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古人說話都文鄒鄒的,各種内涵詞甩到飛起。
如果平時不攢點古文知識,怕是穿越回去,都未必能聽明白對方說的啥。
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個經常聽到卻很少注意到詞
——“陛下”
我們知道,古代尊卑明确等級森嚴,行止坐卧都有清晰的規定。
從秦始皇創建“皇帝”制度開始,各種尊稱持續使用,少說,也有千年以上的傳統了。
而且我們知道,古代用空間來标注等級尊卑。
凡是在上者為“尊”,在下者為“卑”,《易·系辭》載:天尊地卑。
所以“皇上”,“尊上”都是很高級的敬稱。
但是為什麼明明是“皇上”,對他的稱呼卻叫做“陛下”呢?
說起來,答案也非常簡單。
首先,“陛下”的“陛”是有實際指代的,《說文》裡解釋,陛,升高階也。
換成人話,“陛”就是皇帝宮殿前的台階。
再具體一些,就是參觀故宮時候,位于正中心位置雕龍的那片石頭。
因此“陛下”合起來,就是指代的這片石頭下面的位置。
《戰國策·荊轲刺秦王》中就記載說,“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
這裡的“陛下”就仍舊是字面原意(下圖中人物位置應該在殿外)
至于後來慢慢演變成對皇帝的敬稱,主要還是因為古人的禮儀等級森嚴。
臣子與帝王溝通,必須要經過旁人轉達。
而這個“旁人”就是站在“陛下”的侍衛/侍從。
所以時間長了,凡與皇帝溝通,開口必先叫“陛下”。
慢慢的,後人就習慣于将“陛下”當作了對皇帝的敬稱。
《東周列國志》中就有記載,“天子自稱曰‘朕’;臣下奏事稱‘陛下’”。
那麼同理可證:
“殿下”,是對非皇帝但地位又比較高的人物的稱呼,比如太子、王公、皇太後太後等。
因為在他們住的房子門口雖然有台階,卻不允許有“丹陛”石。
(故宮有丹陛的後宮是因為皇帝要來坐坐)
所以從這個角度也可以反證,“陛下”是皇帝一個人的尊稱。
另外,我們在日常還聽到過“閣下”的稱呼。
雖然也是一種尊稱,但是用起來也能感覺到級别略低了一些。
追溯起來也是因為在秦以前的時代。
天子之下三公職位最高,而三公确立之後,是要“開閣”辦公的。
所以稱呼他們也遵循了“代稱”原則。
唐·趙璘《因話錄》卷五:“古者三公開閣,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閣。所以世之書題有閣下之稱。今又布衣相呼,盡曰閣下。”
那麼舉一反三,
“膝下”自然是指代的子女,畢竟牽過小孩的都知道。
寶寶的高度,差不多就是在膝蓋左右。
而“麾下”指代的則是将帥或者部隊。
因為“麾”是古代打仗時候用的旌旗,軍隊都聚集在旌旗左右。
所以根據上下文,可以解釋為将軍本人,也可以解釋為将軍統領的部隊。
怎麼樣,不分析不知道
是不是一分析,才發現老祖宗們說話真的好隐晦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