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很奇怪,我們一直說美元在天量放水,那為什麼美元還沒有崩?不但沒有崩,而且好像還更強了?這是為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探讨一下美元的根基是什麼。
貨币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其本質是信用,兌現這個信用的方式是用貨币來購買商品,用某種貨币能夠買到與其币值對等的商品,這種貨币就有了使用價值。
二、貨币信用的擴張總體而言,市場上的貨币與市場上的商品應該是總體平衡的。但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創造财富的生産活動更是一刻也不會停息,所以市場上的商品即人類創造的财富總額是在不斷增加的,因此,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币也應該相應增加,否則就會引起通貨緊縮,如果貨币增加的過多,則會引起通貨膨脹,造成貨币信用貶值。
從1573年西班牙大帆船的美洲、亞洲、歐洲、非洲大循環貿易開始,世界走向了貿易全球化。而全球貿易使用的貨币前期是白銀、黃金等貴金屬,後來逐漸演變成貴金屬本位制的紙币,受貴金屬生産的限制,貨币的增長速度一直趕不上人類創造财富的速度,特别是工業革命後,人類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造新的财富,但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币卻不能無限增加,阻礙了貿易全球化的發展。一直到後來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和黃金脫鈎,貨币才終于擺脫了貴金屬的限制,成為了信用貨币,具備了無限信用擴張的可能性。
貨币的信用首先根植于本國市場,即美國市場上的商品天然的就必須用美元來定價和結算,所以,美國市場是美元信用的基本盤。在美國主導建立的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貿易秩序中,美國市場就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是美元體系的壓艙石和穩定器。
在全球貿易循環中,資源生産和商品生産最終的價值實現都需要到終端市場,因此,市場才是貿易循環中的決定性因素,資源生産和商品生産的定價都要在市場上實現。所以,借助全球第一大的美國市場,美元确立了對資源生産和商品生産的定價權,具體表現就是美元與石油等資源綁定,中國拿美元購買石油等資源,加工成商品後賣到美國市場再換回美元,美元實現了在美國以外的市場循環。
所以在美國之外,美元的信用在于對别國生産的基礎資源、大宗商品、糧食、一般工業品等的定價權,以及在金融市場上對别國在美上市的優質資産的定價權。
總結:美元信用的根基,一是美國市場,二是對全球資源、商品、資産的定價權。
我們說美元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先是歐元、人民币、然後是最近的俄羅斯盧布。那麼在受到挑戰的情況下,美元如何維持自己的信用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比爛!
全球化貿易是既成事實,雖然會有所波折,但不會逆轉,所以全世界的所有國家都不可能真正脫離開全球化貿易的體系。而在目前的這個體系裡,美元起着主導作用,這是美元的先發優勢,即在沒有更好的全球化貿易貨币之前,美元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而美元的背後是美軍,是遍布全世界的軍事基地和駐軍,隻要有哪個貨币走強的,美軍就會下場拉偏架,而資本是最識時務的,所以美元能一直保持其強勢地位。比如歐盟抱團發行歐元,可能動搖美元的地位,美軍就發起巴爾幹戰争,用戰火驅趕資本,破壞歐元信用,導緻歐元彙率暴跌。比如薩達姆想要用歐元結算石油,這又挖到了美元的根,于是很快美軍就發起了對伊拉克的入侵行動,薩達姆被打死示衆。
所以美元維持信用的邏輯就是,隻要确保不會出現比美元更好的貿易貨币,那美元就會一直是最好的。
前面我們提到,美國市場是美元信用的基本盤,而美元出現危機,從根本上講,就是因為美國市場的衰落。全球市場已經從美國一家獨大進化到美國、歐盟、中國三大市場并駕齊驅,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以前可行的美元邏輯現在行不通了。以前需要賣到美國市場才能實現價值的資源和商品,現在還可以賣到歐盟和中國市場,而這樣的話,這些資源和商品的最終定價就會以歐元和人民币的形式來實現。所以,市場上不需要那麼多美元了。
按正常的市場邏輯,美元此時應該走入下行區間,逐漸貶值直到再次平衡。但美國利用美元目前的強勢地位和美軍的盤外招,仍在勉力維持美元的強勢地位。比如發起巨量放水,将美國股市維持在高位,維持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阻止其流向其他國家;比如挑起俄烏沖突,用戰争威脅推動歐洲資本回流美國,打擊歐元信用;比如對俄羅斯發起瘋狂制裁,意圖将已經遊離在美元體系之外的資源大國俄羅斯徹底封閉在全球貿易體系之外。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美元信用的根基,一是美國市場,二是對全球資源、商品、資産的定價權。所以,瓦解美元體系,主要就是瓦解美國對别國資源、商品、資産的定價權。在這一點上,俄羅斯已經做出了榜樣,天然氣盧布的堅挺就是實證。所以,任何一項以其他貨币來取代美元定價權的行動,都是在為美元體系的瓦解添磚加瓦。比如中國進口俄羅斯、伊朗油氣資源用人民币結算;比如中國與周邊國家實施雙邊貨币互換,直接以本币結算雙邊貿易;比如歐盟建立歐元這樣的區域性貨币取代美元的國際貨币地位;比如俄羅斯用盧布定價結算本國資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