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京津冀霧霾解密

京津冀霧霾解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5 04:07:48

時隔3年,由國務院總理“點名”的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成果9月11日對外公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詳細介紹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成因等焦點問題。

南都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區域内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此外,大氣氧化性增強、大氣擴散條件“先天不足”、區域傳輸也成為導緻區域内重污染天氣的重要因素。

“重點區域90%以上的重污染天都集中在秋冬季,是人民群衆的心肺之患。”生态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稱。今年是“十三五”以及藍天保衛戰的最後一個秋冬季,按照此前部署,到2020年,PM2.5未達标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趙英民表示,PM2.5任務已提前一年完成,若不發生極端氣象條件,優良天數比率也有信心完成目标任務。

京津冀霧霾解密(為何九成重污染天氣集中秋冬季)1

國新辦舉行科技助力打赢藍天保衛戰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圖源:國新辦

京津冀秋冬季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

3年前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提出,如果有科研團隊能夠把霧霾形成機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應對方法,“誰攻克,重獎誰!”

當年全國兩會結束後不久,4月底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确定了由原環保部牽頭,科技、中科院、高校、農業、氣象、衛生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PM2.5重污染頻發突出問題進行“集中攻關”。

經過3年的努力,攻關項目已完成了各項研究任務,于今年7月通過驗收。9月2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了攻關項目研究成果的彙報,并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部署。

在今日(11日)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大氣攻關項目成果正式對外詳細公布。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為何頻發大氣污染?這是公衆最關注的問題。生态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坦言,這次攻關項目核心任務也是要說清這個問題。

京津冀霧霾解密(為何九成重污染天氣集中秋冬季)2

生态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圖源:國新辦

據介紹,有四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導緻了區域重污染天氣的發生。

一是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 26”城市,高度聚集重化工産業,能源利用方式以煤炭為主,貨運方式以公路運輸為主,導緻了區域内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單位國土面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另外,秋冬季由于取暖的原因,還要比平時額外增加約30%的排放量。

研究團隊發現,工業散煤、民用散煤、柴油車對區域PM2.5的貢獻分别達到了36%、17%和16%,是貢獻最大的三個方面,即重污染的主要來源。

二是大氣中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高,造成大氣氧化性增強,是重污染期間二次PM2.5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據悉,PM2.5除了直接排放的部分,還有一部分通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二次轉化而成。在重污染期間,顆粒物組分以二次污染物為主,比例能達到60%甚至更高。

大氣氧化性不僅推動氣态污染物轉成PM2.5,同時也會在夏天推動臭氧形成。“因此控制大氣氧化性,是下一步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交叉點和關鍵點,有‘一石雙鳥’的效果。”趙英民稱。

三是不利的氣象條件導緻了區域環境容量大幅降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位于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中,客觀上存在着一個“弱風區”,同時在這個區域的上空,對流層有一個“暖蓋”的結構,大氣擴散條件“先天不足”。受氣候變化的影響,2000年以來,區域環境容量整體呈現下降态勢。

另外,環境容量還呈現季度和月度差異,夏天空氣質量較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空氣擴散條件好。總體而言,秋冬季比春夏季環境容量平均小30%左右。

四是區域傳輸對PM2.5影響顯著。攻關項目對2013年以來近百次的重污染天氣過程進行了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間,區域傳輸對北京市PM2.5的平均貢獻率約45%,個别過程可以達到70%。污染物在區域主要有三個傳輸通道,其中西南通道,即河南北部-邯鄲-石家莊-保定-北京一線,傳輸頻率最高,輸送強度最大,重污染過程平均的貢獻率約20%,個别重污染過程可以達到40%。

創新:建立“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機制

據介紹,除了弄清區域大氣重污染成因和來源,大氣攻關項目還取得了其他一些成果。

例如,建成了國内最大的空天地綜合立體觀測網和數據共享平台,建立了區域和城市高時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單,建立了“預測預報—會商分析—預警應急—跟蹤評估”全過程的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建立了以PM2.5目标濃度為約束的區域大氣環境容量算法,定量評估了大氣顆粒物污染的健康影響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健康效益等。

南都記者關注到,“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是生态環境部屢次強調的三個治污關鍵詞。攻關項目建立了“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機制,向“2 26”城市派出了28個專家工作組,既是攻關項目的一大創新,也體現了上述的治污關鍵詞。

趙英民介紹,專家組主要協助各個城市開展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摸清楚各個城市的污染現狀,精準主要污染源,提出個性化的綜合解決方案;二是編制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推動建設完善大氣污染防治綜合指揮平台,提升差異化、精細化的管控能力;三是帶動地方大氣污染防治的人才培養、資金投入、科研基礎能力建設等,建立健全長效決策科技支撐機制。

“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充分發揮了“送科技解難題、把脈問診開藥方”的作用,3年來共向地方政府提供了各類咨詢報告和對策建議2800多份,受到了各城市的肯定和歡迎。

他稱,目前“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已經成為生态環境部落實中央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要求的重要舉措,從2018年開始,生态環境部把工作機制進一步推廣到了汾渭平原11個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沿線的58個城市。

将開展臭氧複合污染控制科技攻關

攻關項目不僅搞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重污染的成因,也在大氣污染治理中發揮了實打實的作用。

趙英民稱,與2016年相比,2019年“2 26”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氣減少了40%。北京市PM2.5濃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由34天下降到了4天。

同時,去年“2 26”城市GDP達到了14.2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17.2%。“可以說一方面空氣質量大幅改善,一方面經濟在繼續快速發展,實現了生态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赢。”他說。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最後一個秋冬季,也是《打赢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最後一個秋冬季。“重點區域90%以上的重污染天都集中在秋冬季,是人民群衆的心肺之患,秋冬季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是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趙英民稱。

2018年開始的“藍天保衛戰”提出目标任務:到2020年,PM2.5未達标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

趙英民表示,從目前的數據看,關于PM2.5未達标城市目标,無論是重點區域還是全國,已經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和藍天保衛戰下達的任務;在優良天數比率方面,如果不發生極端的氣象條件,也有信心能完成任務。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近年來PM2.5數據不斷走低,但臭氧濃度的數據有增加趨勢,成為僅次于PM2.5的污染物。據生态環境部數據,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濃度同比上升6.5%,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數占總超标天數的41.8%,導緻全國優良天數比率同比損失2.3個百分點。

據悉,今年生态環境部組織開展了夏季臭氧治理攻堅行動,計劃派出兩輪近400個工作組赴136個城市進行強化督查定點幫扶,指導地方開展臭氧污染防治。

大氣攻關項目也将為臭氧污染防治提供支持。趙英民稱,下一步将充分利用已經建成的人才、平台、數據等資源,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組織開展臭氧複合污染控制科技攻關,支撐PM2.5和臭氧的協同治理。

南都記者林方舟 發自北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