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當人類可以慈悲關懷一切生靈,才可以真正體會安甯。——埃爾伯特·士威茲
站在食物鍊頂端的人類在與其他動物相處時,更多考慮的是動物帶來的經濟效益。
人類馴服馬,是為了跑得更快,人類馴養牛,也是為了讓人類更輕松地提高勞作效率,在田間收獲更多的糧食。
牛,這一在中國古代農耕業中不可缺少的動物,是曆代農民在田間耕作的得力助手,在現代社會的一些農耕田裡,也能看見牛拉着犁在田間耕地的場景,讓在現代化機器設備逐漸普及的中國農村帶着一絲原始的風味。
牛對于農戶和養殖戶來說,不僅僅是簡單的耕作助手,也是經濟來源。
随着經濟的發展,牛肉也漸漸在中國人的飯桌上興盛了起來,不再是從前聽起來就十分昂貴的一道菜。
對于所有動物而言,死亡是最後的歸途,但是有一些人會注意到,在殺牛的時候,牛居然會和人類一樣流眼淚!
這反常的一幕引來專家的研究,在專家解釋這一現象後,讓人不由得背後一涼,深深地反思了起來。
在中國曆史上,《周易》中曾有記載:“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酌祭。”其中所說的“東陵”指的便是商朝,可見牛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在祭祀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牛作為耕作工具的記載是從戰國時期的秦國,直到漢朝漢武帝時期才開始真正推廣。
牛,這一帶有靈性的生物,在中國的農耕史和交通史上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田間,它們勤勞地為農民勞作,在道路上,成為士大夫們的代步工具,并且牛車也往往象征着權貴。
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中也經常能看見牛的身影,炎帝在神話故事中的形象便是牛首人身,在耳熟能詳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中,勤勞樸實的老牛便是幫助牛郎與織女相會的得力助手。
抛開這些神話故事,人們對于牛最熟悉的,便是其身居十二生肖第二位的身份。
而在隔壁的印度,牛在印度人民的眼中,更是具有與天神一般具有崇高地位的聖物,牛被印度教教徒稱為“聖獸”,在本就是人口繁盛的印度中,象征着繁殖與維系生存。
人們經常可以在印度的婚禮,葬禮,以及一些祭祀活動上看見牛的身影,這一點與中國古代有相似之處。
不僅如此,印度的牛還被法律保護着,不可随意宰殺,所以說生活在印度的牛絕對是活在了食物鍊的頂端。
從中國和印度兩個印度大國對待牛的态度來看,牛一直是以一種有靈性的動物這一印象留在人們的心中,所以也有專家分析牛在被宰殺時流淚,正是因為它們通人性,感知到了死亡正在向他們靠近。
就像人類一樣,在預知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會因為恐懼而顫抖,牛面對人類,滾滾熱淚在無聲中傳遞着對人類希望能夠放過自己的期望,由于内心的恐懼而刺激了淚腺而流淚。
有些人會因為被牛的淚水而呼喚起内心的軟弱,從而放下屠刀,而在更多時候,人們選擇無視這些淚水,繼續磨刀霍霍,榨幹牛的最後一滴價值。
抛開主觀方面的情感角度來看,牛之所以會流淚,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可能是由于病毒的原因,因為病毒的存在從而刺激了淚腺,導緻了牛流眼淚的現象。
動物界除了人類會因為表達情感而流眼淚以外,其他生物的眼淚中是否帶有情感成分至今還是沒有一個準确的探究結果,得到的往往是客觀的原因。
比如,鳄魚的眼淚并不是因為鳄魚内心的忏悔而流,而是因為鳄魚為了排出體内多餘的鹽分才會将鹽分通過淚水的形式流出,并不是鳄魚心生忏悔之意的表現。
再比如,俘獲人類心靈的貓咪,它們的淚水也是因為睫毛倒長,眼部受傷或者眼部受到病毒感染等其他因素,需要經過獸醫一定的診斷以及藥物治療後才能痊愈。
所以,我們也可以由此推斷,牛會流淚也可能是因為眼部受到感染,或者自身感染病毒從而刺激了淚腺的原因。
在獸醫的診斷中,牛最常見是副流感病毒3型、呼吸道合胞體病毒感染、水牛類惡性卡他熱、出血性敗血症、傳染性鼻管炎、結膜炎、生産癱瘓,這些病症都會造成牛流淚的現象。
如果牛的确是感染了這些病毒,那就需要及時地醫治,否則,牛的身體健康狀況會加速惡化,甚至會導緻牛的死亡。
牛是田間勞作的得力助手,在一些鄉村裡更是一家人家的經濟來源,但是牛食五谷,生病是必然的,如果農戶能通過牛流淚的現象及時發現牛生病的狀況,這樣能夠及時地醫治牛,也就能夠及時減少農戶的損失。
我們不能用人類的慣性思維去考慮其他生物身上與人類相似的行為,但我們也不能忽視這些在這些動物身上的反常行為,也許這是它們向人類傳達着它們身上重要的信息。
小結在古代社會,牛是任勞任怨,勤勞樸實的代表,将一生都奉獻給了田地,是農民最得力的助手。
它身上那份敦厚能幹的精神也是中國農民的真實寫照,魯迅先生的“俯首甘為孺子牛”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
時過境遷,現在的它們更多是充當食物來源,漸漸遠離人們的視線中。
但是,我們依舊能透過它們那黝黑又散發着柔光的眼睛感覺到,它們似乎是有靈性的,在我們注視着它們的時候,也在思考着人類的活動與反應。
牛在宰殺前的淚水也許是由于感染了病毒,但是我們更願意去相信它們是因為恐懼,畢竟那也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在死亡前為生存而拼命掙紮着,佛說,萬物有靈,我們在享受它們為人類的貢獻時,也應懷一份對生靈的感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