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大多數渾身深紅色,身為蝦卻長着螃蟹般的鉗子,是我國常見的淡水類甲殼動物,學名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也叫紅螯蝦或淡水小龍蝦。克氏原螯蝦原産于北美洲,主要栖息于墨西哥灣沿岸,特别是密西西比河口附近。
克氏原螯蝦能夠提供優質的動物蛋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日本引入東亞,近年來在中國已經成為重要淡水養殖品種,時常逃跑或被放生到野外。将它們深加工後,可以提取殼聚糖、蝦青素,這些具備較高的經濟價值,廣泛運用于生物、醫藥、食品、化工等工業領域。
小龍蝦食性廣、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很容易在陌生的環境中生存,它的食物包括:水草、藻類、水生昆蟲、動物屍體等,但食物缺乏時,也會自相殘殺。小龍蝦每年繁殖3~4次,一次約産卵500~2000粒。除了這些形态和習性上的優勢之外,它們還能在污染的環境中很好的生存。國内的南方大部分水域都有小龍蝦的分布,甚至西湖、滇池等著名景區都發現了大量的小龍蝦,現在,北方地區的水域也常有發現。
因此,它們有很強的适應力,還對當地物種和生态環境具有破壞性危害。如:小龍蝦捕食魚苗及原生的螺類,蝦蟹類,還能大量食用水草和水田中的農作物;喜歡在堤壩上打孔,破壞水利設施和農田;并且是一些吸蟲的中間寄主,傳播疾病,所以,它是一種危險的入侵生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入侵生物名單。
作為防控難度很大的入侵物種,我們應當做到:對其養殖、加工各個環節的嚴格控制,避免其進入原生态水體;科學利用,切莫随意放生;對已爆發生态災害的區域,進行強化人工捕撈和适度地藥物防控。小龍蝦作為重要的水産食品,也應當加強食品安全檢疫。在食用小龍蝦時,要去除頭部、蝦腸,并且要有足夠的烹饪時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