麻城本地,也能找到所需成果資料。四是熟讀族譜史料,盡力與遠在麻城的宗親建立廣泛的聯系與溝通,待條件成熟後再訪麻城不遲。需要特别告知的是,麻城市“湖廣填四川尋根問祖招待處”劉明西主任是一位誠心誠意幫助大家尋根問祖的務實派專家之一。可信賴,可托付!
重慶市梅氏文化中心 梅邦華
2014年6月16日首作于陋室
2021年7月5日充修于涪陵
2022年4月8日再修于涪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