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海虹是北方常見的食用性貝類,浙江與上海地區将其煮熟後的幹制品稱為淡菜 來源/東方IC(下同)
這個小長假,你是否選擇來到海邊輕松一下,又是否點上海鮮大快朵頤呢?秦皇島市海洋和漁業局發布預警:近期檢測結果顯示,海虹麻痹性貝類毒素含量已超出安全限量标準2倍以上,如果食用極易引起中毒,嚴重的會導緻呼吸停止。
海虹,又叫贻貝,是北方常見的食用性貝類,浙江與上海地區将其煮熟後的幹制品稱為淡菜。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陳舜勝告訴記者,食用海虹引起的中毒,主要是因為海虹極易攝食有毒藻類或與有毒藻類共生,導緻體内蓄積毒素,形成貝類毒素。他還提醒,夏季到來,也要小心創傷弧菌。
夏初海虹易染毒
春夏、初秋季節,水體富營養化會導緻赤潮更多一些,而赤潮微藻帶有強烈毒性。因此貝類、魚類接觸、攝食赤潮生物、感染毒素後,會造成大量死亡。“相比于魚類,貝類耐毒性更強,部分染毒後仍然存活,容易被忽視。魚類遇到水質差的環境會遊動避開,貝類一般為定着性生物,無法及時移動避開污染水體,更易染上毒素。”陳舜勝表示。
海虹是典型的濾食性雙殼貝類,會通過鰓的過濾攝取水中顆粒物和污染物,其中能夠被識别的雜質以假糞的形式被排出,而其他的粒子則會被送往消化系統中。需要指出的是,海虹大多生活在潮間帶至低潮線附近——這正是赤潮的多發區域。
染毒的貝類被人誤食用後,貝類毒素會在人體内迅速釋放而導緻人中毒。“赤潮毒素的種類繁多,食用貝類引起的麻痹性貝毒、腹瀉性貝毒、神經性貝毒和健忘性貝毒中毒都可歸因于赤潮毒素。”陳舜勝介紹。其中,麻痹性貝類毒素被認為是事故發生頻率最高、分布最廣、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種,其中毒的主要症狀為:頭痛、惡心、四肢肌肉麻痹、皮疹、發燒、甚至呼吸停止。
挑選貝類有講究
陳舜勝表示,由于無法通過顔色、氣味等外觀判斷貝類是否有毒素,且烹饪也不能完全破壞貝類毒素,因此食用貝類一定要注意。他建議:赤潮多發期間,市民少食海虹等貝類。消費者可選擇采自海區環境保護較好的地區食用貝類,有關部門也應加強檢測、監控與監管。
“海虹為海水貝類,如果能用海水、鹽水将貝類暫養一下,毒素稍微會排放掉一些。市民應從大型超市、正規農貿(海鮮)市場等有保障的場所購買,要選擇活力強、無異味的,不要吃死的。”陳舜勝表示,貝類的毒素一般在内髒中較高,食用前要去掉内髒,清洗幹淨再煮熟。
圖說:海鮮味美,也要當心創傷弧菌
還需警惕創傷弧菌
近年來,弧菌性感染發病率逐漸增加,每年幾乎都可見因加工或食用海鮮而感染弧菌的案例。弧菌可生活于海水或淡水,緻病多見夏季或秋季。其中特别需要關注的是創傷弧菌,這類菌喜歡溫暖的、鹽度不太高的江河入海口。每年5-10月海水溫度較高,給了創傷弧菌生長繁殖的有利條件。
“一般在魚蝦等新鮮海産品的表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創傷弧菌。”陳舜勝研究創傷弧菌已經近20年了,對此經驗豐富。據介紹,可能感染“創傷弧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進食生的或未經加工熟的海鮮等食源性創傷弧菌感染;另一種感染途徑是破損的肢體接觸海水,或海産品刺傷皮膚而感染。“比如在清洗魚蝦蟹的過程中不小心刺破了手,創傷弧菌‘趁虛而入’的概率就會增加。”陳舜勝說,“海水本身也含有創傷弧菌,當皮膚存在傷口,人又長時間待在海水中,也會加大感染的幾率。”
患者一旦感染,常急性發病,大多有發熱、畏寒、嘔吐及腹瀉症狀。一旦診治不及時,感染者緻死率超過三成。因此創傷弧菌還被稱為“海洋中的無聲殺手”。慢性病伴免疫功能低下者、高齡、糖尿病、血液病患者感染創傷弧菌易引發嚴重敗血症。
陳舜勝提醒:食用海産品、水産品,要充分煮熟、蒸透,因為高溫可以殺死細菌。“加工海鮮時要切記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污染。皮膚上若有尚未完全愈合的傷口,也不要接觸海水以及海鮮生物。”而一旦被海産品刺傷或者食用了未經加工熟的貝甲類海産品後出現高熱等症狀,就要警惕是否被“創傷弧菌”感染,須及時前往醫院治療。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