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學有沒有不是虛構的

文學有沒有不是虛構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9 00:36:23

文學有沒有不是虛構的(虛構或非虛構文學沒有邊界)1

坐在書堆中的羅伯特·西爾維斯。

文學有沒有不是虛構的(虛構或非虛構文學沒有邊界)2

《森林裡的陌生人》

作者:(美)邁克爾·芬克

版本:Knopf

2017年3月

文學有沒有不是虛構的(虛構或非虛構文學沒有邊界)3

《同情心》

作者:(英)奧利維亞·蘇迪克

版本: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7年4月(預)

三月底,我們來關注一下2017年英美的兩個重要文學獎項——美國的“國際筆會/福克納獎”和英國的“奧威爾獎”,前者旨在表彰新銳小說家的努力,後者則是對政治寫作的鼓勵。福克納和奧爾威,代表了文學領域内虛構和非虛構的發力坐标。不過文學從來都沒有邊界,無論是特朗普治下的美國還是脫歐後的英國,文學總能越過高牆,為我們帶來關于世界的思考。正如剛去世的《紐約書評》主編羅伯特·西爾維斯所說:“我仰慕有美麗心靈的偉大作家,并且對他們予以厚望,希望他們能給我們以啟發。”

2017年國際筆會/福克納獎決選名單公布

2017年國際筆會/福克納獎近日公布了決選的五人名單。對美國小說家來說,獲得國際筆會/福克納獎是其文學創作生涯中的至高榮譽。“美國最大的同行評審獎”每年都會表彰最優秀的美國小說家。過去的獲獎者包括唐·德裡羅、菲利普·羅斯和安妮·普魯。今年的五人名單中,有兩位是美國移民。評委在聲明中說:“這最終的五人名單,合在一起代表了今天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的價值觀:美國小說不能被邊境、高牆或法令所限制。”

國際筆會/福克納基金協會的成立,得益于威廉·福克納1949年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獎金。該組織的慈善目标是“建立一個基金會,用于鼓勵年輕小說家”。該獎的赢家将得到15000美元,而其餘四人将每人得到5000美元。2017年的獲獎者名單将于4月4日公布,以下是決選名單:

《災難過後》(After Disasters) /作者:Viet Dinh

這部處女作小說描述了印度大地震後救援人員在災難現場的處境,試圖探索“男性主義、人性和英雄主義如何在災難中雜糅”的複雜主題。

《拉蘿斯》(LaRose)/作者: Louise Erdrich

這是一個令人難忘和心碎的可怕故事,它喚醒了美國本土文化中的許多微妙之處。這也是一個充滿挑釁意味的故事,思考正義的代價、人之悲傷和内疚的持久影響。

《你的擁有物》(What Belongs to You) /作者:Garth Greenwell

這本充滿詩意的小說,探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世界,作為美國國家圖書獎的長名單入選書目,它巧妙地觀察了人類的不安分和青春騷動是如何驅使人的社會活動的。

《看呀,夢想家》(Behold the Dreamers) /作者: Imbolo Mbue

講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夜,一對來自喀麥隆的夫婦搬到美國的故事。小說中尋求庇護的外來者面對狂熱的資本主義國度,對美國夢的追尋令人驚心。

《你的心髒不過是拳頭大小的一塊肌肉》(Your Heart is a Muscle the Size of a Fist )/作者: Sunil Yapa

這部小說的背景是1999年西雅圖世貿組織抵制沖突事件。透過多重視角,作者描繪了權力和人性相互作用下浮現的世相。

(來源:《芝加哥書評》,3月14日,原标題:Here Is the Fiction Shortlist for the 2017 PEN/Faulkner Award)

2017年奧威爾獎長名單“小說,新聞,足球,語言和風景”

2017年奧威爾政治寫作大獎的入圍作品長名單近日公布。入圍作品共14部,分别涵蓋了人類學、曆史、政治和回憶錄等體裁,這些作品沒有統一主題,其中女作家娜奧米·阿爾德曼的反烏托邦小說《權力》(The Power)十分搶眼,它描繪了一個由女性統治的未來世界,作品通過置換性别的視角探讨了仇視女性的根源。

除娜奧米·阿爾德曼的《權力》外,還有三位女性的作品入圍:海倫·皮爾森的《生命計劃》(The Life Project)講述了英國自1946年以來具有開創性的群體研究;愛爾蘭修正主義曆史學家露絲·達德利·愛德華茲的《七人》(The Seven)講述了愛爾蘭國家七位開國元勳的故事;索馬裡的作家希伯·沃德爾與安娜·沃頓合著的回憶錄《割》(Cut)則反對了女性的割禮。

榜單上的曆史書籍主題紛呈:比如《金融時報》首席外交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的《東方化》(Easternisation)記錄了全球權力向亞洲的轉移;希爾斯伯勒慘案的幸存者艾倫·坦布尼的《陽光終至》(And The Sun Shines Now)講述了那場英國足球災難對足球運動的影響。

近幾年英國社會政治狀況的觀察也在入圍作品中體現:蒂姆·普曼的《傾力一戰》(All Out War)記錄了2016年英國脫歐的故事;JD·泰勒在騎自行車環遊大不列颠島之後,寫下了《島國故事》(Island Story)試圖挖掘英國文化身份的其他維度;馬克·湯普森的《話盡》(Enough Said)則展示了政治語言的演變。

本屆奧威爾獎的評委認為,這14部作品“提供了一種看待英國和世界的清晰而冷靜的視角”,“也從多方面反映了奧威爾文學的偏好:小說,新聞,足球,語言和風景”。入圍短名單将于5月15日公布。

(來源:《衛報》,3月17日,原标題:Brexit, gun control and feminist science fiction on 2017 Orwell prize longlist)

逝者

《紐約書評》主編羅伯特·B·西爾維斯去世

2017年3月20日,《紐約書評》主編羅伯特·B·西爾維斯(Robert Silvers)去世,享年87歲。被《紐約》雜志稱為“知識分子階層的‘父’與‘母’”的羅伯特·B·西爾維斯和芭芭拉·愛潑斯坦(2006年去世),1963年創辦了《紐約書評》,并一直緻力于将其辦成美國知識界最頂尖的文化刊物。五十多年來,這份傳奇雜志刊發過哈維爾的《知識分子與權力》、蘇珊·桑塔格的《論攝影》、薩義德與伯納德·劉易斯關于東方主義的争論等,諾曼·梅勒、蘇珊·桑塔格、索爾·貝婁乃至當紅的紮迪·史密斯等作家都是它的撰稿人。

《巴黎評論》這樣評價西爾維斯的去世:“想象一個沒有他的世界,充滿艱難和痛苦。他自始至終都在堅持的事業是一種不可複制的實驗:創辦一份讓普通讀者能理解的,且聚集了科學家、詩人、哲學家、小說家和政治家之思想精華的刊物。”

(資料來源:《衛報》《巴黎評論》,3月20日)

一周書情

非虛構

很多人夢想逃離現代生活,但多數人不會付諸行動。這本書是關于一個男人獨自一人在緬因州的森林裡隐居27年的真實故事。這個名叫克裡斯托弗·奈特的男人将夢想變成了現實,他這麼做并非是出于對世界的憤怒,而僅僅是因為更喜歡生活在自己的世界。

作者對主人公奈特進行了大量采訪,試圖找到這個年輕人選擇隐居生活的答案。作為本周美國亞馬遜網站上“通俗心理學研究”分類中排名第一的暢銷書,這本書的魅力在于:在這個讓人疲憊卻沒有勇氣逃離的現代社會,奈特的行為讓我們了解了“在大自然中獨處”并非幻想。

虛構

在社交網絡時代,你每天用手機和某人聯系的頻率,決定了你和這個人的親密程度,然而這樣的親密關系卻讓人失去真我。這本小說裡充斥着家庭的秘密和愛戀:23歲的愛麗絲·黑爾離開英國前往紐約,在那裡迷戀上日本女作家瑞子绯村。她發現,瑞子的生活和她有一種驚人的“平行關系”,她們倆簡直就是“網絡時代的雙胞胎”。然而,在網絡時代,兩人的相遇從一開始就已注定。

這本書是作者的痛苦追問:在數字時代,我們該如何确立彼此之間的親密?書裡暗示,即使數字時代已經到來,我們依然不會放棄尋找數據背後那個隐藏的自我。所以這本書可以看做是人類的一種态度轉變:我們終于願意張開雙臂,擁抱一個“科技的反烏托邦”未來。

本期天下版主持 新京報記者 柏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