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袁隆平哪裡人是湖南人嗎

袁隆平哪裡人是湖南人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4 11:23:06

袁隆平哪裡人是湖南人嗎?◎ 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5月22日逝世,享年91歲消息傳到祖國最南端海南島,四衆哀恸,海天同悲,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袁隆平哪裡人是湖南人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袁隆平哪裡人是湖南人嗎(袁隆平的一生一半在湖南)1

袁隆平哪裡人是湖南人嗎

◎ 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5月22日逝世,享年91歲。消息傳到祖國最南端海南島,四衆哀恸,海天同悲。

緣起雜交稻,情系海南南繁。袁隆平院士曾自述,他的一生,一半在湖南,一半在海南。南繁之于袁院士的事業,非比尋常;袁院士對海南的深厚感情,更非同一般。當海南開啟自貿港建設,各項事業邁向新征程,袁院士不僅寄予厚望,同時還是積極推動種業創新發展、裝上“南繁芯”的“幕後英雄”。

位于南繁育種基地的袁隆平院士介紹展闆(記者王祝華 攝)

2017年,袁隆平院士在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作主旨發言 (受訪單位供圖)

支持南繁打造創新平台

“袁院士為了南繁種業創新發展積極奔走,不遺餘力。”立志“十四五”期間打一場科技翻身仗,作為科技小省海南的科技主管部門負責人,海南省科技廳廳長謝京對袁院士的鼎力支持飽含萬分感恩情。

回憶起2020年11月科技廳一行人到長沙拜訪袁院士的情景,謝京不禁感觸哽咽。

11月份長沙天氣濕冷,袁院士身體不适,精神狀态一開始并不是很好,可是一聊起水稻,立刻眉飛色舞,滔滔不絕。“老先生反複跟我們提到南繁種業對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要打造雜交水稻雙季穩定畝産3000斤目标工程,實現海水稻畝産500公斤,為建黨100周年獻禮。”謝京說。

南繁,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國育種聖地和農業育種的“加速器”。每年都會有上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科技人員彙聚這裡,開展育種科研工作。

2018年,中央提出加強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此後,打造“南繁矽谷”成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内容。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建設,“南繁”的重點區域——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建設已初見規模,大批企業和科研機構紛紛進駐。

高水平綜合實驗室是打造高質量發展活力之“源”。此間,袁老曾向有關方面呼籲,支持海南在三亞崖州灣建設種子實驗室,助力維護我國種業戰略安全。

在袁院士親自推動下,種子實驗室有了新進展。在水稻領域院士“天團”和海南省委書記、省長的共同見證下,參照國際一流标準實驗室運作,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不久前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揭牌成立。

“袁隆平對三亞雜交水稻發源地保護研究工作非常重視。”三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柯用春告訴記者。

1970年,袁隆平的科研團隊在三亞南紅農場發現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取名為“野敗”。“野敗”讓袁隆平團隊成功培育出三系雜交水稻,改寫了世界水稻育種史。

為了恢複當年發現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地的原貌,保護好海南野生稻資源,宣傳“野敗”發現地在全球水稻發展史中裡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并展現中國豐富的野生稻資源和雜交水稻對人類糧食的貢獻,在袁院士的指導下,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三亞中國雜交水稻發源地保護研究中心緻力于收集恢複種植野生稻。

柯用春說,袁隆平院士對此項工作給予了耐心細緻的指導。“我和袁老一同在田地裡探讨‘野敗’的保護問題,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分類,定下具體的目标,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2019年,袁隆平院士在國家南繁育種基地指導雜交水稻制種 (杜德樂 攝)

力促耐鹽堿水稻中心總部落地三亞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對多地開展耐鹽堿水稻(海水稻)優質種子篩選,袁隆平院士近幾年給予大力支持。這是袁隆平院士為先鋒的我國水稻科研工作者,緻力于突破“藏糧于地”空間、拓展“藏糧于技”儲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舉措。

在袁隆平院士的引領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均高度重視海水稻的研究工作。近日,科技部印發《關于支持建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的函》,正式批準設立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這是全國農業領域首批啟動建設的4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總部落戶在三亞。

該中心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組建,并聚集了廣東海洋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11家單位協同共建。

這是一個涉及多區域、多領域、多學科統籌推進和任務協同科技創新重要平台,是各省市争相布局的科技創新重要載體。如此核心的部門,為何總部選擇落在了三亞?

中心負責人艾治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首先源于袁院士多年在南繁工作,與海南建立的深厚感情。此外,從海南具有開展周年育種研究的有利條件,以及豐富優質的海水資源等方面考量,袁院士毅然決定将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總部設在了三亞。

總部并非虛設。從官方文件公布文件,記者注意到,該中心統攬全局,具有南繁育種中心、信息中心、展示示範中心、培訓交流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等功能,主要負責耐鹽堿水稻中心的南繁選育、大數據管理、集中展示與交易、對接“一帶一路”合作與交流培訓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20年3月27日,科技部組織召開“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申報項目答辯,時年90歲高齡的袁隆平院士親自參與并領銜答辯。“袁老的發言讓在場所有人動容。”親曆答辯會的海南省科技廳副廳長劉作凱說。

記者獲悉,目前海南與湖南方面已在抓緊制定工作方案,争取早日在三亞挂牌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總部。

5月14日,2021年早造“雜交水稻雙季畝産3000斤”崖州灣科技城壩頭村試驗示範點測産驗收會現場 (記者王祝華 攝)

鼓勵海南沖刺畝産3000斤目标

為推進國家糧食安全,袁隆平院士提出了全國雜交水稻雙季畝産3000斤攻關目标,并由他親自任首席科學家。

從海南省農業科學院記者了解到,2020年12月20日該項目啟動會在三亞召開時,來自全國範圍内可能實現“雙季畝産3000斤”目标的地區科研項目負責人,圍坐袁院士身旁,共商攻關大計。

次日,海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在三亞看望袁院士,袁院士向沈曉明提出,在海南組織實施“雜交水稻雙季畝産3000斤新品種篩選及高效栽培配套關鍵技術集成示範”重點項目。沈曉明當場要求科技廳、農業廳等有關部門全力做好支持配合工作。

此後,根據袁院士對2021年早造工作的部署,項目攻關小組将海口市紅旗鎮、定安縣嶺口鎮、臨高縣臨城鎮、三亞市國家水稻公園、崖州灣科技城、樂東縣黃流鎮6地作為早造示範試驗點。目前這個項目已經組織專家組對多個示範點進行早造測産,收成均超過預期目标,試驗田正在為晚造水稻栽培做準備。

項目責任專家、海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曹兵對記者說,多次測産都已實現早造收獲超過900公斤任務,接下來,晚造完成目标是600公斤,團隊對達成袁院士全年3000斤/畝的目标任務非常有信心。

稻花香裡說豐年,南繁滿目皆金黃,隻是袁老已走遠。

“袁院士雖然離開了,我們要承傳袁院士的事業,把南繁事業做大做強,把海南科技工作做好。要學習他為國奉獻,一生孜孜不倦追求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海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國章成感慨地說。

來源:科技日報

來源: 科技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