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甘草——國老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雲樂,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甘草這味藥。甘草這味藥,相信對于大家來說并不陌生,很多人都喜歡偶爾拿來泡泡茶,甘甘甜甜的,味道也不錯,對人也有許多好處。
而甘草更有着"國老"美譽,那到底這個稱号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美稱最先是由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提出來的。
在梁武帝年間,當時陶弘景隐居在句曲山,研究莊子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學,梁武帝多次禮聘,他卻堅持隐居。而朝廷每遇大事就要向他咨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一日,梁武帝侍從又到句曲山,請陶弘景火速面君,不得有誤。陶弘景情知事急,迅速進京。
原來,梁武帝連日來不思飲食,上吐下瀉,衆禦醫會診無效。梁武帝便想到陶弘景了,他深知陶弘景不僅是道學思想家,而且對曆史、地理也有研究,尤其是在醫學方面造詣更為精深。
陶弘景見梁武帝榮衛氣虛,髒腑怯弱,心腹脹滿,腸鳴洩瀉,便處方:"國老(炙)、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白術各等份,研為細末,每服2錢,水煎服。"衆禦醫見之,不解"國老"為何物。陶弘景笑日:"國老者,甘草之美稱也。甘草調和衆藥,使之不争,堪稱國老矣。衆禦醫點頭叫好。梁武帝經陶弘景診治,身體日漸康複。
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幹燥根及根莖。
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效: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臨床應用如下:
1.用于心氣虛的心動悸,脈結代。
心氣不足、心陽不振:~桂枝
氣血不足:~人參、阿膠、生地黃
2.用于脾氣虛證。
~人參、白術、茯苓
3. 咳嗽氣喘。
風寒咳喘:~麻黃、杏仁;
風熱咳喘:~桑葉、菊花、杏仁;
肺熱咳喘: ~石膏、麻黃、杏仁;
寒飲咳喘:~幹姜、細辛;
濕痰咳喘:~半夏、茯苓、陳皮。
寒熱虛實多種咳喘,有痰無痰均宜。
4.脘腹、四肢攣急疼痛。
~芍藥(陰血不足,筋失所養)
臨床常以此方為基礎,随證配伍用于多種原因所緻的脘腹、四肢攣急作痛。
5.癰腫瘡毒,藥物及食物中毒。
瘡癰腫痛,~金銀花、連翹
咽喉腫痛,~桔梗(甘桔湯)
藥物、食物中毒: ~綠豆
6.緩和藥物的毒副作用、峻烈 之性及調和諸藥。
熱藥中緩其熱,以防傷陰: ~附子、幹姜 2) 寒藥中緩其寒,以防傷胃: ~石膏、知母
瀉下藥中緩其瀉下之速:芒硝、大黃
補藥中緩和補力,緩慢而持久: ~人參
寒熱藥中起協調作用:幹姜、黃芩
炮制:
一般而言甘草炮制分成生甘草和炙甘草。
生甘草就是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片,幹燥。
炙甘草就是将甘草片加入煉熟的蜂蜜與少許開水,拌勻後稍悶,放鍋内炒至深黃色和不粘手時,取出晾涼(每100斤用煉熟蜂蜜25~30斤)。
鑒定:
判斷好壞一句話:赤皮斷理,看之堅實。
甘草: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着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有的有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
脹果甘草:根及根莖木質粗壯,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質堅硬,木質纖維多,粉性小。根莖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及根莖質地較堅實,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細而不明顯。
用量:2-10克。
用法:水煎服
生品長于清熱解毒
炙品長于補脾和胃、益氣複脈
禁忌:十八反中寫到"藻戟遂芫俱戰草",因此不宜與海藻、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本品有助濕壅氣之弊,濕盛脹滿、水腫不宜用。
大劑量久服可導緻水鈉潴留,引起浮腫。
今天的科普就到此為止,喜歡的小夥伴們可以關注雲樂藥語,還可以在評論區寫下你們的精彩言論,感謝大家!
以上内容僅供參考學習,身體不适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