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業的市場化?【編者按】繼制造業和餐飲業之後,衆多教培機構聯名向當地政府遞交雞毛信,希望有關部門快速出台具體政策,挽救教培行業,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教育行業的市場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編者按】繼制造業和餐飲業之後,衆多教培機構聯名向當地政府遞交雞毛信,希望有關部門快速出台具體政策,挽救教培行業。
本文轉自公衆号“我叫MKT”,作者Heymkt;經億歐編輯,供業内人士參考。
繼制造業和餐飲業之後,衆多教培機構聯名向當地政府遞交雞毛信,呼籲快速出台具體政策,挽行業于既倒。
先是藝術培訓、語言培訓、研學等各類機構接連發聲,再是蘇州、深圳、東莞和四川等各地機構遙相呼應。"紅蘿蔔蹲完,綠蘿蔔蹲",一場轟轟烈烈的擊鼓傳花開始了,且大有席卷全國之勢。
這些求救信所涉内容頗為全面,涵蓋房租、稅收、貸款、補貼、社保、複課及假期政策等衆多項目,期許能夠換取疫後有限的生存空間。
慘是真的慘,急也是真的急。
經營成本不變,收入銳減,短短兩三個月便已舉步維艱。能尚存一線希望的,不是疫情擡手放過,而是政府可以開倉放糧。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全力和其他行業争搶時間,比拼聲勢,唯恐發聲稍晚一點,音量稍小一些,政府補貼就都落入了其他行業的口袋。
至于所提訴求是否合理,是否具備可操作性,就不在自己考慮範圍内了。
既沒有感人肺腑的故事,也不見教書育人的情懷,完全看不到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風采。隻是歇斯底裡的喊叫,低三下四的求饒。什麼面子、裡子的,統統不要了。
不過也不打緊,能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隻是求救心切,幾次發聲都有些不顧姿态,令人生厭。
例如,四川省教培機構緻當地政府公開信中強調,假如不施以援手,大量老師下崗,大批機構倒閉,損失的将是學生和家長。隐隐聽來,未必沒有脅迫的意思。
也有人強調,民辦教育是主體教育的重要補充,是中國教育的未來。如今行業受到沖擊,理應得到政府馳援。
且讓我們抛開這些小自得,客觀的看待這個問題。即使民辦教育是主體教育的重要補充,也僅是補充而已。有些官話不可全信,聽聽就好。
至于教培行業究竟能否代表中國教育的未來,相信多數從業者都有着清晰認知。
特殊時期,各行各業都飽受疫情沖擊。正在或者即将面臨倒閉潮的,不隻是教育行業一家。影響最大的也不是教育行業,第二産業的損傷更慘烈,而酒店和旅遊等服務業領域,也基本停擺。
都是生死攸關的時刻,救誰不救誰呢?
無論是無數高知分子待崗,還是無數民工失業,都是國之生計。
左右都是人民。總不能拿教育重要還是民生重要,再引起一番争論吧。更不能以交稅多少論生死是不是?
都說教育行業市場有萬億規模,但是機構們有沒有依法納稅,交了多少稅,想來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往常偷偷摸摸,現在遭難了卻抛出道德枷鎖多少有些不夠體面。
平日裡,很多人倡導行業踐行适者生存,遵循市場經濟的精神。如今卻大聲疾呼政府救市,怕是對市場和商業缺少應有的敬畏。大行其道的黑貓白貓理論,怎麼就不能助你過冬呢?
可能揶揄那些疫情期間暴斃的機構時,還從未想到自己鬧出跳腳求援這一出吧?
即使培訓機構不幸倒下,也比其他行業更容易東山再起。
懂得經營的,在疫情講授的大課上認真做了筆記的,以後的步子會邁得更穩健。能夠自行渡過危機且不斷優化的企業都是良性資産,更值得客戶信賴和市場追捧。
教培機構過剩已是不争的事實,疫情就是最好的洗牌契機。
這次大概率會将那些不擅經營的機構徹底淘汰,為真正有能力的企業留下健康的生存空間。作為教育從業者,我也百般焦慮,但是更希望政府可以把行業留給黑天鵝盤旋下的市場,實現優勝劣汰。
因為隻要政策合理,教育行業根本不需要救市主。
那些尚在生死線上徘徊的機構,有必要多謀生計,自尋出路。哪怕做微商,都比等待政府撒币的存活率高出天際。
作為創業者,千萬不要低估疫情的影響力和破壞力。尤其不要對"可能的報複性消費"心存幻想,期待形勢好轉當然是人心所向,但是在特殊時期,小心才能駛得萬年船。
還是那句話,"生于憂患,死于樂觀"。
有人樂觀,有人絕望,都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至于留學行業形勢到底如何,隻能憑聽聞和猜測,衆說紛纭。
那麼這一次,我想要從你的窗戶看月亮。
煩請拿出4分48秒的時間,長按掃碼或閱讀原文參與「留學行業疫情影響調研」,我會在周末發布數據統計與分析報告。
假如人人都勾勒一筆,那我們就可以畫出一幅清明上河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