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論語》篇(五)
原文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譯文
盡管吃的粗米飯,喝的也是青菜湯,臨吃飯前祭一祭,感恩發明飲食人,要像祭禮般恭敬。
原文
席不正,不坐。
譯文
席位一旦沒放正,那就不應坐下去。
原文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譯文
在與鄉人飲酒時,到行飲酒禮之後,等老年人先出去,自己才可走出去。
原文
鄉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階。
譯文
鄉人迎神驅鬼時,孔子就穿上朝服,遵循迎送賓客禮,站在東面台階上。
原文
問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譯文
若是托人去問候、在諸侯國的朋友,向受托人拜兩次,以此來為他送行。
原文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譯文
季康子他送藥來,孔子拜謝接受了。孔子對此這樣說:“我對這藥的藥性,不懂不敢去服用。”
原文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
馬棚發生了火災,孔子退朝回來時,先問燒傷人沒有?沒有問馬的情況。
原文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
譯文
國君賞賜的食物,端正坐席嘗一嘗;國君賞賜的生肉,煮熟先供奉祖先;國君賞賜的活物,一定把它養起來。陪同國君同吃飯,君主飯前祭祀時,孔子先來嘗飯菜。
原文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譯文
孔子有次生病了,國君過來探望他,他便頭朝東躺着,身上蓋好了朝服,再拖上一條大帶。
原文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譯文
聽到國君的召喚,他等不及套好車,就先步行走着去。
原文
入太廟,每事問。
譯文
孔子來到太廟裡,每件事都問一問。
原文
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殡。”
譯文
遇到朋友死去了,無人料理喪事時,孔子都會出來說:“喪事由我來辦吧。”
原文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譯文
朋友饋贈的禮物,即使送的是車馬,隻要不是祭祀肉,孔子就不行拜禮。
原文
寝不屍,居不容。
譯文
孔子睡覺的時候,不像死屍直挺挺;平時閑居在家時,雖然輕松不随便。
原文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亵,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馔,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譯文
見到穿喪服的人,盡管是很親近人,也要改變臉表情,肅然表示出哀悼。見到戴禮帽的人,或是見到了盲人,盡管是很熟悉人,也要禮貌地相待。乘車遇穿喪服人,俯身伏車前橫木,就此以表示緻哀。見背國家圖籍人, 手扶車前的橫木,以此表示出敬意。遇有豐盛的酒席,定要改變臉神色,站起身來表緻謝。遇見迅雷和大風,一定改變臉神色。
原文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内顧,不疾言,不親指。
譯文
孔子上車的時候,一定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帶上車;在車裡不回頭看,也不很快地說話,且不用手去指劃。
原文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譯文
鳥觀人面色不善,就會起身飛天空;盤旋飛翔了一陣,就又落在了樹上。孔子看後評述道:“山梁上的雌山雞,識時務啊識時務!”子路聽了老師話,就像它們拱拱手,鳥鳴振翅飛走了。
先進篇第十一
原文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首先學習了禮樂,然後才去做官的,是沒爵祿讀書人,後學禮樂先做官,是有爵祿的君子。如果要選用人才,我選先學禮樂人。”
原文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當年在陳蔡兩國,随我患難的學生,現都不在身邊了。”
原文
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譯文
在孔子的學生中,德行好的有顔淵、闵子骞及冉伯牛,還有一個是仲弓。善于辭令的人有,宰我和子貢二人。擅長政事的人有,冉有和季路二人。通曉文獻知識者、既是子遊和子夏。
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
譯文
孔子評述學生說:“顔回雖然是一個、不能幫助我的人,但對我所說的話,他是心悅誠服的。”
原文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間其父母昆弟之言。”
譯文
孔子評述其學生:“闵子骞是真孝啊!别人贊揚他的話,父母兄弟贊揚他,兩話沒有不同的。”
原文
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譯文
學生南容常誦讀、《詩經-大雅-抑》詩句:“白圭之上有玷污,通過打磨可消除,如果言語有玷污,那就難以消除了。”孔子就讓哥哥的、一個女兒嫁給他。
原文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
季康子他問孔子:“你的那些學生中,哪一個人最好學?孔子回答季康子:“有個顔回最好學,可惜短命過世了,現在沒有好學人。”
原文
顔淵死,顔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椁。吾不徒行以為之椁。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譯文
顔淵不幸過世了,他的父親顔路來、請求老師賣掉車,來替顔淵買外椁。孔子就對顔路說:“有才能或沒才能,都是自己的兒子。我兒孔鯉死時候,也是有棺而無椁;我沒自己去步行,賣車為他買外椁。因我跟随大夫後,是不可以步行的。”
原文
顔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譯文
顔淵不幸死去了,孔子老師感歎說:“哎呀是天要我死!是天要我的命呀!”
原文
顔淵死,子哭之恸。從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為恸而誰為?”
譯文
顔淵死了的時候,老師哭得很傷心。跟随孔子的人說:“你是悲痛過度了。”孔子聽了回答說:“我悲痛得過度嗎?我不為他而悲痛,還能為誰而傷心?”
原文
顔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譯文
顔淵不幸死去後,孔子學生聚一起,想用厚禮埋葬他。孔子對此表态說:“你們不能這樣做。”同學仍厚葬顔淵。孔子對此感歎說:“顔回看我像父親,而我卻是不能像、對兒子般看待他,這不是我的主張,是學生們幹的呀。”
原文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
子路前去問老師,怎樣去事奉鬼神。孔子就對子路說:“沒能好好事奉人,怎麼事奉鬼神呢?”子路接着又問道:“恕我大膽再求問,死是怎麼一回事?”孔子這樣回答說:“還沒弄懂生之理,怎知死亡是什麼?”
原文
闵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譯文
闵子骞立孔子旁,一副恭敬正直樣;子路一副剛強樣;冉有和子貢二人,則是溫和快樂樣。老師高興但又說:“若像仲由這樣子,怕會不得好死吧!”
原文
魯人為長府。闵子骞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譯文
魯國要改建長府。,對此闵子骞說道:“照老樣子修如何?何必還要改建呢?”老師孔子說子骞:“這人不說話則已,說話一定很在理。”
原文
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 ,未入于室也。”
譯文
孔子評述其學生:“仲由彈瑟的旋律,何必篡改我曲調?”其他學生聽說後,就此瞧不起子路。孔子就此評子路:“仲由學問很好了,隻是不夠精深罷。”
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
子貢求問于老師:"子張和子夏二人,哪一個要好一些?”孔子就對子貢說:“子張做得過了頭,子夏卻有些不夠。”子貢聽了這樣說:“看來子張要好些?”孔子作出結論說:“過頭不夠都不好。”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譯文
季氏富有賽周公,冉求還幫他搜刮,以增加他的錢财。孔子就對學生說:“像冉求這樣的人,已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可以敲着鼓,前去讨伐他好了!”
原文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譯文
孔子這幾個學生:高柴是愚而耿直,曾參确有些遲鈍,颛孫師确會偏激,仲由則是會魯莽。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譯文
孔子評述其學生:“顔回學問和品德,差不多已接近道,可他常在貧困中。端木賜不守本分,而是出去做買賣,但他猜市場行情,卻是常常能猜中。”
原文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迹,亦不入于室。”
譯文
子張求問于老師:“善人行為是何樣?”孔子就對子張說:“善人一般是這樣,不踩别人腳印走,,但他的學問則是、難達高深的境界。”
原文
子曰:“論笃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有人言論很笃實,好像喜歡笃實話,這類人常受贊許,誰知他是君子呢?還是裝出來的呢?”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
子路請教于老師:“聽了道理去做嗎?”孔子這樣回答說:“如果父兄還在世,怎能聽到就去做?”冉有同樣問老師:“聽了道理去做嗎?”孔子就對冉有說:“聽了道理就去做。”公西華他問老師:“仲由問聽道理後,就應馬上去做嗎?你回答有父兄在,怎能聽到就去做。冉有問聽道理後,就應馬上去做嗎?你回答聽道理後,就應馬上照着做。對此我弄糊塗了,恕我再問個明白。”孔子對公西華說:“冉求平時做事情 ,總是縮手縮腳的,所以我就鼓勵他;仲由好勇且過人,所以我就約束他。”
原文
子畏于匡,顔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譯文
孔子在匡被圍困,因亂與顔淵失散,顔淵後來才回來。孔子就對顔淵說:“我以為你已死了。”顔淵就對老師說:“先生您都還健在,我敢輕易去死嗎?”
原文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弑父與君,亦不從也。”
譯文
季子然他問孔子:“仲由和冉求二人,可稱賢能大臣嗎?”孔子告訴季子然:“我以為你問别人,是問仲由和冉求。我們所說的大臣,應按正道的要求,前去事奉于君主,如行不通就辭職。現在仲由和冉求,隻算一般的大臣。”季子然又問孔子:“那你這兩個學生,是會順從君主嗎?”孔子對此回答說:“殺害父親弑君主,他們是不聽從的。”
原文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譯文
子路要同學子羔、去做費城的長官。孔子老師說子路:“你是害這年青人。”子路對此辯解說:“費城那裡有百姓,還有土地和五谷。治理百姓祭神靈,為何一定要讀書,才能算是學習呢?”孔子對此感歎說:“所以我才會讨厭、花言巧語狡辯人。”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之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二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
子路曾皙和冉有、以及公西華四人,陪同老師坐一起。孔子對他四人說:“我比你們年紀大,别因我在不敢說。你們平時常說起,别人不了解自己,如有人了解你們,你們怎麼去做呢?”子路搶先回答說:“如果一個有兵車、為一千輛的國家,夾在大國的中間,大國軍隊常侵犯,内有饑荒的威脅,讓我治理這國家,隻要三年的時間,就使百姓能勇敢,并且能懂得禮義。”孔子微笑後又問:“冉有你有何志向?”冉有就回答孔子:“方圓六七十裡地,或五六十裡土地,若是要我去治理,隻要三年的時間,可使百姓能富足,至于禮樂和教化,就等君子來施行。”孔子轉問公西華:“你的志向是什麼?”公西華他這樣說:“我不敢說有能力,隻是我願意學習,如在宗廟祭祀時,或者諸侯會盟時,我願穿着好禮服,并且戴好了禮帽,去做贊禮小司儀。”孔子轉而問曾皙:“你的志向是什麼?”曾皙正在彈奏瑟,他漸放慢了音調,铿的一聲放下瑟,站起他對老師說:“如果說我的志向,和那三位不一樣。”孔子就對曾皙說:“哪有什麼關系呢?就是每人談一談、自己志向而已吧。”曾皙就對孔子說:“暮春三月的時候,已經換上了春裝,相約五六個青年,還有六七個少年,到沂水裡洗個澡,到舞雩台吹吹風,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長歎一聲說:“曾點想法我贊同。”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走出去以後,曾皙留在了後面,他向孔子求問說:“他們三人話怎樣?”孔子就對曾皙說:“他們各人所講的,就是自己的志向。”曾皙繼續求問說:“老師為何笑仲由?”孔子對此回答說:“以禮治國講禮讓,他說的話不謙虛,我聽了後就笑他。”曾皙繼續求問說:“冉求所講的志向,不是治國的事嗎?”孔子對此回答說:“縱橫六七十裡地,或五六十裡地方,還不是個國家嗎?”曾皙繼續求問說:“公西華講的志向,不是治國的事嗎?”孔子對此回答說:“會盟諸侯祭宗廟,不是國事是什麼?像公西華這樣人,隻能做個小司儀,哪誰能做大事呢?”
顔淵篇第十二
原文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無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顔淵問仁是什麼。孔子老師回答說:“能夠克制住自己,一切照禮要求做,這就可以稱為仁。每日能克制自己,言行都能符合禮,天下自然歸于仁。實行仁德靠自己,還能依靠别人嗎?”顔淵繼續求問說:“請問歸仁是否有、實行仁德的條目。”孔子就對顔淵說:“不符合禮的事物,就不應當去看他;不符合禮的聲音,就不應當去聽它;不符合禮的言論;就不應當去說它;不符合禮的事情,就不應當去做它。”顔淵就對孔子說:“我雖遲鈍不聰明,請讓我照你說的、這些條目去做吧!”
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仲弓問仁是什麼。孔子老師這樣說:“出外做事就好像、接待賓客般謹慎;役使百姓就好像、進行大祭般認真;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别人。在諸侯國做事情,沒有什麼怨恨的;在家閑居的時候,沒有什麼怨恨的。”仲弓就對孔子說:"我雖遲鈍不聰明,請讓我照你說的、這些話語去做吧!”
原文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譯文
司馬牛來求問仁。孔子老師這樣說:“那些有仁德的人,說話遲緩而謹慎。”司馬牛就繼續問:“說話遲緩而謹慎,這就可以叫仁嗎?”孔子對此回答說:“仁做起來很困難,有關說仁的話語,能不遲緩慎重嗎?”
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疾,夫何憂何懼?”
譯文
司馬牛來求問說:“什麼才是君子呢?”孔子老師這樣說:“君子是不會憂愁,同時也不會畏懼。”司馬牛就繼續問:“不會憂愁不畏懼,這就叫做君子嗎?”孔子對此回答說:“能夠自我地反省,同時問心又無愧,哪來憂愁和畏懼?”
原文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人家都有親兄弟,唯獨隻是我沒有!”子夏回答其同學:“我是這樣聽說的,生死都由命決定,富貴都由天安排。君子做事很謹慎,并且也沒有過失,對人恭敬有禮貌,那麼普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沒兄弟。”
原文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谮,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谮,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譯文
子張來請教老師,如何才算是明智。孔子就對子張說:“像水慢滲的讒言,切膚之痛的誣告,在他面前行不通,他可說是明智的。像水慢滲的讒言,切膚之痛的誣告,在他面前行不通,他算極有遠見了。”
原文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子貢來請教老師,如何去治理政事。孔子就對子貢說:“要使糧食能充足,同時軍備要充足,并獲人民的信任。”子貢聽了求問說:“倘若迫不得已時,需去掉其中一項,那在這三項當中,去掉其中哪一項?”孔子對此回答說:“應去掉的是軍備。”子貢繼續求問說:“倘若再迫不得已,需要再去掉一項,那在這兩項當中,應該去掉哪一項?”孔子對此回答說:“可去掉的是糧食。自古人難免一死,沒有百姓的信任,國家就不能存在。”
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譯文
棘子成是這樣說:“君子隻要能做到、本質樸實就行了,還要什麼文采呢?”孔子學生子貢說:“我遺憾你竟然是、這樣理解君子的。人若一旦說出話,就是驷馬也難追。文采離不開質樸,質補離不開文采,兩者都同等重要。虎豹皮毛去文采,那和犬羊的皮革,毫無區别不華貴。”
原文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譯文
魯哀公向有若問:“如果年成欠收了,國家财用就不足,遇此情況怎麼辦?”孔子學生有若說:“哪麼何不去實行、十分抽一的稅法?”哀公聽後連忙說:“現在十分抽取二,我都還在不夠用,怎麼能夠去實行、十分抽一的稅收?”有若對此回答說:“如果百姓财用足,國君怎會不夠用?如果百姓少财用,國君怎麼有财用?”
原文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祇以異。'”
譯文
子張求問怎麼樣、提高道德的修養,并且能辨别疑惑。孔子老師這樣說:“應當以忠信為主,并向正義去靠攏,就能增強好德行。如果喜歡一個人,就想讓他能長壽;如果厭惡一個人,就巴不得他快死;既要長壽又要死,這樣就是迷惑了。這對自己無益處,隻是使人奇怪罷。”
原文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
齊景公向孔子問,怎樣治理好國家。孔子這樣回答說:“國君要行國君道,臣子要行臣子道,父親要行父親道,兒子要行兒子道。”景公聽了贊許說:“你說的話真好啊!國君行為不符合、國君應遵循的道,臣子行為不符合、臣子應遵循的道,父親行為不符合、父親應遵循的道,兒子行為不符合、兒子應遵循的道,即使不缺乏糧食,我也同樣吃不到。”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依據不多幾句話,就對訴訟的案件,能夠作出判決者,隻有學生仲由吧!”子路承諾的事情,處理起來不隔夜。
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審理訴訟案件時,我同别人是一樣。重要的是要做到,沒有訴訟案才好。”
原文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
子張來求問老師,怎樣做官治政事。孔子就對子張說:“身居官位不懈怠,處理政事要誠懇。”
原文
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若能廣泛學文獻,用禮約束住自己,就無離經叛道了。”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君子成全人好事,不幫助人做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
原文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怎樣治理好政事。孔子回答季康子:“政治就是講端正,你若帶頭走正道,誰敢不走正道呢?”
原文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
季康子苦盜賊多,就來請教于孔子。孔子回答季康子:“若你不貪求财貨,就是獎賞偷盜者。他們就不偷盜了。”
原文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譯文
怎樣能治好政事,季康子請教孔子:“如果殺掉無道人,并且親近有道人,這樣去做怎麼樣?”孔子對此回答說:“你既治理着政事,哪用得着殺戮呢?你若想要做好事,百姓跟着做好事。君子品德好比風,百姓品德好比草,風若吹到草上面,草會順風倒下去。”
原文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
子張求問于老師:“讀書人要怎麼做,才能稱得上通達?”孔子就對子張說:“你的通達指什麼?”子張對此回答說:“無論是在諸侯國,或在卿大夫家中,都是必定有名聲。”孔子就對子張說:“你所說的是名聲,不是說的通達呀!所謂通達那就是:必須品質能正直,并且要愛好禮儀;善解别人的言論,善觀别人的臉色,總是存着謙讓心,并且甘居人之下,這種人在諸侯國,或在卿大夫家中,都是一定能通達。至于你說的名聲,外表是乎愛仁德,行動卻是背仁德,自己還以仁自居,而且不容人懷疑。這種人在諸侯國,或在卿大夫家中,都是一定有虛名。”
原文
樊遲從遊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譯文
樊遲跟随着孔子,在舞雩台下閑遊,他向老師求問說:“怎樣能增強德行,并且能除掉隐惡,又能夠辨别迷惑?”孔子就對樊遲說:“這個問題問得好。應以工作做在前,然後得利享在後,不是增強德性嗎?檢讨自己的過失,不說别人的壞話,不是除掉隐惡嗎?因為一時的氣憤,就忘自身的安危,連累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