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統編語文為什麼沒有教材

統編語文為什麼沒有教材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04 17:02:26

統編語文為什麼沒有教材(統編語文教材不該)1

教材中對文言詩文的注釋,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抓手,是理解文言詩文的橋梁。因此,文言詩文的注釋,需要慎之又慎,任何細微的疏失,都可能給老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造成很大的困擾。

本文僅以統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的文言詩文為例,說說“當注不注”的問題。

【例一】

統編語文為什麼沒有教材(統編語文教材不該)2

第三單元第11課,《短文二篇》中的《答謝中書書》一文,關于“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中的“康樂”有如下注釋。(教材P56)

康樂:指南朝宋山水詩人謝靈運(385-433),他承襲祖父謝玄(343-388)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

在這一課的課後思考探究中,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答謝中書書》所寫的景物有什麼特征?文章結尾說:“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麼言外之意。

這個言外之意是什麼呢?學生在探究時不太容易找到抓手。其實應該從“康樂”入手,為什麼不說“自秦始皇以來”,“自陶淵明以來”……而偏偏說“自康樂以來”呢?

顯然,康樂是什麼人值得探究,遺憾的是教材注釋所給信息明顯偏少,隻解釋了“康樂”是誰,但對這個人有什麼特點,卻言說甚少。

《資治通鑒》裡記載康樂公謝靈運“好為山澤之遊,窮幽極險”。《宋書·謝靈運列傳》裡描寫他外出旅遊“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備盡”。

如果把這個資料補充到注釋之中,是不是會更好呢?為什麼我會建議補充這樣一個資料呢?因為我受到了《桃花源記》中注釋的啟發。

在《桃花源記》(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最末一段中,“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教材對“劉子骥”的注釋是《晉書·隐逸傳》裡說他“好遊山澤。”

這個注釋就非常好,因為看了這個注釋,就可以揣摩陶淵明為什麼偏偏要提劉子骥,而不提其他人,因為這個人“好遊山澤”,所以,相當于用劉子骥給自己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做了一個背書,更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回到《答謝中書書》這一篇的注釋,如果能夠在關于“康樂”的注釋中強調謝靈運也有“好遊山澤”的特點,強調他是第一位全力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不是對老師的教學,對學生的理解會更有幫助呢?

一旦有了這樣更為明确的注釋,學生比較容易想明白為什麼偏偏要說“自康樂以來”,而不說“自其他的什麼人以來”,原來這裡作者有一種自比、自得的意味,追慕前賢的意思很明顯。

也有一種“引誘”的意味,陶弘景大約是要對他的朋友謝中書表達這樣一個意思:“你看,康樂公和我,都欣賞到這裡的山水美景了,你是不是也要找機會來看看啊。不來會後悔的!”

【例二】

統編語文為什麼沒有教材(統編語文教材不該)3

第三單元第13課,《唐詩五首》中《使至塞上》一詩,關于“胡天”和“燕然”兩個詞,均沒有任何注釋。(教材P61)

其中,“胡天”指北方的天空。“胡”是我國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統稱。這個在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木蘭詩》一課中,對“燕山胡騎鳴啾啾”中的“胡騎”有相關注釋。

其實,在小學階段就有陸遊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大約是因為在七年級的《木蘭詩》中有關于“胡”字的注釋了,于是在《使至塞上》中就不再注釋了。基于同一個原因,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文言文《周亞夫軍細柳》中的“以備胡”中的“胡”也沒有注釋。

不過,這個理由似乎又有一點兒說不過去。因為在統編九年級下冊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對“胡天八月即飛雪”中的“胡天”就注釋為“這裡指塞北一帶的天空”,對“胡琴琵琶與羌笛”中的“胡琴”就注釋為“這裡泛指西域的琴”。前面不注釋,而後面卻注釋,難免讓人覺得有一點兒奇怪。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從這兩句詩可以判斷出作者出使和寫詩的時間,一定是春天,因為隻有春天大雁才往北飛。注釋“胡天”指“塞北的天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學生隻要在了解基本的表層的信息之後,才能深入挖掘這兩句詩更為豐富的意蘊。

《古詩十九首》中有名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胡”“越”相對,“南”“北”相對,這兩句詩比較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胡”字的理解性記憶。

“燕然”一詞,在初中教材裡,最早出現在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鄧稼先》一課中,文中有“碎首黃塵 燕然勒功 至今熱血猶殷紅”的語句,課下注釋了“燕然勒功”這一典故。

“典出《後漢書•窦融傳》。東漢大将窦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裡,至燕然山刻石記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國的杭愛山。勒功,刻石記功。”

也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八年級上冊的《使至塞上》“都護在燕然”,以及九年級下冊的《漁家傲》“燕然未勒歸無計”均未對“燕然”再注釋。

不過,為了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便,我個人倒是建議對這樣的關鍵詞可以反複注釋。要不然學生可能很難在學習過程中将這些内容串聯起來。反複注釋可以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通常一本書的注釋,還會對之後重複出現的某個重點字詞注釋參見前面的某某注釋,何況教材是分冊的呢。

如果對“都護在燕然”中的“燕然”作注,就有助于學生理解為什麼用“燕然”代指前線,也有助于老師引導學生理解,為什麼前線的說法有很多,卻偏偏用“燕然”來指代。原來王維這個用典别具匠心,一下子就把前線将軍的英明神武的形象突出出來了。

【例三】

統編語文為什麼沒有教材(統編語文教材不該)4

第三單元課外古詩文誦讀部分關于《梁甫行》的注釋。(教材P72)

就題目“梁甫行”,教材隻是注釋了“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這個題目和詩歌内容是什麼關系?“行”又是什麼意思,都沒有注釋。

這個注釋的“當注不注”,很容易讓人誤解。

通常以為題目要概括詩作内容,或者至少和詩作緊密聯系,因此,會讓人誤以為這首詩就是曹植在“梁甫”所作。另外“行”我們現在通常理解是“走”,也有“遊”之意。由此,“梁甫行”就很可能被誤解為是曹植來梁甫一遊之後的詩作。而教材中關于這首詩的解讀,又看不出和“梁甫”有什麼太大關系,這就難免讓人心生疑惑。

林庚、馮沅君主編的《曆代詩歌選》,關于“梁甫行”這個詩題有這樣的注釋:

“泰山梁甫行”,一作梁甫行。樂府相和歌瑟調曲名。“梁甫”,泰山附近山名,傳說泰山和梁甫都是鬼魂歸聚之地。這詩與原題無關,寫邊海人民的貧困生活。

原來,“梁甫行”是樂府舊題。“行”是一種樂府和古詩的體裁。比如,《長歌行》《短歌行》《飲馬長城窟行》等。

事實上,教材中的這首詩選自《曹植集校注》,這本書的注釋引經據典對“梁甫行”這個題目的來龍去脈做了一些梳理之後,校注者明确說明這首詩是“曹植采用山東地區民歌的形式,描述百姓的艱辛生活。”

類似于“梁甫行”這樣容易望文生義的題目,在教材中最好還是注釋得更明确一些為好,不能過于簡略,丢掉了很多必不可少的信息,就容易引發學生的誤解。

【例四】

統編語文為什麼沒有教材(統編語文教材不該)5

第六單元第25課,《詩詞五首》中的《春望》一詩,對“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城”作了注釋,指“長安城,當時被叛軍占領。”但對“國”字卻沒有任何注釋。(教材P139)

事實上,這個“國”字很重要。一般通常意義上理解是“國”是“國家”,但是,“國”還有“國都”之意義。“國破山河在”中的“國”正與後一句中的“城春草木深”中的“城”相對,指的是國都,具體而言,就是指長安城。

在統編九年級上冊的《嶽陽樓記》中,“去國懷鄉,憂讒畏譏”中的“國”也是指“國都”。但這裡的“國”就作了明确的注釋,這又是一個前面不注釋,而後面注釋了的情況。

類似于像“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樣的詩句中,“國”因為就是通常意義理解的國家,所以就不必注釋,而類似于“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中的“國”就有注釋的必要,因為這裡的“國”不是國家之意,也不是國都之意,而是“地域”的意思。“南國”就是南方。

一詞多義是文言學習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學生很容易用現代漢語的常見義去套用理解文言詩文中字詞。有些時候明明理解出現偏差了,還不容易發現。對這樣的一些詞語就很有必要作出明确的注釋。

【例五】

統編語文為什麼沒有教材(統編語文教材不該)6

第三單元課外古詩文誦讀部分關于《贈從弟(其二)》的注釋。(教材P72)

其中“風聲一何勁”的“勁”有必要注釋,而且應該标注字音,這裡的“勁”當讀為“jìng”,而不讀為jìn。

“勁jìng”的本義是強有力,比如:“疾風知勁草,闆蕩識誠臣。”,“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中的“勁”因為是用來描述松枝的,所以可以理解為“堅韌”,取不同意思的有“風勁角弓鳴,将軍獵渭城。”(王維《觀獵》),意為“猛烈”。

第三單元第10課,《三峽》中,關于“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一句,隻注釋了“巴東”,而沒有注釋“裳”。(教材P55)

這裡的“裳”應該有注釋,尤其應該标注讀音為cháng。“裳cháng”指古人穿的下衣,類似于今天的裙子,男女都能穿。《詩經•邶風•綠衣》:“綠衣黃裳”。而“衣”則是“上衣”,兩者有區别。

當然, “猿鳴三聲淚沾裳”這句中的“裳”,就是泛指衣服。那為什麼還要注釋呢?是因為很多學生會誤讀該字字音為shang,其實,隻有在合成詞“衣裳”中才讀為輕聲shang。

以上兩個主要關于讀音的問題,因為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假如字形相同,但是如果讀音不同,那麼意思一定不同,這樣的意識要讓學生樹立起來。因此,在文言詩文中出現一字多音,尤其在容易和現代漢語弄混的情況下,就有必要做一些注釋。

以上這些例子,從注釋角度來說,教材“當注不注”,肯定很不應該。作為教材和學生之間的“中介”,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不能當講不講,要把這些内容補充進去,讓學生建立起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

當然教材編寫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系統工程,我輩無緣參與其中,所以,并不能完全知曉背後的一些編寫标準。但是,作為一線教師,則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發現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是老師和學生必須要面對的不可回避的真問題。

歡迎同行們補充各種類似的問題,我也會對此做進一步的整理研究,将來有機會提供給教材編寫者,供他們在修訂教材時參考,也算是為推動教育進步,盡一份一線教師的微薄之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