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蘇轼名言名句勵志古詩

蘇轼名言名句勵志古詩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8-26 08:23:26
文/張強強歡迎關注我的頭條号”文化點心鋪“:寫文人,讀詩詞,講故事,這裡隻講跟文學有關的事情;

蘇轼名言名句勵志古詩(蘇轼初入職場時寫的一首詞)1

公元201年秋天,初出茅廬的諸葛亮雖然隻有26歲,卻初生牛犢不畏虎,在博望坡一把火燒燒退了曹軍十萬大軍。此一役讓年輕的諸葛亮不僅赢得了劉備集團的信任,更讓天下都知道了他的威名。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800多年後,在中國的北宋又有一個才氣縱橫的年輕人也要“初出茅廬”,進入他的人生仕途了。但是,他卻不知道在人生的前方有沒有“一戰成名天下聞”的機緣了。這個年輕人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轼。

宋仁宗嘉佑六年,即公元1061,蘇轼結束丁憂被派往陝西鳳翔縣做通判,職位相當于一個政府秘書長。然而,命運沒有眷顧年輕的蘇轼!在鳳翔這座古城,蘇轼沒有遇到他人生中的“博望坡”,更沒有遇到他的“劉備”,而是遇到了一個十分嚴苛古闆的上司陳公弼。蘇轼生性狂放不羁,任情縱意,因此總是遭到訓斥。這時候的蘇轼并沒有後人心中的“曠達”,而是滿腹的不平和牢騷。并且,他還将這些不平和牢騷寫進了文字裡

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這首詞就是蘇轼初入職場時創作的作品。詞中故意正話反說,不過是一時的年少氣盛意氣用事罷了。這首詞就是《南歌子.日出西山雨》。

蘇轼名言名句勵志古詩(蘇轼初入職場時寫的一首詞)2

《南歌子》 蘇轼(北宋)

日出西山雨,無晴又有晴。亂山深處過清明。不見彩繩花闆、細腰輕。

盡日行桑野,無人與目成。且将新句琢瓊英。我是世間閑客、此閑行。

整首詞就是記錄了作者獨自一人于清明時節在山間行走時的所見所思和所感。上阙側重寫景,下阕側重抒情。上阕首二句“日出西山雨,無晴又有晴。亂山深處過清明”交代了詞作的寫作時間和環境。清明時節,作者閑來無事,到亂山深處中遊賞。此時,山這邊正是豔陽,而山那邊卻還在下雨,讓人覺得即像是晴天又好像是雨天。其中“無晴又有晴”一句采用了民歌中常用的“一語雙關”手法,即是指”天晴“的“晴”,也是指“人間有情”的“情”。

此時的蘇轼,出入仕途,本想有一番作為,卻不料屢屢受挫,心情自然很是郁悶。可是身邊又沒有什麼可以傾訴之人,于是隻有寄情山水,借清明遊賞山水來一解愁悶。所以在蘇轼眼中,本來無情的自然似乎知道了他内心的憤懑,故意地停止了下雨,讓他可以盡情地遊玩。然而,自然本就是無情的,有情與無情之說不過是文人們的多情之詞罷了;此外,“亂山深處”說明作者在山中走了很久,走了很遠,也暗示作者的心情确實很郁悶,他帶着郁悶的心情,不知不覺中就走了很遠的山路而不自知。

蘇轼名言名句勵志古詩(蘇轼初入職場時寫的一首詞)3

不見彩繩花闆,細腰輕”這一句曆來有人說是懷念某個美麗的女子,這個女子可能是作者在前一年的清明時節認識的女子。對此,筆者認為此說法也無不妥,但也有可能并不一定就是認識女子,或許也隻是令年輕的蘇轼一時心動的一個普通女子罷了。不論怎樣,當此時的作者重又路過此地時,那些打秋千的少女卻已經不在了,這就讓作者心裡感到欲發落寞了。其中“細腰輕”一詞不僅寫出了女子們的窈窕身姿,一個“輕”字更加形象地寫出了少女們打秋千時的歡樂情景。少女在秋千上身輕如燕,輕盈美麗!與作者此時心情的失落與寂寞也形成了對比。

下阙由寫景轉入抒情。“盡日行桑野,無人與目成“承上啟下,上句說”不見細腰“,下句便說”無人與目成“,為後面抒懷作了鋪墊。此句意思是說:我遊賞了一整天,看到了很多的山野風光,本想與人說一說,可是卻沒有人可以分享。“目成”兩心相悅,以目傳情,這裡指沒有人共同分享山中的美景。其實,也是暗示了作者此時無人理解,心中非常的苦悶。那麼,怎麼辦了?作者沒有借酒澆愁,也沒有把酒問月,而是把一腔不平與牢騷化成了文字。

蘇轼名言名句勵志古詩(蘇轼初入職場時寫的一首詞)4

于是,緊接着作者寫到“且将新句琢瓊英”,既然無人與我共同欣賞這美麗的山野風光,那麼我就寫首新詞來描繪刻畫這些美麗的景色吧。“瓊英”,美麗的玉石,在這裡比喻美麗的 自然風光。可是,在這裡作者心中的“不平”并沒有減少,所以,他在最後一句又更近一層地說“我是世間閑客、此閑行”,意思就是說,我是個閑人,無事可做,隻有在這裡滿滿前行。實際上,蘇轼根本就“閑不住”,蘇轼在鳳翔任上為民禮争了好幾次,是個真真切切為百姓事情而忙碌的人。他怎麼可能是個“閑客”呢?不過是正話反說,一抒心中牢騷與不平之氣罷了。

當時的蘇轼年輕氣盛,行事狂放不嚴謹常常喜歡意氣用事,因此常常被陳公弼借機訓斥。和許多年輕人一樣,蘇轼當然咽不下這口氣。于是他就尋機找了一個機會“報複”了陳老先生。可是事後他才知道,陳公弼之所以那樣嚴苛地對待他 ,其實不過是作為長輩在故意磨練他,怕他年少成名,驕傲自負。

蘇轼與陳公弼之争,一時的年少氣盛意氣用事罷了,不足為訓。蘇轼的性情也由此暴露無遺。在“烏台詩案”之前,蘇轼其實是個“有氣必争”,“有仇必報”之人。反正,他不會做一個閑客,他一定會為自己争辯到底。他的“氣盛”“和”意氣用事“也是他多年後在政壇上屢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