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女士,54歲,絕經後無明顯誘因出現陰道出血,于某醫院行影像檢查結果提示:宮頸占位,CT下穿刺未得到滿意标本。後李女士輾轉多家醫院,均未能診斷清楚,于1個月前來鄭州大學五附院婦科,李巧雲主任醫師詢問病史并仔細檢查患者後,高度懷疑宮頸惡性腫瘤,收入院進一步診治。宮腔鏡下提示宮頸管後壁可見大小3.5*2.9*2.0cm增生物,質脆,灰白色,搔刮宮頸取少量送病理,病理結果提示:宮頸鱗癌,在病理科、影像科等專家的共同會診下,診斷為宮頸鱗癌ⅠB期,2020.11.12行宮頸癌根治術。術後病理結果提示:宮頸低分化鱗癌,深肌層侵犯,脈管内見癌栓,切緣及淋巴結均陰性。
▲ 盆腔磁共振
▲ 術中标本
為制定個體化、規範化的治療方案,11月26日,婦科成立宮頸癌多學科會診(MDT)團隊,成功召開首次研讨會,邀請病理科主任孫海斌,醫學影像科副主任醫師權紅軍,放療科副主任巴楠,腫瘤内科副主任張紅巧前來參會。會議由婦科胡莉副主任醫師主持,張慧主治醫師介紹疑難病例。
既往宮頸癌是傳統的專科診療模式,缺乏綜合治療的團隊協作意識,無法滿足醫患雙方對高效率醫療流程和高質量整體療效的需求。MDT的成立代表着腫瘤規範治療的趨勢和未來,多學科專家組的全面合作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綜合治療方案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手段。
按照宮頸癌MDT标準化的流程,各科室專家從自身專業角度,從術前聯合病理科、醫學影像科進行診斷,到術後聯合腫瘤内科、放療科進行靶向及放化療,圍繞該患者病例進行了熱烈讨論。
李巧雲主任就流行病學方面提到,宮頸癌發病率高、死亡人數多,是威脅女性健康的主要殺手,但宮頸癌又病因明确,是高危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所緻,可防可控,預防是關鍵。2020年4月,WHO提出宮頸癌作為公共衛生問題被消除的世界願景,2030年實現“90-70-90”的目标,即90%的女孩在15歲之前全程接種HPV疫苗,70%的女性在35-45歲接受一次高質量的篩查(HPV檢查 TCT),90%确診宮頸疾病的女性均接受正規治療,這恰好符合宮頸癌的三級預防,實現宮頸癌由常見病轉為罕見病(4/100000)的目标。
▲ 婦科主任李巧雲
影像科副主任醫師權紅軍從宏觀方面提到:“對于盆腔病變,既往的診斷手段主要是超聲和CT,但是由于盆腔有腸管的幹擾,對于子宮的病變,往往拿不到比較明确的診斷。對于宮頸癌的好發部位,一般通過肉眼可以發現,但是像該病人這種内生型的,在宮頸管内生長的情況,結合盆腔磁共振信号的改變,可以做到明确的診斷。另一個就是可以觀察周圍盆腔淋巴結的情況,通過DWI,可以判斷淋巴結周圍是否有轉移,判斷宮頸癌侵犯的深度,确定病變與周圍髒器的情況。”
▲ 醫學影像科副主任權紅軍
病理科主任孫海斌從微觀方面講到,影像學是看一棵大樹,病理學就是看一片樹葉,對于早期浸潤型癌的病人,要明确浸潤的深度。因此,取材的路徑和标本對于病理科來說尤為重要。
▲ 病理科主任孫海斌
放療科副主任巴楠介紹宮頸鱗癌是放射治療敏感型腫瘤,對于根治性放療及術後放療的指征進行了詳細的解讀。該患者屬于宮頸管内生型的病變,起病很隐匿,并且術後病理提示有放療的中危因素。建議進一步治療之前,要給病人做一個系統的詳細檢查,因為低級别的鱗狀細胞癌,淋巴結有跳躍式轉移的特點,可能會直接轉移到鎖骨上,包括肺的轉移。
▲ 放療科副主任巴楠
腫瘤内科副主任張紅巧詳細講解了宮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及難治性、複發性宮頸癌的規範化療,建議對該患者術前給予新輔助化療,可能會對病人的預後更好一些,對ⅠB期的患者,根據2019版宮頸癌治療指南,建議術後同步規範性放化療,嚴格定期随訪。
▲ 腫瘤内科副主任張紅巧
最後,李巧雲主任總結到本次會議的目的是為本領域内的同仁搭建一個學習與交流的平台,以規範化、微創化、人性化為目标,為患者提供精準的醫療技術和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通過MDT讨論,制定出最合理的診療流程和治療方案,提高診治水平,為廣大婦女的生殖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将醫院腫瘤婦科的事業推向新的高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