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優夢思的優優,25歲啦,對于優優來說,午夜十二點是一個特殊時刻。
一個夜晚,被十二點分割成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12點前,不是忙于工作就是在和朋友聚會,時間不是自己的,想睡卻不能睡。
12點後,時間完全屬于自己,提醒自己該睡了,卻絲毫沒有睡意,處于想睡卻無法入睡的擔憂和焦躁中。
圖片:Ron Lach▼
隻能刷着朋友圈、微博、知乎、豆瓣或看看最近的熱播劇等等。
少則十幾分鐘,多則一兩個小時。
隻要用手刷,就不斷的有新内容,永遠沒有盡頭,總處在一種“睡眠拖延”的狀态裡。
睡前拖延是一個時代的病症
讓渡自己的睡眠權利,來換取一個想象中更好的夜晚這件事,這已經成為一代年輕人的時代病症。
《行為睡眠醫學》将睡前拖延分為了三類:故意拖延、無意識拖延和戰略拖延。
在數碼城使用電子設備的孩子▼
故意拖延:因為上班,白天沒聊到的八卦和沒打到的遊戲,晚上必須安排上。
無意識拖延:睡前追劇太沉迷,無意識略過了入睡時間。
戰略拖延:清楚認知自己的入睡時間點,該11點睡覺的時候,必須等到11點再上床。
這三類睡前拖延症,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歸根結底都說明你的内心缺少一份笃定。
沒有生活的目标,找不到意義,于是沒有勇氣結束這一天。
但是卻也清楚認知到,現有的生活環境不會因一個晚睡而改觀。
圖片:Emma Filer▼
無數個同樣的夜晚過去後,反而失去了對睡眠的掌控。
夜晚,你沒法控制自己的大腦和行為;
白天,你也沒法控制自己的人生和未來。
為什麼會睡前拖延?
@用用
白天忙,隻有晚上12點躺上床之後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娛樂時間,有時候看到好看的劇、小說就會控制不住想刷完,刷完一看時間已經淩晨4.5點,于是又一個惡性循環。
@小趙解結
工作壓力大,導緻兩周以來三點左右才能睡着,前面精神沒太大問題,後面整個人都不好了,内分泌失調、吃不下東西、精神萎靡等等,簡直不要太恐怖。
@無名氏
1、睡前報複性玩手機,看吐槽大會脫口秀,就喜歡無腦地哈哈哈,導緻十分興奮;
2、總想着刷刷公衆号推送,把白天沒來得及看完的都補上;
@秋未聽
常常因為不想面對第二天的工作,于是眯着眼熬夜刷手機,心理上延長今天、推遲明天,越熬越精神,第二天工作更難了......
我們不是天生喜歡睡前拖延,而是通過睡前拖延來逃避明天。
圖片:RODNAE▼
來自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和負面,會促使我們主動采取一些措施優化自身情緒。
動動手指點擊屏幕這樣低成本的付出就成為了人們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的補償型滿足。
但是,當海量信息沒有邊界之後,“瘾”便産生了。
瘾一:無事可做的時候尋求電子設備中最近習慣使用的社交媒體。
複盤一下:吃飯時候選擇“下飯視頻”;上下班路上選擇“吃瓜”軟件;工作間隙,刷一下微博或者朋友圈放松大腦。
瘾二:社交媒體模糊了不同生活領域的邊界。
“24小時 on call”,絕對不能錯過甲方的微信,也要保證刷完朋友圈最新的動态。
瘾三:現實中的社交流程簡化、打造了一個用戶“烏托邦”。
圖片:RODNAE▼
雖然社交媒體并不能定義為絕對的罪魁禍首。
但是在睡前拖延和晚睡上,的确一直在發揮特定的影響力,而且這種影響還在不斷擴大。
人體與床之間的關系遭到破壞,會對睡眠産生負面作用。
時間久了,就會導緻慢性睡眠困難的現象發生。
所以,為給自己創造一段獨處時間,睡眠延遲才成為了一種不得已的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