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中曆史單元教學設計

高中曆史單元教學設計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06 07:03:16

高中曆史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教學目标與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

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了解先秦到明清時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義,培養學生用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曆史問題的能力。

時空觀念

通過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

通過曆史圖片和曆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深刻認識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禮法結合的特點,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曆史問題的能力。

曆史解釋

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鄉約直接面向底層百姓進行教化的意義,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

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法治與德治的結合是大勢所趨,理解傳統文化對社會治理的深遠影響,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先秦到明清時期中華法系發展的特點。

2.難點: 禮法結合的治國方略對封建社會的雙重作用、影響。

【教學過程】

課堂導入

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

高中曆史單元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高中曆史)1

請同學們觀察上面兩幅圖片,左圖是《孟子聖迹圖·擴充仁心》,右圖是《韓非子》書影。大家思考一下,兩者分别代表哪種治國思想?對!儒家德治思想和法家法治思想。那麼,中國古代各個曆史時期的法治與教化狀況如何?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讨的主題。

講授新課

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内容及所學知識,指出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思想形成的曆史背景如何?

自主學習

1.背景

(1)夏商時期,君王及奴隸主貴族可以随意殘害奴隸。

(2)西周統治者建立了禮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3)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國君紛紛尋找治國新思想,影響最大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與法家的法治思想。

(4)戰國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統治者已經使用法律來治理國家。

①《左傳》記載,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國家可能已經有了法律。

②鄭國的子産制定了中國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鑄刑書”引發了辯論,這是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争。

圖片情境

高中曆史單元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高中曆史)1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内容及所學知識,指出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思想各有何内容?如何評價?

自主學習

2.内容

(1)儒家的德治思想

①儒家認為人性善,主張德治。

②孔子提出,統治者要“為政以德”,不要過度消耗民力。

③孟子建議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

(2)法家的法治思想

①法家認為人性惡,主張法治。

②商鞅在秦國頒行了一系列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權益。

③韓非提倡君主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要賞罰分明;“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3.評價

(1)儒家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衆,重視民生與民意,宣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戰國時期。

(2)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願望。最終促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建立。

圖片情境

高中曆史單元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高中曆史)3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法家和儒家的治國理念

材料一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遊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内,動無非法。……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争。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亂決缪,绌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屬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僞,莫如刑。 ——《韓非子•有度》

材料二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争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莅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禮記•曲禮》

閱讀材料一、二,概括法家和儒家的治國理念有什麼不同?誰的觀點更适合當時社會形勢?原因何在?

提示:(1)不同:法家認為君主應該用法和刑來治理國家,儒家認為禮可以治理國家。

(2)觀點:法家思想更适合當時社會形勢。

(3)原因:儒家的仁政與德治思想難以落到實處,而法家思想能夠解決現實問題,帶來富國強兵的實際利益,滿足各國君主專制的願望。

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内容及所學知識,指出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有何表現與特點?

自主學習

1.秦漢

(1)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律的編纂。

(2)漢承秦制,制成《九章律》。秦漢朝廷還發布法律文告,稱“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晉時期

(1)特點: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變化。

(2)表現:

①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專用儒學思想來解釋律令。

②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

3.唐朝

(1)編纂《唐律疏議》

①唐高宗永徽年間修訂《永徽律》,最終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确立的标志。

②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範。

(2)提倡禮治:732年,頒行《大唐開元禮》,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内容繁複,是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3)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

圖片情境

高中曆史單元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高中曆史)4

合作探究

探究二 唐律的基本精神

材料 專設侵犯皇帝而處死刑的不下二十條,以此來特别體現特别尊君之意。官民之間,官尊民卑。民置于官的支配之下。良賤之間良尊卑賤,賤民置于官的支配之下。《唐律戶婚律》嚴格禁止自耕農出賣國家授予的口分田,如農戶将口分田私自出賣,要給予笞杖不等的刑事處罰,但将沒收的田地仍交農戶耕種。對于買主隻沒收财物,但不追究責任。類似的規定還有一些。唐律實行“一準乎禮”的方針,體現了封建倫理的基本精神,即完全以儒家禮教綱常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定罪量刑的理論依據。 ——摘自曾憲義主編 《中國法制史》

根據材料概括唐律的基本精神,請結合時代背景,從政治、經濟、思想三方面說明唐律基本精神的成因。

提示:基本精神:維護君主專制,維護小農經濟,維護封建倫理。

原因:君主專制的不斷加強,小農經濟的發展,對儒學的重視。

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内容及所學知識,指出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建設與教化措施有何表現?

自主學習

1.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著有《天聖令》。

(2)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司法實踐中仍廣泛援引唐律。

(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别重視“例”,曾數次重修《問刑條例》,開創律例合編的體例。

(4)清朝法典沿襲《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圖片情境

高中曆史單元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高中曆史)5

自主學習

2.教化

(1)背景

①宋朝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展出理學。

②南宋後期,程朱理學逐步确立統治地位,控制教育和科舉,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家訓之中。

③朱熹的《家禮》和《小學》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範。

(2)内容

①宋朝以後,儒學人士以鄉約教化鄉裡。北宋呂大鈞撰寫的《呂氏鄉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裡的範本。

②明朝後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

③清朝鄉約宣講内容變成康熙帝的“聖谕十六條”和雍正帝《聖谕廣訓》,宣講時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3)特點:鄉約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

圖片情境

高中曆史單元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高中曆史)6

高中曆史單元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高中曆史)7

合作探究

探究三 宋代到明清時期的鄉約制度

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聖谕”成為鄉約最重要的内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約制度,設立鄉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康熙九年頒布了鄉約組織必須宣講的《上谕十六條》,内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

——據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鄉約制度的積極作用。

提示:(1)變化:宋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宣講“聖谕”的内容;鄉約組織從民間自發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從民間規範到與法律合流

(2)積極作用: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有利于發展生産,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