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父健在子不留須

父健在子不留須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4 12:22:43

轉自《新咖醉文化》

父健在子不留須(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1

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追究根源的話,就是一個典型的“孝道文化”。孝順是中國人道德标準裡的基石,任何一個人,不論是高高在上的帝王還是一介布衣,孝順永遠都是立足于世的底線要求。

中國人對于“孝道”的要求,從孔子時期的個人道德要求,後來逐漸的成為整個民族的文化基石,也是曆朝曆代的統治階級維護天下安定的刑律依據。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孝順,那麼這個人更不會成為一個可靠的朋友,忠心的臣子。孝道的根本其實就是要求一個人有報恩的精深,所謂的:“羔羊尚知反哺”。一個人如果不能夠盡到自己的孝道,在社會上就會被認為是禽獸不如的人。在中國的律法中,最嚴格的刑律也是給不孝子孫準備的,就算是謀反這樣的大罪,也最多不過是滿門抄斬。但是如果一個人膽敢對自己的父母長輩不敬,那麼就會被判處“淩遲”之刑,對父母施加拳腳的罪過,比謀反大罪還要嚴重,這也是古代中國特有的一種形式了。正是因為對孝道的重視,我們才能夠在很多的民間俗語中找到關于一個人孝順的要求,也能夠從老祖宗的勸勉中對千年來孝道的傳承做一次深入的窺看。今天就來了解這樣一句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通過這兩句的俗語了解,我們可以從古人很小的生活講究上,看到孝道對于一個人的生活影響。“母在不慶生”,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母親在世的時候,一個人不能夠慶賀自己的生日。生日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日子,具有很大的紀念意義,但是過生日的這個習俗卻不是中國文化中固有的形态。在傳統社會中,年輕人是不會輕易慶賀自己的生日的,因為古代的醫療水平低下,女人在分娩的過程中會經曆很高的風險,所以古人認為自己的生辰之日,也是母親遭遇生死關頭的時候,因此在這一天,隻能是感念母親的恩情,反思自己在孝道方面的過失,絕對不适合做任何慶典的活動。因此我們才從古代的諸多文學作品中,看到過生日的往往都已經是胡須白發的老人,也被稱之為“過壽”,很少有年輕人舉辦什麼生日的酒席。在母親過世後,到了一定的年齡,生辰之日便有了特别的意義。因為這個時候自己也成了父母輩,生辰之日便有了兩種含義,一種是自己作為父母輩,讓後輩來盡他們的孝道,另一種就是在這一天告慰和追思自己的母親。古代人對于生日的講究是有着它的文化意義的,而現代人則是本末倒置,很多老人的生日都是草草而過,反而是年歲越小的孩童。對于他們的生日宴席則是大操大辦,究竟哪一種的形式更符合人類的價值觀呢?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過對于中國人來說,千年的孝道傳承和現代的生活理念不會是是水火不容的形态,找到其中的平衡之道,也是現代人對于傳統文化的一種理解。“父在不留須”,不在母親在世的時候慶賀生日,雖然有些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也能夠很容易的理解古人的觀點,但是父親在世的時候不留胡須,卻是要讓很多人一頭霧水的規矩了。須發在傳統文化中有着他的獨特地位,古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損”,除了清朝之外,中國人在很長的時間内都是有蓄留頭發的習慣的。可是和頭發不同,古人認為胡須是不能夠輕易留的,特别是在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一個人留着胡須就表明着父親不在人世,是一種很慎重的問題。為什麼留着胡須就是表明父親已經離世呢?在《論語》中,孔子曾經對孝道發表過這樣的言論:“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認為一個人隻要能在父親死後依舊遵從父親的教誨,三年不改變,那麼這個人就可以稱之為孝順了。孔子的這句話對于後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甚至催生了“三年丁憂”的孝道文化,而在“丁憂”期間,心情自然是十分的沉痛,哪裡會有時間和心情整理自己的面容。因此“丁憂”的人常常會胡須叢生,瘦骨伶仃。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潛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種“刻闆印象”,那就是留着胡須的人就是已經死了父親,後來更是把男人留胡須視為“明志”,因此對于父親在世的人,才會有不能随便留胡須的限制。

父健在子不留須(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2

父健在子不留須(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