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報名如火如荼,據數據統計,截至29日9時,已經有635113人通過了報名審核,平均競争為44:1,遠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一直以來,國考都憑借它的特殊性質而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更是有人戲稱國考就是今天的科舉,而小書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國學知識,就和古代的科舉有關。
衆所周知,“新郎官”一詞如今與“新娘”相對,被用來泛指那些新婚的男子,新娘和新郎官合起來就被稱為“新人”。然而少有人知的是,“新郎官”在古代原意指的新科進士,即有點類似于現在成功國考上岸的“公務員”。
就讓我們從意義豐富的“郎”字說起。
在古代,“郎”是對一般男子的尊稱,詩仙李白就曾在他的著名詩篇《長幹行》中寫道“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詩中的“郎”,指代的便是男子。
同時“郎”“郎官”,也是一種官名。
《後漢書·桓帝紀》中記載,郎官,謂三中郎将下之屬官也。
從戰國時期開始,人們把負責護衛陪從、随時建議的帝王的侍從統稱為“郎”“郎官”,這種稱謂甚至一直沿用到清朝,而從漢朝開始,“郎”便成了一般官員的代名詞。古時官貴民賤,世家權貴和尋常百姓之間,橫亘着一條難以逾越的天塹,一直到了隋朝出現了科舉制,尋常百姓才有了改變出身的機會。
科舉選官制度從隋朝開始,到唐代愈發完善,而那些考中科舉的人,也就有了做官的資格。
唐代時期,六品以下的官員都被統稱為“郎”,而那些新被錄取的進士,也多被分配到朝廷中擔任校書郎、秘書郎等“郎”職,所以,人們就把那些新考中進士的人稱為“新郎官”了。
俗話說,“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封建社會裡,“成家”和“立業”幾乎是并稱的兩件大事,男子娶妻,也就和考中進士一樣榮耀。
在人們心中,“入仕為官”和“成為丈夫”都意味着一個全新的開始,考中科舉是“登科”,那麼娶妻就是“小登科”,因此,娶妻的男子也就沿用了“新郎官”的稱呼。
《明史·輿服志》甚至還有記載,“庶人婚,許假九品服。”意思就是說,在明朝的時候,普通的男性百姓也可以在結婚當天穿上朝廷九品官員的“官服”。
一個司空見慣的“新郎官”,卻濃縮着華夏上千年的曆史文化、民俗習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人歎為觀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