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玻璃蝈蝈鼻煙壺
“螽斯羽,诜诜兮;宜爾子孫,振振兮。”意思是蝈蝈的子孫多又多,家族正興旺,蝈蝈張開翅膀,群集低飛翔。距今2000多年前的《詩經》已經對螽斯(蝈蝈)的習性描述非常準确:多産、低飛、振翅而鳴。
蝈蝈是昆蟲中的“音樂家”,常被人們飼養觀賞,它的形象也多出現在文玩和工藝品上。通州出土的粉彩鼻煙壺,上繪一隻長須的碧綠大蝈蝈正在“振振兮”。大概是剛吃飽,可以放飛自我了,它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清光緒時期的白菜型花插,整支珊瑚雕琢成白菜狀,兩隻蝈蝈分伏于左右白菜葉上,正大快朵頤。清乾隆時期的醬套綠色玻璃鼻煙壺,用墨綠色的玻璃套出一隻蝈蝈。
通州出土的粉彩鼻煙壺,上繪一隻長須蝈蝈
相比蝈蝈,外觀上有些相似的小弟蟋蟀幾乎沒有直接與之相關的文物。蟋蟀與人類活動的交集出現時間也很早,《詩經》中蟋蟀已經瞿瞿登場。唐代皇宮中盛行鬥蟋之戲,明清兩代,鬥蛐蛐在北京盛極一時。
嬰戲是青花圖案中的重要題材。嬰戲圖始于唐,宋代後盛行,稚童為主要角色。常見的嬰戲圖案有戲蝶、捉蜻蜓等各種嬉戲玩耍場面,情趣盎然。朝陽窪裡出土的青花嬰戲蓋罐,腹部主體紋飾分為四個部分,着力表現了14名孩童的神情,有騎木馬的,有玩蛐蛐的,也有模拟官員出行、升堂的,還有模拟對弈、會客、教學的,童趣十足。器底書“大明嘉靖年制”。在鬥蟋蟀這一幅中,一個大一點兒的孩子手持長長的草撚,撩撥着罐中的蟋蟀。對面的男孩看過來,中間C位的孩子小心翼翼伏在桌上,惟恐驚到罐中的“戰鬥”。三人或站或坐或伏,正享受着遊戲的樂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