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研究生培養模式框架體系

研究生培養模式框架體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9:54:45

研究生培養模式框架體系?随着學術界、行業企業、社會公衆對交叉學科的認同度逐漸增強,交叉學科的發展迎來黃金窗口期當下,學科交叉會聚勢不可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推進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機制創新,培養符合國家動态需求、産業創新發展趨勢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成為擺在所有高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題現實中,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是一個多層面、廣義的概念,涉及組織、課程、教學、指導方式等維度,亟須突破傳統模式推進培養機制創新,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研究生培養模式框架體系?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研究生培養模式框架體系(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機制創新從何處着手)1

研究生培養模式框架體系

随着學術界、行業企業、社會公衆對交叉學科的認同度逐漸增強,交叉學科的發展迎來黃金窗口期。當下,學科交叉會聚勢不可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推進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機制創新,培養符合國家動态需求、産業創新發展趨勢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成為擺在所有高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題。現實中,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是一個多層面、廣義的概念,涉及組織、課程、教學、指導方式等維度,亟須突破傳統模式推進培養機制創新。

存在哪些培養短闆

一是培養模式與國家戰略和産業需求的距離有待拉近。當前,我國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與國家戰略和産業需求還有一定距離。首先,在專業設置上,我國交叉學科研究生專業設置正處于起步和不斷探索的階段,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對口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的路徑,其效用也有待進一步檢驗。其次,在學位授權與授予上,交叉學科研究生的學位授予制度尚不明晰,人才質量和保障暫無明确規定。再其次,在平台保障上,亟待探索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實驗室、企業大學等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平台建設。

二是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待優化。首先,在人才培養架構上,當前交叉學科研究生在面向複雜問題、創新問題的培養模式以及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其次,在課程設計上,交叉學科課程體系依然分散,學科與學科之間的整合性較低,課程結構呈現分散化狀态,尚未形成體系。再其次,在培養過程中,缺乏深度的基于問題的研究型教學和協同教學,亟待創新校企融合舉措,打破課程和師資的弱聯結,優化平台資源整合新模式。

三是組織模式待創新。一方面,目前我國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仍然受制于傳統的基于學科界限的直線職能式管理模式,大學組織缺乏跨學科合作的橫向矩陣組織結構,院系壁壘阻隔了多學科知識的鍊接,不同學科資源難以實現跨學科集成,跨學科資源和跨學科研究間缺乏協同合作效應。另一方面,我國高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的資源共享機制,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受到挑戰。

四是研究生導師隊伍、指導制度待完善。交叉學科研究生教育在我國推行以後,交叉學科導師團隊的指導模式逐步顯現。盡管我國大部分高校針對交叉學科博士生培養都設置了多導師制度,但少數高校導師團隊形同虛設。一方面,我國高校交叉學科導師團制度尚不明晰,缺乏規範交叉學科導師的指導原則、指導目标、責任義務、績效評價等制度。另一方面,在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我國高校常以第一導師為主,第二導師基本以挂名形式出現,這種設計有可能導緻實際指導效果不佳,交叉學科指導可能流于表面形式,出現導師“獨攬”和“失責”現象。

高質量培養如何成就

以國家戰略和新興産業需求為導向,前瞻性布局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方向,進一步優化交叉學科研究生的學科及專業。一是頂層布局前沿領域導向的人才培養戰略。強化交叉培養政策導向,将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納入國家高等教育發展和高校學科建設規劃之中,并切實推進政策落實。二是立足區域發展特色,建立有效的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結構。面向區域結構變化和産業調整,立足新興産業發展需求和“雙一流”建設,進一步優化交叉學科研究生的培養目标。三是設置面向重大科研任務的創新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平台。将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交叉學科實驗室作為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的載體,打破院系之間的屏障,加快相關學科深層次融合的速度,推動不同背景教師及學生的思想交流與碰撞。

重塑交叉學科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推進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的内部變革。一是優化交叉學科課程資源配置。結合高校實際情況,調整原有院系、專業設置,從學科領域内和不同學科領域間兩個維度,科學整合交叉學科課程,發揮不同學科的優勢,推動科技前沿和各學科領域的融合與交叉。二是完善交叉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充分依托創新載體,将交叉學科課程分類型、分階段充分融合到重大問題解決和科研實踐中,保證交叉學科課程發揮實效。三是優化交叉學科研究生的教學模式。設計交叉學科、多領域的教學情境,通過現實科技問題、重大科技賽事等方式促進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融會貫通,培養學生應對未來社會大科學、大工程情境的綜合能力。四是提升交叉學科研究生的實踐能力。以區域内的實踐活動為導向,創新校企融合舉措,打破課程和師資的弱聯結,創新平台資源整合新模式,增加學生到各合作單位學習、調研和參與研究的機會,夯實交叉學科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實戰經曆。

動态調整交叉學科組織形式,發揮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的關鍵作用。一是完善交叉學科的體制機制,構建科研與人才培養交叉運行的組織模式。立足學校高度,合理地對學科組織形式戰略性布局,推動交叉學科合作關系合理化、規範化、常态化,在近緣或是遠緣學科基礎上,組建交叉學科專業委員會,協同開展交叉學科前沿教育和研究。二是以學科群建設作為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的基礎。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科群建設為依托,通過課程設置、交叉學科沙龍、聯合調研、項目攻關等多種形式,不斷拓展學科外延,構建交叉融合的“學科群”,支撐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三是提升交叉學科人才資源配置效率。不斷優化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機構的組織結構,提升資源共享效率和資源使用率,統籌多學科資源,注重交叉學科課程體系和調研實踐環節的資源供給,夯實交叉學科組織的物質基礎,構建起交叉學科學術團體的學術交流氛圍。

探索交叉學科研究生管理制度,規範交叉學科導師指導體系。一是設立交叉學科管理委員會。組建交叉學科管理委員會,統籌協調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工作,制定學生交叉學科學習的相關制度規範,進行項目宣傳,指定每年的項目主管,支持教師和學生在跨專業領域的研究與發展。二是建立交叉學科學術指導規範。積極制定交叉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指導制度規範,明确以專業領域為中心的交叉學科導師團制度,規範交叉學科導師的指導原則、指導目标、責任義務、績效評價等具體事宜,确保交叉學科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能夠有多個學科專家聯合指導、評價,引導交叉學科導師團隊分工合作、共同擔責。三是完善交叉學科研究生導師的評價機制。設計涵蓋導師科研能力、基本素質、指導管理能力、交叉學科研究生能力的評價體系,提升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參與度,将評價結果納入導師年度考核,激發導師團隊在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上的積極性。

(作者魏麗娜系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林成華系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21日第5版

作者:魏麗娜 林成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