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群裡,群主朋友發了一個非常短暫的教育視頻,英國BBC拍的“如何安慰成績差的孩子”,父親面對考試墊底情緒糟糕的兒子,說了一番幽默有趣又非常接地氣的話。
看了之後,我們有如下對話交流。
王:@苗 如何看待這個父親的解釋?
苗:@王 這樣問,您感覺到了什麼?
王:@苗 我覺得他提到的多元智能理論很好,繼續發揮下會更好,或者繼續問下孩子反饋如何,戛然而止意猶未盡感覺。問題在于你覺得呢?
苗:@王 是的,人各有所長解釋的很好,可是後面的“笨”、“最低工資勉強度日”就是價值評判了,這當然是很現實的事情,日常我們可能都會這樣說一點也不奇怪,可是為什麼視頻裡這樣就感覺有點“政治不正确”?可能是擔心孩子接受不了爸爸的“譏諷”?
當然因人而異,一種解釋不是适合所有情況。如果這孩子能從爸爸這番話受到啟發,發憤學習,成績提升,就是有效的,那麼,爸爸說的就沒有任何毛病。
畢竟,實現了目标才叫有效。
苗:還有很贊這位父親的回應方式,因為幽默,暗含的那點“譏諷”也變得不是不可以忍受。
糖:@王 @苗 或者爸爸回答的是蘇格拉底之問,有種技術叫黑色想象,面對考砸的成績,孩子顯然有些沮喪,感覺很糟糕,糟糕是一種情緒,而黑色想象技術是把糟糕情緒轉化為糟糕事實,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啟動理性思考,開啟尋找改變的行動,從而終止“糟糕至極”的自動化思維,這個過程本身就有療愈作用。
苗:@糖 是的,這樣把焦慮落地、具體化,從而開啟心智化過程。
糖:嗯嗯~具體的糟糕事實(确定)比漫無邊際的糟糕情緒(不确定)能有效地緩解焦慮,爸爸的目的可能很簡單,就是幫助孩子緩解焦慮。
王:@糖 @苗 這個父子首先心理健康水平很高,父親不惱,兒子理性表達,其次說出人人不同這個最大事實,最差也能自食其力怕啥,最後還會轉移注意力,積極活動,這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支持和不在意成績。
糖:@王 類比您的底線思維。
王:@糖 對啊,今天就寫這個了。
于是,就有了現在我這個塗鴉文字。
大家看過上面所讨論的視頻,最好看三次,你會受益,同時覺察你的感受。
看後我們會有各自感受和感歎,自然會分析。的确,我們太善于分析,也就是指點人家,品頭論足,隻不過輪到自己表達時候呢,我們能和自己分析那樣做到嗎?
比如,下面是假設作為短片中父親的我們,大緻會如此幾種反應:
1、拉着臉,看着手機,與孩子坐在同一條椅子上,卻毫無覺察孩子的苦惱。等到看夠手機,會喊孩子蕩秋千去。
2、發現孩子不高興,問怎麼了,聽說考試墊底,立即爆發怒火,“什麼?你考了班級倒數第一!你整天上學都去學啥了,看看人家都如何好好學習的!”“平時讓你好好學習别貪玩,你就是不聽,看看考砸了吧,活該如此啊!”“還哭,有臉哭啊,不就說你兩句啊,說你是為了你好啊,以後咱好好學習能做到不!”
3、聽孩子說了考試墊底,不敢批評,怕打擊自尊,沒有自信,“考了倒數說明以前學習不夠紮實,考試暴露出問題最重要,把不會的搞懂了就是考砸的價值,好好複習哈”,“一次考不好,别這樣難受,實在不行咱不指望考學了,幹啥都行”。
4、安慰型,“考得這樣差,也可能說明咱不是學習的料,畢竟人和人不同,能力大小不一樣,人家學習不好的一樣有出息,咱們蕩秋千去。”
當然,最真實的案例有很多,如指責孩子這個視頻,當然這也是極端個例,我們絕大多數不會像這個心理不正常的孩子母親,但相信看過此片有助我們反省自己家庭教育中的言行。
最後,還是看看教育示範片子中人家說法:
“來來來,聽老爸給你講講人生大道理哈。”
“人和人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能力。恰好在你們班,你是最笨的那一個。”
“這有什麼好驚奇的,你吉姆叔叔小時候腦子就不怎麼聰明,但也找到了工作。現在每當聖誕節收到賀卡,他都會說也許這張賀卡就是他自己在工廠包裝的。”
“将來情況,無非是你的同學工作好一些,你的工作差一些,但再差也能養活自己。”
“好了,咱們一起跑到秋千那裡去,你跑内圈,開始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