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學習的名句?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古人尊孔子為“聖人”“至聖先師”等孔子不僅具有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情操,還有學貴力行、躬行踐履的精神,他以勤奮學習、勤勉修身、改造社會為己任,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知識、增長才幹,創立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孔子論學習的名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古人尊孔子為“聖人”“至聖先師”等。孔子不僅具有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情操,還有學貴力行、躬行踐履的精神,他以勤奮學習、勤勉修身、改造社會為己任,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知識、增長才幹,創立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學而時習之”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論語》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期望自己的學術、學說能夠用世,指導當時的社會實踐。如果自己的信念能夠變成現實,那一定是特别令人喜悅的事情。《論語》編者把這句話作為全書的開篇,可見孔子積極用世的态度。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同樣顯示了孔子躬行實踐的精神。
孔子認為,實踐本身就是學習的組成部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曆代文獻知識,“行”指社會生活實踐,“忠”指與人交往的忠心,“信”指言而有信。孔子以“行”作為教學内容之一,是為了解決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問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這是孔子治學的方法,是他治學的五個步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都是為了“笃行”。一個人如果隻學習書本知識,卻不能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那是死讀書、讀死書。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具體事務,卻不能很好地完成,讓他出使各國,卻不能獨立應對,縱使讀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孔子施教,在于成人之德。孔子的成德之教就是為了造就為政治國的人才。例如,孔子向季康子介紹仲由、子貢、冉求三位得意門生。孔子認為他們三人各有所長,可以為官。孔子說:“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在孔子那裡,讀書當然不是為了成為徒有知識的“兩腳書櫥”,而是要應用到實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孔子教弟子學詩,因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他重視學習詩與禮等知識,着眼點在于“事父”“事君”“以言”“以立”。
“修己安人”修身要落實到行動上
孔子把君子作為做人的标杆。子路請教老師如何才能做君子。孔子告訴他,“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使自己“敬”,能“安人”“安百姓”,這自然是“修己”的目的所在,孔子“修己安人”,恰是他“内聖外王”理論學說的核心,内心朝着聖人的标準修煉,目的在于成就一番社會功業。“修己”“内聖”是途徑、是方法,“安人”“外王”才是目标、是期許。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标準。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說:“力行近乎仁。”努力做事情,把事情做好,才能一步一步接近仁。在《論語》中“仁”出現了109次,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的諸多解釋中,他往往不講空洞的道理,他即事言理,他的論述都有具體行為指向,落實到如何做。比如顔淵問仁,孔子告訴他:“克己複禮為仁。”“克己複禮”是自覺行動,然後孔子再告訴他具體做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仲弓有治國之才,孔子特别欣賞他,尤其注重其仁德的培養。所以,仲弓問仁,孔子告訴他:“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在孔子看來,仁德的養成要落實在具體事情當中,體現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弟子子張也問仁于孔子。孔子告訴他,做到“恭、寬、信、敏、惠”,就算做到了仁。這五條中,“敏”和“惠”着重在事功,意思是勤敏做事,為百姓多做事,做實事,這樣就可以博施濟衆、造福百姓。
孔子曾經整理六經,删《詩》《書》、定《禮》《樂》、作《春秋》、贊《周易》,因為六經各有特征,對于治國具有實際的效用。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可以看出,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恰是為了人心的和順與和暢,為了溫、良、恭、儉、讓的社會風尚。他整理六經,正是為了借助“先王正典”和曆史事實以明王道。例如,他作《春秋》,用他本人的話,就是“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讷于言而敏于行”崇尚實幹,反對空談
孔子重實幹,戒空談。孔子指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把說得多做得少視為恥辱。孔子認為應該“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說過的話必須要落實、要落地,最好多做事少說話,“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
冉有性格優柔寡斷,他問孔子:“聞斯行諸?”冉有的疑惑是:聽到該做的事情就要馬上去做嗎?還要不要再考慮考慮後果?孔子直截了當地告訴他:“聞斯行之!”意思是,聽到後就要馬上去做,不必猶豫。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孔子聽說後,說:“再,斯可矣。”在這裡,孔子的意思是人心中有了是非感,有了正确的目标,有了正确的價值觀,很多事情其實并沒那麼複雜,猶猶豫豫、瞻前顧後、缺乏果斷,不能剛直,不能切實地踏實行動并不可取。子路請教老師如何為政,孔子說“先之勞之”,還要“無倦”,把事情做在百姓之前,而且還要廢寝忘食,夜以繼日,不知疲倦。
《論語》兩次記載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認為“巧言亂德”,認為一個人花言巧語,面目僞善,這類人的仁德一定是很少的。孔子由于無法實現政治理想而抒發感歎說“予欲無言”。子貢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來,天又何嘗說了什麼,一年四季照常運行,天下百物照常生長。孔子想效法于天,做而不言,這也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人能弘道”學貴力行,弘道求仁
孔子是實幹家,什麼事情都能夠做得很好。他年輕時做過“委吏”,“會計當而已矣”,把賬目記得清清楚楚;做“乘田”,“牛羊茁壯長”,把牛羊養得膘肥體壯。
孔子普惠衆生,創辦私學,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是成功的教育家;他“學而優則仕”,出仕為官,50歲時做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孔子為魯國大司寇,為政十分出色,“齊人聞而懼”。可見,孔子是政績卓越的政治家。
孔子整理六經,為中國文化赓續文脈,是偉大的古文獻學家;他周遊列國14年,矢志踐行自己的政治理想,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他曆經磨難,“再逐于魯,削迹于衛,伐樹于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累累若喪家之狗”,但他初心不改,“知其不可而為之”。
孔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學貴力行,無時無刻不在弘道求仁,躬行踐履,成為躬行實踐的典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