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秋分到寒露,農事急紛紛”,如今,正是秋收秋種的繁忙季節。但是,無論是夏糧還是秋糧生産,我國農業正習慣性打破一項又一項的曆史記錄,迎來連年大豐收。
成就得益于廣大農民辛苦勞動和借助科技提升産量、戰勝自然的基礎上。而回顧2022年的天氣狀況,說實話并不理想,早春低溫,夏季罕見高溫,伏秋連旱都給農業生産帶來嚴重的影響。那麼,明年的種植天氣将如何呢?讓我們從農村諺語中尋找答案,農民朋友早看早知道。
一、古老的《地母經》是如何預測明年年景?
《地母經》是一本以60甲子循環為排列,借助詩歌形式預測年景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的古書。它的語言平實,出于勞動者對自然規律口口相傳的總結。
2023年為癸卯年,在《地母經》中是這樣說的:
癸卯年
──詩曰:
太歲癸卯年,高低半憂喜。
春夏雨雹多,秋來缺雨水。
燕趙好桑麻,吳地禾稻美。
人民多疾病,六畜瘴煙起。
桑葉枝上空,天蠶無可食。
蠶婦走忙忙,提籃泣淚悲。
雖得多綿絲,盡費人心力。
蔔曰:
癸卯兔頭豐,高低禾麥濃。
耕夫皆勤種,貯積在三冬。
桑葉雖然貴,絲綿更有工。
什麼意思?瘟疫仍将持續,或許會繼續影響人們的出行與禽畜的養殖,這裡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主要說一下天氣的主要特征,其中,春夏雨水多,而秋後要小心幹旱。
對于這樣的預測,農民朋友可驗證,并做出适宜的種植計劃。對秋播作物,今年可加大種植面積,畢竟明年春夏的生長環境可能相對不錯。另外,針對明年秋天幹旱,下半年種植中可多栽培耐寒的作物,以及注意灌溉。
二、2023年為“一龍治水”,諺語有什麼含義?
古人以龍的數量多少來預測降水多少,實際上是幹支曆中常見的一種方法,其科學性值得探讨,或許隻是一種概率的預測,所以,隻能成為一種借鑒。
俗話說,“龍多了靠”,相互扯淡,龍少了才能專心緻的行雲布雨。所以,龍越少,降雨則越多。而龍越多,降雨就會越少。2023年為“一龍治水”,标志着降雨是非常是比較不錯的。但是,大家注意,“一”這個數字為極限數字,雖然一條龍能夠專心緻志工作,但難免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出現秋旱也說得過去。
三、2023年春分與春社日為同一天,為多年難遇的吉祥預兆。
2023年的春社在3月21日,農曆的二月三十日,而春分也在3月21日,二者相逢,屬于百年難遇的好日子,在農村諺語中為豐收的吉祥預兆。下面,咱們就來談談春分與春社。
社,是古代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春社與秋社,分别以立春與立秋後的第五個戍日來計算的。由于春分與春社的時間并不固定,由此就出現了分在前、分在後、分在中的三種情況,有了不同的含義。
分後社,也就是春分在春社之前,則“白米遍天下”,是豐收的年景。而社後分,也就是秋分在秋社之後,則“無收而米貴”。如果二者為同一天,則千載難逢,屬于豐收的吉祥年景。
2023年,春分與春社為同一天,所以,是豐收的好預兆,于是明年上半年的年景不錯。
四、2023年秋分在秋社之後
2022年秋分在秋社之後,二者相差一天。在《清嘉錄八月》中是這樣記載的:“秋分在社前,則田有成而谷賤;秋分在社後,則無收而谷貴”,預示着秋季的種植環境并不理想,可能會有幹旱等自然災害。今年長江流域,就遭遇了百年難遇難遇的伏秋連旱。
2023年,同樣為“秋社在秋分”之前,且二者間隔的時間加長,秋社出現的9月17日,比秋分整整提前了六天,預示着明年秋天的種植環境可能也并不好,農民朋友要引發高度警惕。
朋友們,大家對于農村諺語的預測怎麼看?歡迎大家留言評論,我們一起熱切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