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正陽樓舊事
說起正陽樓的吃,在北京曆史上、現實中都是響當當的著名老字号。它是由嘉慶年間,從山東來北京謀生的孫氏父子,孫小辮、孫學仁創辦。
當時作為京漂的孫氏父子,先是艱苦打拼掙了幾年錢,省吃儉用把錢攢起來。後來正趕上肉市路東有一家酒館倒閉,孫氏父子托人把它盤了下來。因為這個店的位置就在前門正陽樓下,于是起名“正陽樓”,也是希望自己的店生意能如同正午的太陽一樣。
老北京烤羊肉
北京入秋以後最流行的是烤羊肉,吃烤羊肉首推正陽樓。其最大的特色是,一沒有膻氣,二肉不柴很松軟,三老少皆宜。做到這三個特點,并非輕而易舉的事。
老北京人吃飯是很講究的,不僅講究食材用料,還講究刀功,更講究火候。整個一個工匠精神的形象體現。
烤羊肉用的羊肉,老北京主要來自口外,口外有幾種說法,一個指張家口外,一個指古北口外,再一個指内蒙古。不管怎麼說都是指北京之外,都指北京以北的北方地區(不包括東三省,那時叫關外),範圍在北京北邊的關内地區。這裡的羊有三個特點,一個是肥,一個是肉細膩,再一個少膻氣。
據說正陽樓從口外買來的羊,不是直接拉到飯館裡來宰殺。他們在永定門的外面,包了一塊地,砌成羊圈,買來的羊全部放在裡面。正陽樓的羊肉,不管是烤羊肉,還是涮羊肉都是出了名的好吃。肥瘦适宜,口感絕佳,秘密就在這個羊圈中。
羊來了,不是馬上宰了送飯館,而是先好好伺候着,調養調養,喂上個半月,等羊的膘上來了才宰殺,不能讓羊當餓死鬼。宰完了您也别急,也不是馬上送去烤、涮。慢工出好活,是不是呀,慢工更出美食。
老北京人吃烤羊肉
秘不傳人的絕活在這兒呢。羊宰殺之後,第一道先剝皮,第二道才是真正的絕活。去了皮的羊肉,按照不同部位分割開,然而放在冰塊上,肉上面再壓上冰塊,行話叫“壓肉”。經過一天一夜,羊肉裡面的那種腥膻雜味,基本上被壓榨了出去。壓過的羊肉基本就是鮮肉。味道口感,那是沒得比了。
有了上乘羊肉,還要有絕佳的刀功。史書上說正陽樓的羊肉片切得薄如紙,薄厚均勻,不僅如此,而且肉片完整。這裡說的刀功已臻于一種藝術境地。
最後一絕是正陽樓的烤具,就是用來烤肉片的家夥事兒。老北京習慣叫“支子”,管用它烤出來的羊肉叫“支子烤肉”。從前支子烤肉在北京很流行,飯館、街頭都有,多到什麼程度,清人陳恒慶所著《谏書稀庵筆記》有這樣的記載:“吃烤羊肉。都中冬日,滿街有手挽車,上載羊肉、鍋垆、酒壺、木炭,切肉而烤之。食者皆立于車旁,一足踏地,一足蹬車,持箸而食。”雖如此,不過卻隻有正陽樓的是正宗。
正陽樓的支子啥樣,清末夏仁虎在《舊京瑣記》中對此做了詳細描述,原文算是淺顯的文言:“熾炭于盆,以鐵絲罩覆之,切肉至薄,蘸醯醬而炙于火,其馨四溢。食肉亦有姿勢:一足立地,一足踞小木幾,持箸燎肉,傍列酒尊,且炙且啖且飲。”支子啥樣于此大體看見。
盆中放燒紅的炭,盆上有金屬網覆蓋,肉片蘸好作料放在上面烤。接下來老北京人吃烤肉的風俗世情,幾筆便活靈活現。單腿立地,另一腿放在凳子之類上,有酒有肉,邊烤邊吃邊喝。有那麼點豪爽粗犷的味道。
支子烤肉,正名應該是炙子烤肉。炙與支讀音相近,口語裡就說成支子烤肉。支子一詞還收入《現代漢語詞典》,詞典上解釋說支子是“架在火上烤肉的用具,像箅子而帶腿”。詞典上解釋的支子,與正陽樓的支子已經相去甚遠了。倒是現在有些烤肉店的烤肉烤具還留有老北京的遺風。很像進化成了迷你支子。
梁實秋
梁實秋後來去青島住,因為很饞正陽樓烤羊肉,還專門請人在北京完全按照正陽樓烤具樣子定做了一副支子。梁實秋在《烤羊肉》一文中為我們留下了極其精彩的描述:“北平烤羊肉以前門肉市正陽樓為最有名,主要的是工料細緻,無論是上腦、黃瓜條、三叉、大肥片,都切得飛薄,切肉的師傅就在櫃台近處表演他的刀法,一塊肉用一塊布蒙蓋着,一手按着肉一手切,刀法利落。”看完不容人不想跑去嘗嘗。
涮羊肉:不可錯過的京城頂級佳肴
正陽樓的涮羊肉和它的烤羊肉一樣,是為老北京美食佳肴一絕。京城最初的涮羊肉主要集中在清真館。北京的涮羊肉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從兩則流傳在京城的故事得到證明。
它是元代忽必烈把這道絕佳美食帶到京城的。相傳他在打仗中,因為戰事緊急,燒羊肉沒有做好,可是忽必烈又餓了。可能餓到快低血糖了,于是急着要吃羊肉。大師傅急中生智,切了一些羊肉片,應急地甩到開水鍋裡,燙熟後蘸上鹽,送上去。忽必烈吃完就去打仗。這一仗還真就打赢了。可是那時這道羊肉美食沒有名字。定都北京後,開慶功會,大宴功臣,其中就有這道無名的美食。忽必烈興緻正好,于是說就叫涮羊肉吧。這名字非常形象。
《舊都百話》雲:“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别風味。”這個記載告訴我們涮羊肉的兩個特點,一個是它也叫“羊肉鍋子”。記得小時候,父親入冬後就總說,吃鍋子。我那時不知道鍋子是個什麼菜。去問姥姥,姥姥說就是羊肉鍋子,就是涮羊肉。後來父親跟我解釋過,說吃鍋子就是羊肉的,如果換成其他食材,叫“混合鍋”。再一個特點,是入冬後吃,乃是絕佳的美食。我的體會是雪天吃涮羊肉,那才叫一個享受。
正陽樓從1854年開業起,就率先在漢民館經營涮羊肉。至今快有180年了。它的羊肉上面說了,那叫一個講究。羊肉“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這是涮羊肉之所以最好吃的絕妙之筆。
據一位北京老輩人跟我說,涮羊肉這道菜肴,所有工序都到位了,如果就差這一刀工,那麼吃起來,同樣很是缺乏美味的味道。因為北京的涮羊肉,是真的涮,用筷子夾上一片羊肉片,在滾開的水裡,一涮,然後蘸作料,口感滋味,妙不可言。隻有羊肉片薄如紙,又均勻,才能保證一涮即熟。如此一涮才熟,營養保存完全,飽口福又養生。能不能把肉片放水裡煮一會兒,撈出來蘸作料吃?雖然也可以,但老北京人吃涮羊肉最忌諱這樣吃,管這不叫涮羊肉,叫“煮羊肉”。
正陽樓的涮羊肉還有一個特點,是作料内容豐富,且充足。作料中,油類有小磨香油、鹵蝦油、辣椒油、花椒油。菜類有韭菜花、糖蒜、白菜頭、小芥菜、鹹韭菜、香菜、酸菜、粉絲。醬類有醬油、醬豆腐、生芝麻醬、熟芝麻醬。其他有料酒、米醋。我現在在家自己吃涮羊肉,作料就照這個打堆。
老北京有這樣一個說法,把正陽樓涮羊肉和便宜坊焖爐鴨、同和居烤饅頭、東興樓烏魚蛋、緻美齋燴鴨條、月盛齋醬羊肉、六必居醬菜、王緻和臭豆腐等位列一起,足見其盛名。
文丨元尚
在北京,哪些餐館的羊肉最解饞?
~歡迎留言推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