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反話原米主要目的是增大話語的保密系數,
但後來泛流于民間,則還有玩味添趣的功能,豐富了
玉林話的表達能力,明顯的例子是玉林歌謠到規在還
運用。例如桂東南民間叙事長詩《鯉魚洲》有兩句;
“肘肉補師有少謝,姨公米唛想同襟”, 上句說拿一蔚之肉酬謝老師,雙關出“有少謝”了,而“有少謝”
反話是“有舍丢”; 下句同理,“想同襟”的反話就是
“想尋目充(尋見)”。這一關一反,歌詞何等之生色
韻味無窮。
漢代以前,給古籍文字注音多用警若法,即讀着
某字的方法來模糊标音。我國音韻學界一派意見認
為,我國反切注音的興起和運用,源于漢末及魏晉南
北朝的“反切俚語”(反語), 而反切注音的使用和推行,
使我國古代的古籍音訓發生了劃時代的革命。
所以反話的出現,對推動我國音韻學的發展,居功至偉。
我國最早的反話見之于西晉陳壽著的《三國志·諸葛恪傳》中。
南北朝是反話大興的曆史年代,不管是上流社會、文人雅士,還是社會底層、市井小民,全被這場音韻革命席卷,清代學者顧炎武在《音學五書·音論卷下·南北朝反語》有詳盡介紹。據說三國時魏國的孫炎,曾搜集整理流行于民間的“俚俗常言”就有數百條反切俚語,遺憾的是已失傳。清朝李邺《切韻考》中說:“史之所載,如晉孝武帝作清暑殿,有識者以清暑反為楚聲,楚聲為清,聲楚為暑也。”即“楚聲殿”被反為“清暑殿”, 顯其機智巧趣。
反話(又稱民間反語)在我國近現代的華北、華
中、華東以及西南等地區都十分流行,範圍十分廣泛。
即使在我國的布依、侗、傣、苗、瑤、佤等兄弟民族
中也流行。在我們東南的岑溪、藤縣、容縣、北流、
玉州等地也廣為使用,不獨玉州所特有。在玉林縣城,七十年代曾流行過一段時間,隻是現在已逐漸消失,僅在玉林山歌創作演唱中還有運用,而且其機巧
靈趣效果不錯,所以“賊佬話”還沒有絕迹。有學者曾對桂東南反話作過田野調查。他說:“現代反語最流行的廣西玉林、北流、容縣等地,幾乎童叟皆言,婦姑能解”, 他們大都不懂音理,“但他們卻縣有很強的辨音、析音的本領,反應極快”, “根本無需“反複切摩””, 驚歎玉林民衆“天籁”地懂得分析自己母語音節的“分解綜合、變換組裝”的人為音變的高超能力。但玉林人這種能力,随着普通話的普及越來越少人具備了。在不久的将來不要說玉林反話,就連現在的玉林方言亦有很大的可能消失大滾滾的曆史洪流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