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上海青和油菜的區别有圖

上海青和油菜的區别有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4 00:47:13

上海青和油菜的區别有圖?這種菜,在你們那兒叫什麼?在大部分北方地區,它叫油菜;在有些超市裡,它又叫上海青;上海人卻隻叫它“矮腳青”,或者直接就是“青菜”;四川人則叫它“瓢兒白”……,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上海青和油菜的區别有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上海青和油菜的區别有圖(上海青和小油菜)1

上海青和油菜的區别有圖

這種菜,在你們那兒叫什麼?

在大部分北方地區,它叫油菜;在有些超市裡,它又叫上海青;上海人卻隻叫它“矮腳青”,或者直接就是“青菜”;四川人則叫它“瓢兒白”……

一種青菜,為什麼有這麼多個名字,它跟上海又是什麼關系呢?

什麼是上海青?

上海青,中文通稱是“青菜”或者“小白菜”,屬于十字花科芸薹屬——記住這個名字,它對我們的餐桌非常重要,占據了蔬菜界的半壁江山。

芸薹屬内部雜交極其混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常可以分為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藍型,大白菜、小白菜、菜心、芥菜、卷心菜、紫甘藍、西蘭花……這些我們常見的蔬菜,都是十字花科芸薹屬。

▲十字花科芸薹屬的蔬菜

今天重點說跟白菜相關的,有蕪菁亞種、大白菜亞種和小白菜亞種。

蕪菁長得跟蘿蔔有點像,現在吃它的人已經不多了,《動物森友會》裡的大頭菜就是它;大白菜亞種就是結球、半結球、散葉和花心大白菜;小白菜亞種裡有菜心、小白菜(也就是上海青)、菜薹和烏塌菜等。

同時,十字花科芸薹屬蔬菜中,凡是栽培用于收籽榨油的,都統稱為油菜,也可以分為芥菜型油菜、甘藍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

我們平時看到的那種能開出金黃油菜花、菜籽能榨油的油菜,是芸薹屬下的歐洲油菜,是芸薹和甘藍的雜交,屬于甘藍型油菜。

▲歐洲油菜開出的油菜花

上海青的種子其實也能榨油,算是白菜型油菜,隻不過它的出油率相比于歐洲油菜略低,而且開花結種後,會錯過最佳可食期,一般隻能做豬飼料了,所以專門種它榨油的并不多。

這樣看來,北方把上海青叫做“油菜”也沒什麼問題。

至于“小白菜”這個名字,倒是非常接近它的中文通稱。

不過與北方通常所說的小白菜又不一樣,北方所說的小白菜,其實就是散葉大白菜的幼苗。

當然,上海青的幼苗我們也沒少吃,它被稱作“雞毛菜”。

▲雞毛菜

上海青跟上海,到底是什麼關系?

這種青菜之所以會得名上海青,背後是一段中國人将種菜種族天賦發揮到極緻的曆史。

時間倒回至四五十年前的城市,别說吃肉不容易,想吃個鮮翠欲滴的蔬菜,除非是自家應季種的,其它的也沒那麼容易。

北方自不用說,就連南方城市也時不時會遭遇菜荒。

蔬菜大棚要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才開始大規模應用,當時主要還是應季種菜、看天吃菜,一旦遇到極端災害天氣,青菜一不小心就會被“團滅”。

除了極端天氣,蔬菜的另一大天敵是病毒,這對青菜來說,更是緻命的打擊。

上海青就是典型的代表。

當然,當時還沒上海青這個名字,人們更習慣叫它“矮腳青”或者直接就是“青菜”。矮腳青很受市場歡迎,不僅顔值高,而且鮮嫩多汁、口感絕佳。但問題就是,動不動就會遭到病毒侵襲,整片整片的爛在地裡。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媒體沒少關注吃不上青菜的問題。

1981年10月15日的《解放日報》有這樣一段記載:

“這幾年,青菜一直很痛苦。”

“記得有一年它少上市了一百多萬擔,人們為買點菜常要深更半夜去排隊。為啥青菜供應會出現這種狀況?青菜說:‘是病毒害了我。’”

1983年3月5日的《新民晚報》上記載着:

“矮箕青菜,一直以其品質上好稱譽國内,由于易受病毒病危害,産量逐年下減,到七十年代,上海市場已瀕臨絕迹。”

▲圖/《解放日報》

與此同時,一場拯救青菜的行動已經開始了。

從1975年開始,上海農科院園藝所研究團隊用了8年時間,選育出新品種“矮抗青”,不僅産量高而且身體強壯,青菜的發病率降低2-3成。

此後,在矮抗青的基礎上,研究人員又陸續研發出耐熱、耐寒、葉片寬、葉柄厚等等的青菜品種,青菜漸漸變成我們現在吃到的模樣。

新培育出的青菜品種也從上海開始走向全國。1991年的《解放日報》上這樣記載:

“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矮抗青’蔬菜新品種,具有吃口好,抗病害等優點,已在全國18個省、市推廣。”

上海的種業公司在新品種青菜種子的外包裝上印上“上海青”的字樣,上海青這個名字也流傳開來。

如今,你能買到全國各地出産的“上海青”,甚至在國外,也有Shanghai Qing”“Shanghai Green”“Shanghai Baby”。

當然,在上海沒什麼人叫“上海青”也是正常的,畢竟蘭州牛肉面在蘭州隻叫“牛肉面”或者“牛大”,米粉店在桂林也不叫“桂林米粉”,熱幹面在武漢更不會挂上“武漢熱幹面”的招牌。

三天不見青,兩眼冒金星

一棵好的上海青,高度在20厘米左右,葉柄和葉片長度比例以4:6為佳,葉柄厚度(接近底部處)在1-1.2厘米左右。

此外,雖然上海青現在一年四季都常見,但入冬後被霜打過的口感更好,青菜中的澱粉在酶的作用下轉化為葡萄糖,就有了糯而甜的口感。

作為家常青菜,上海青在吃法上倒是沒有太多的花樣,最常見的便是清炒。

英國美食作家扶霞在探尋中國的魚米之鄉美食時,特意将“清炒青菜”的做法收錄進自己的書裡。

“很少能找到比這做法還簡單的菜了,但就是很好吃啊。”

“我之所以收錄這個菜譜,就是想強調‘炒’這種烹饪方法能夠迅速将中國蔬菜的典型代表之一、芸薹屬大家族的一員,變成美味可口、芳香四溢、水靈爽口且富含營養的佳肴。你甚至都不需要蒜、姜之類的東西,試試就知道了!”

上海青也經常作為濃烈口味的墊菜出現,最典型的當屬香菇油菜,濃油赤醬的香菇搭配清爽的青菜,成為完美的互補。

和碳水搭配也是極好的,除了菜粥、香菇青菜包,上海青經常出現的一個場景就是鹹肉菜飯。稍加煸炒後的鹹肉和大米一起放進鍋中,煮熟後倒入超過的青菜,拌勻後再焖一刻鐘,這樣青菜的顔色還能保持翠綠,最後再拌上一勺豬肉就完美了。

上海清的幼苗,嬌嫩的雞毛菜,除了清炒,還有一種絕妙的做法——燙。無論是排骨湯還是雞湯,燒開之後扔一把雞毛菜下去,湯裡多了一份清鮮,雞毛菜也吸收了湯裡的肉香。

這顆普普通通的青菜,平日的餐桌上,極少會成為視覺的焦點,一旦失去了它才會發覺,這簡單樸素的美味有多難得。

參考資料:

[1]《油菜、上海青、瓢兒白、雞毛菜……竟然都是一種菜?!》,中信出版

[2]《小油菜小青菜上海青瓢兒白...在你的家鄉,它叫什麼?》,博物

[3]《霜降後最被低估的菜,軟糯微甜,解毒消腫》,美食台

[4]《一棵名叫“上海”的青菜,原來也是個傳奇》,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5]《大白菜VS小白菜 錯綜複雜的“白菜家”》,《博物》雜志

[6]《豐都:瓢兒白籽榨油 地上撿“黃金”》,華龍網

[7]《油菜:最古老的農作物》,科學世界

文 | 衛奕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