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慧
比拆快遞更快樂的是“挖寶”?
今年“雙十一”,博物館文創産品火了,考古盲盒更是讓人“上頭”。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共有近100家博物館參加“雙十一”。11月1日開售首日,博物館文創産品銷量激增超400%,成為最大的黑馬之一。故宮十二花神固體香膏、新疆博物館烤馕外形鼠标墊、敦煌研究院飛天書簽、大英博物館安德森貓披肩等文創産品均深受消費者喜愛。
大英博物館安德森貓披肩
除了常規的文創産品之外,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是沖着“考古盲盒”去的。
不少博物館都複刻了自家館藏的寶貝。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物”系列、“散落的寶物”系列、“雕刻的寶物”系列、“文物修複大師”系列等;三星堆博物館推出過三星堆迷你國寶盲盒、盲袋,共計26個基礎款和2個隐藏款;陝西省博物館推出過一套青銅小分隊系列盲盒,有8個基礎款。這些讓不少年輕人為之着迷。
今年“雙十一”,三星堆博物館推出的盲盒産品
甚至還有網友隔空喊話某博物館出編鐘盲盒,聲稱要集齊一整套編鐘;還有網友在線進行“出土”直播,和網友一起分享挖寶的樂趣。
層層挖土,細細掃去浮沉,神秘的“寶貝”慢慢呈現全貌......此次考古盲盒賣爆的原因,除了有“盲盒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之外,“拆盲盒”帶來的不确定的驚喜感,與“考古挖掘”的神秘感相契合,二者結合後,“挖寶”這一“沉浸式考古 開盲盒”的過程,給消費者帶來雙倍的參與感和滿足感,也難怪受到不少消費者追捧。
除此之外,博物館在盲盒“售後服務”上也獨具匠心,“盲盒”出圈,“文化”入圈,而不僅僅止于賣出産品。
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紫禁城祥瑞”潮玩系列
除了把自家寶貝做成盲盒之外,在消費者“出土文物”之後,還負責提供科普“冷知識”,讓消費者了解親手挖出來的寶貝是什麼以及其背後的故事,甚至有些産品還會和博物館二次互動。
例如,在河南博物院的一款盲盒中,若集齊一對虎符能夠兌換大将軍印;集齊任意八枚銅錢兌換巧克力;集齊六把洛陽鏟兌換鍍銀洛陽鏟......這些體驗遠非普通盲盒“買買買、拆拆拆”就能夠滿足的。
河南博物院文創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去年12月初火爆以來,截至今年10月,考古盲盒銷售額已經超過三千萬元,從這個數據中,也能一窺考古盲盒市場潛力之大。
陝西曆史博物館推出的“超活化青銅小分隊”系列盲盒
當然考古盲盒市場潛力大歸大,并不意味着消費者會“饑不擇食”。
當文創産品漸成文化場館“标配”,“什麼火就做什麼”也成了一些景點的文創思路,考古盲盒大火,肯定也有不少博物館跟上。
如果部分博物館趁此商機渾水摸魚,文物一般,質量一般,也終究難逃被消費者抛棄的命運,各個景點的文創雪糕“好看但難吃”的吐槽就是前車之鑒。
玉佩棒棒糖
目前,市面上大量文化場館的文創産品要麼千篇一律,要麼跟文物沒什麼關系,如,冰箱貼、紙扇、雨傘等。更不用提能促使消費者主動了解背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考古盲盒”不僅做到了文物和文創的融合,而且讓年輕人對“考古發掘”從被動學習變為有趣的主動探索。從這個層面來說,“考古盲盒”是成功的。
當然,考古盲盒的熱度究竟能不能夠持續,還要依靠博物館的後續發力,而“自家寶貝”就是屬于博物館獨有的“IP”。
三星堆考古盲盒
盲盒出品方無法脫離“内容”這一核心。“内容”除了關乎“質量”,還關乎“IP”。對于博物館而言,他們已經掌握了獨一無二的文物資源,怎麼把握好節奏,利用手頭的文物孵化出更多的專屬“IP”,設計出更多迎合當下審美、潮流、熱點的文創,是接下來他們要思考的問題。
文字:丁慧
圖片:網絡
欄目主持人:張永群
責編:王子墨
編輯:張雪瑜 孫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