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成語故事?成語故事春秋時,有一天吳王想發兵去攻打鄰國,文武大臣們都來勸阻,吳王不但聽不進去,反而發火了他手按着寶劍,生氣地說:“如果有誰敢再來勸阻,我就把他處死”這麼一來,就沒有人敢再說話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成語故事?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有一天吳王想發兵去攻打鄰國,文武大臣們都來勸阻,吳王不但聽不進去,反而發火了。他手按着寶劍,生氣地說:“如果有誰敢再來勸阻,我就把他處死。”這麼一來,就沒有人敢再說話了。
吳王身邊的人中有個聰明的孩子。這孩子想:一打仗,兩國的老百姓都得遭殃。想個什麼辦法勸吳王呢?想來想去,終于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于是,這個孩子每天清晨都手拿彈弓,揣着圓石子,早早地來到皇宮的花園裡。他站在一棵大樹底下,睜大眼睛,聚精會神地向樹上望着,兩手扯着彈弓,好像要打什麼似的,一動也不動,露水沾濕了他的衣服,也不在意。他一連站了三天。
再說吳王因為大臣們反對他,心中十分不高興。這天早上,吳王來到後花園散心,看到這個孩子的舉動,覺得非常奇怪,就問:“喂,小孩兒,你站在那兒幹什麼?”
孩子聽到吳王叫他,趕忙走過來行禮。他指着大樹說:“大王,那棵大樹上有一隻蟬,它爬得高高的,正在無憂無慮地唱歌呢!可是它卻不知道,有一隻螳螂在它的背後,彎着身子,慢慢地靠近它,擡起像大刀一樣的爪子,正準備把它抓住呢!
吳王漫不經心地說:“是這樣嗎?”
孩子說:“當然啦!還不止這些呢!在螳螂的身後邊,還有一隻黃雀,它伸長了脖子,正要撲上去把螳螂吃掉呢!”
孩子講得繪聲繪色,吳王被吸引住了,用心地聽孩子說下去。
孩子接着說:“黃雀隻看到了眼前的螳螂,它又怎能知道,我已經在大樹下站了半天,要用彈弓把它打下來呢!它們三個都隻看到眼前的好處,就想馬上得到,絲毫沒想到身後的危險。其實,它們都是處在危險中啊!我聽說大王想發兵攻打鄰國,如果在我們攻打鄰國的時候,别的國家也趁機來攻打我們,那我們國家不是也像螳螂和黃雀一樣,處在危險中了嗎?”
吳王聽完孩子的話,俯下身去拉住他的手,連連說:“你說得對,你說得對,我不再發兵了。”
含義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原義是螳螂捕捉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後面正想吃它,後比喻為了利益損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計他;在句中一般充當分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