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換掉金剛砂?砂子來自何處?地表岩石的風化、冰川磨蝕石頭、,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怎麼換掉金剛砂?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砂子來自何處?
地表岩石的風化、冰川磨蝕石頭、
大海降解貝殼、火山熔岩冷卻碎裂
經曆風、水及漫長時光的磨蝕、裹挾和堆積
砂由此誕生
看似平庸的砂子最近幾年日益成為話題:
砂子不夠用了
砂子也會不夠用?
砂子的供不應求
與全國範圍的河流采砂禁令不斷收緊密切相關
最近幾年
各省市相關部門大力整治、打擊非法違規采砂
缰繩不斷勒緊
在嚴格的“砂之禁”下
很多砂場關閉
原本看似源源不斷的砂子忽然變得緊俏起來
重要砂源地鄱陽湖一度出現千船排隊等砂的“盛況”
傳統采砂業大門的轟隆關閉
并不隻是拍腦門的決定
在其背後是不斷惡化、危機日益蔓延的另類資源困境
——中國可開采的河砂資源日益匮乏
不少地方甚至已經枯竭
并給河流安全及生态帶來巨大的破壞和威脅
◎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各地河流采砂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河砂需求量大,采挖門檻低,獲利卻頗為豐厚,這使得諸多河湖飽受濫采盜采砂石的困擾和傷害。下圖為長江上遊的通天河,它上承沱沱河下接金沙江。在2012年前後,通天河采砂規模浩大,甚至蔓延到三江源保護區深處。圖為當時通天河畔的挖砂場,堆積的砂石堵塞了大半河道。攝影/楊欣
砂子是一種古老又普通的材料
但人類社會對于砂子的巨量需求
卻是在近幾十年才迅速爆發的
有研究者預測
随着世界經濟發展、人口增多及海平面上升
砂子資源的緊張将會愈發嚴峻
201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
《砂子與可持續》相關報告也指出
砂子的自然更新速度已遠遠趕不上人類的開采速度
與過度捕撈或濫砍濫伐一樣
砂資源的過度攫取正在成為一種新的不可持續
海洋、沙漠為何袖手旁觀?
盡管有上述如此多的數字和論據
“砂子匮乏”這個說法卻仍然令人十分疑惑
——撒哈拉、塔克拉瑪幹沙漠裡有數不清的砂子
海邊也是砂子的大本營
砂子真的會不夠用嗎?
◎ 砂之秘密:顯微鏡頭下的砂子身世
上圖為海南一條河流中的河砂,磨圓度适中,多為立方體及多面體,有害雜質少。左下圖為富含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體的海砂。貝殼等雜質會降低混凝土強度,且海砂鹽分大,會腐蝕鋼筋,須經過篩選及淡化處理才能用作建材。右下圖為渾善達克沙地的沙漠砂,風化強烈,粒徑小,磨圓度極高,像一把五顔六色的寶石小球。其顆粒太過光滑圓潤,與水泥的咬合力不夠。且沙漠砂含堿量高,會與水泥等産生化學反應,給建築安全帶來隐患。
顯微鏡頭下的海砂中
混雜着大量貝殼碎屑
這些貝殼類輕物質易沿節理錯裂
與水泥黏結能力差
且海砂含鹽高
未經淡化篩選處理的海砂會造成鋼筋鏽蝕
混凝土脆弱開裂
至于沙漠砂因強烈的風化打磨
粒徑往往較小
新疆哈密的沙漠砂甚至小到如花粉一般
且磨圓度非常高
像是軸承中使用的滾珠
太光滑細小
缺乏聚合水泥、瀝青的足夠碎裂面
難以在建築結構中提供有力支撐
含堿量高有腐蝕性也是重大缺點
相比起來河砂無論從哪個方面看
都有着巨大的優勢和便利
首先,粒徑和磨蝕度适中
粒形為立方體或多面體狀
受力合理;
流動的河水還能有效除去大部分雜質及有害物質
可謂是天生的“建築伴侶”
河湖不可承受的“砂之重”
人類社會對砂的需求很強烈
但自然界的供應并不像大衆想象的那麼充足
砂子如同煤、石油一樣
形成需要花費很長時間
經過成百上千年的風化、侵蝕和搬運
經曆千百公裡的路程
才陸續沉積在河湖中
一旦大規模開采
短時間内難以補充
不少地方因為毫無節制的采挖
已把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砂都用得差不多了
砂子是河流肌體的一部分
影響着江河的水文、地質和生态功能及平衡
有的采砂船被稱為“吸砂王”
半米多直徑的粗管可伸入河床表層以下十幾米
能在河道中迅速抽出巨形深坑
造成河床塌陷下切,河勢惡化
◎ 挖砂造成河床下切的示意圖,大量挖砂深坑造成徑流溯源侵蝕并沖刷下遊,使整個河段河床下降。繪圖/張洵
地表水及淺層地下水比喻為地殼的“血液”
河道則是儲運“血液”的管道
失控的挖砂使“血管”患病
會造成兩岸土地幹涸
淺井枯竭、樹木枯死
采砂也給湖泊帶來了厄運
鄱陽湖、洞庭湖是長江流域的兩大重要淡水湖
它們彙集江河來水來砂
經湖盆調蓄後彙入長江
因兩湖砂資源集中、優質
又可利用長江運輸
遂成為采砂重災區
◎ 傷痕累累的水系:砂子“破産”的河湖
圖為江蘇駱馬湖2015年秋的衛星圖片,大批采砂船隊讓人想起赤壁之戰中集結的戰船,因大量盜挖濫采湖砂,駱馬湖許多淺灘變為深水區,湖底呈荒漠化。下圖為曾在江西贛江流域出現的大規模挖砂的情景。攝影/楊勇
讓河流療傷
在衆多河湖承受着采砂之痛及後遺症折磨的時候
另一個新的巨變也在影響着河湖的基礎格局
——随着上遊水土保持、風沙防治推進
再加上新老水庫大壩的層層截留
近年來,中國的河流輸沙量呈現出大幅減少的趨勢
50年間
黃河年輸沙量從驚人的16億噸急降到2億噸
黃河水越來越清了
長江年輸沙量也從5億噸降到了1億噸以下
河流奔騰入海
攜帶的泥沙也是河口及海岸的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河流輸沙量的減少
海岸的天然“防波提”正在變得薄弱
如遼東灣、灤河口、黃河三角洲
都發生了岸灘侵蝕、海水入侵的情況
可以說,無論從什麼角度看
對河砂不加節制的開采都已難以為繼
奔騰的河流為人類提供了幾千年的廉價優質材料
今天,傷痕累累的它們已太疲倦了
在傳統砂資源正在衰弱的如今
砂子家族的一名新成員正在登上時代舞台
那就是機制砂
所謂機制砂是将母岩礦石去除風化産物後通過機械破碎
再篩分成合适粒徑的岩石顆粒
在最新的中國河流泥沙公報中
疏浚沙的再利用數量出現了激增
打開衛星地圖
挨個開始尋找駱馬湖、鄱陽湖、淮河、萬泉河……
這些都是曾被失控的采砂傷害深重的地方
對比數年前和最新的衛星圖片
那些曾如狼群般大量集結的采砂船明顯減少甚至消失了
這些疲憊的河湖
的确正在休憩和療傷
而我們,對于砂子的理解和認識
似乎也到了改變和叠代的時刻
◎ 砂之新主角:接過天然河砂的接力棒
機制砂原料來源廣泛,除了各種岩石,還可利用尾礦和建築廢物等,質量穩定。它們正在接過天然河砂的接力棒,成為新的建設主角。圖為南京市及奔騰而過的長江。河流曾慷慨地提供了大量優質的砂石建材,讓城市挺起脊梁,高速交通快速發展,如今疲憊的它們也需要修複傷痕,休養生息了。攝影/柳軍旗
本文選摘自《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7月文章:
《砂子也匮乏?另類資源危機背後的“砂之變”》
撰文/黃濤 攝影/張超 等
責任編輯/陳驚鴻 圖片編輯/吳敬 地圖編輯/陳雲
全文閱讀請點擊下圖購買雜志
▼
“棍影”——在太陽轉身的地方思考
撰文/單之薔
馬鈴薯 我國糧食增産的一半要靠它?
撰文/宗峰
2020年日環食
難得一遇的天象悄然成為全民攝影盛筵
撰文/陳海滢 攝影/章佳傑 等
等待被全面發現的明朝京師北防線
撰文/常文鵬 李丹 攝影/楊東 等
砂子也匮乏?
另類資源危機背後的“砂之變”
撰文/黃濤 攝影/張超 等
“新”雲岡
首建影像庫 欲立“雲岡學”
撰文/立山 攝影/張海雁 等
措普溝
藏在318國道邊鮮為人知的溫泉群
撰文/李忠東 攝影/曹鐵 等
尋碑
中國攝影師探訪流落各國的古埃及方尖碑
撰文·攝影/陳劍峰
四川石渠
四隻兔狲——野外記錄“萌寵”成長
撰文/李凱 攝影/呂玲珑 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