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朝氣
生機勃勃
……
這是綠色
給人的感覺
說到綠色
人們會想到
春回大地時
那雀躍而生的嫩芽
……
炎炎夏日裡
那遮雲蔽日的大樹
……
大自然的氣息
撲面而來
今天
我們迎來了
植樹節
1979年2月
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
根據國務院的提議
通過了将3月12日
定為我國植樹節的決議
植樹節各地的人們舉起鋤頭、拿着鐵鍬挖坑、種苗、培土、澆水……
小朋友們舉起鐵鍬,架勢不輸大人們。新華網發 陳雪瑩 攝 一株株樹苗安了家星星點點的綠不斷地彙聚、壯大那是生命的顔色在生發、流淌
3月7日,造林隊員在河北省内丘縣柳林鎮小楊莊村挖掘樹坑。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實在不易你還記得嗎
不久前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在一條推特中欣喜表示
過去20年中,世界變得越來越“綠色”了
NASA推特截圖
衛星資料顯示
僅中國一個國家的植被增加量
便占到過去17年裡
全球植被總增加量的至少25%
一時間
讓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退耕還林
陡坡地治理
建造防沙林
沙漠變綠洲
……
那抹綠色的背後
是吃得了苦的堅持
和不服輸的倔強
治沙鬥土,不懈努力
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
融入了多少人的血汗淚
這其中就包括
“治沙英雄”殷玉珍
殷玉珍在自家的小米地裡留影,身後的大樹都是她一手栽培起來的(2014年6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
甯可種樹累死,也不能讓風沙欺負死!
”
從最初600多棵樹苗到
隻活下來幾十棵
從浩瀚黃沙到7萬畝綠海
在荒無人煙的毛烏素
無數次跌倒又爬起的她
留下了這抹來之不易的綠
三代接力,綠色奇迹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沙起好荒涼”
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塞罕壩
塞罕壩機械林場工人在石質陽坡上造林(2016年4月13日攝)。新華社發
就在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下
三代人,幾十年
用超乎想象的犧牲和意志
還清百年間曆史欠下的生态賬
這是2018年7月28日拍攝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晨景(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發 劉滿倉 攝
昔日人迹罕至、飛鳥不栖的荒原
如今已變成百萬畝人工林海
每年為京津地區
涵養水源、淨化水質2.3億多立方米
釋放氧氣57萬多噸
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2018年7月28日拍攝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景色。 新華社發 陳曉東 攝
征戰“沙場”,傳遞綠色
從1996年起
征“沙場”綠荒山
自費投入200多萬元
堅持在家鄉種樹二十多年
黃生紅扛着鐵鍬在湟中縣田家鎮一處植樹點行走(2018年5月3日攝)。
“種樹大王”黃生紅
植下的400多萬株樹
100多萬株在荒山上紮下了根
山坡上綠樹成蔭,郁郁蔥蔥
我們身邊還有些人
他們沒有艱巨的任務在身
但依然為了改善生态環境
守護着那抹綠色
新華社發 劉沛然 攝
那抹綠色的背後
是對自然的敬畏
是為子孫後代造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治沙英雄們
創造着一個又一個綠色奇迹
而每年植樹的我們
也在為更多的綠色
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如果要問
為什麼要種樹?
或許
當我們種下綠色
也便種下了希望
來源:新華網綜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