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於可訓(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
編者按
文學評論的基本功能是闡釋文學作品的内在邏輯與本質價值,以學術的方式探尋作品形象化描述背後的“話外之音”,運用曆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掂量出作品的斤兩。一般來說,文學評論都是以“文章”的形式呈現出來。不過,既定的文學評論樣式也在發生着變化。比如說,文學訪談錄,即關于文學的專業性深入對話。所謂“對話批評”,也在一問一答中踐行着文學評論的基本功能。這種批評方式有何特色?有哪些重要啟示?我們借助兩本新近出版的文學訪談錄,來進行一個初步的探究。
更多作家的手稿和信劄問世,不僅能夠深入揭示作家的創作特點和成就,而且有助于展示作品“全篇”和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态”。圖為上海徐彙藝術館展出的巴金與冰心的手劄。新華社記者任珑攝
最近一個時期,周新民教授在從事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的過程中,熱衷于與作家和批評家對話,這本新著《對話批評:詩·史·思之維》(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1月出版),是他的對話批評的又一重要成果。對新著這樣命名,表明他不但要探讨批評對象中的“詩”“史”“思”問題,而且還有意識地倡導和探索一種新的文學批評方法。
文學批評一向很重視方法論,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從西方引進了各家各派的批評方法,使文學批評方法的提倡,成一時之盛,甚至1985年被稱為文學批評的“方法年”。這些批評方法,大多源于西方20世紀興起的新興學科,如精神分析學、文化人類學、結構主義語言學、形式主義文論、現代闡釋學和接受美學等。這些批評方法的引進,擴大了文學批評的觀照視野,增加了文學批評的闡釋維度,有利于文學作品意義空間的進一步敞開,促進了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自身的發展。
但是,這些新方法的運用,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即持某種特定批評方法的批評家,往往隻從該種批評方法所選定的角度進入批評對象,攝取與該種批評方法相适應的内容或形式進行闡釋和評價,而忽略了其他。這種“單向度”的批評,也可能産生一種所謂“片面的深刻”的效果,但罔顧作品全篇和作者全人。魯迅說:“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态,這才較為确鑿。”魯迅說的這個原則,既是我們從事文學批評應取的态度,也是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現在的學者都喜歡從西方語源學的意義上,去尋找文學批評的本義,說批評即判斷。其實,中國古代對文學批評的理解,可能與批評的本義更為接近。詩曰:“嘤其鳴矣,求其友聲。”文學之所以要批評,目的是讓文字所表達的心聲和意旨,得到理解和回應。所以孟子在闡述了文學批評“知人論世”的原則之後,要說“是尚友也”。也就是說,“知人論世”的目的是“求其友聲”。劉勰後來把文學批評和文學鑒賞,看作是尋求“知音”,也是這個意思。文學通過批評(包括鑒賞),溝通作者和讀者(包括批評家)的心靈,從而作用于社會人群。這是文學批評的基本原理,也是文學批評的主要功能。
在現行諸種文學批評方法中,我以為,周新民教授所踐行的這種對話批評的方法,較能體現文學批評的上述原理和功能。在這本對話批評集中,作者對對話批評的主要對象和基本的觀念與方法,都進行了重要探索,雖然不是見之于一種理論論述,也不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但貫穿于他與作家和批評家的對話過程之中,讀後頗受啟發。
對話批評,顧名思義,是參與批評活動的雙方通過平等對話方式進行的一種文學批評。所謂平等對話,不僅僅是指對話雙方人格身份的平等,更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對方的文學觀念和對批評對象的看法。尤其是在這些問題上的某些差異和對立,更是對話批評的前提,也是對話批評得以展開的空間。在這個問題上,本書作者既不随聲附和,也不刻意作難,而是始終堅守自己的批評立場,以自己所持的文學觀念和對批評對象獨有的看法,與作家和批評家展開對話,這就保證了在這部對話批評集中,參與對話的雙方,不但具有很強的主體意識,而且話語的交集碰撞也充滿張力。
與别種方法的文學批評,是某一批評家獨立進行的批評活動不同,對話批評具有雙重的批評主體。就與作家的對話批評而言,參與對話的作家既是文學作品的創作者,也是對自己創作的文學作品,包括他的創作過程和創作經曆的自我評判者。這種自我評判,在一般情況下,是依靠作家的反思或内省來完成的,在對話批評中,則是作家将自省自察所得的經驗和感受,包括闡釋和評價,作為一種話語資源,與對話的發動者展開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一方面使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在對方那裡求得确證,另一方面同時也接受對方的審察和評論,與對方展開交流和答問。在這種循環往複的交流問答過程中,擴大或加深對作品的闡釋和評價。在本書中,作者不但以自己對作家作品的洞見,為不同對象确立了對話中心,深入揭示了作家的創作特點和成就,同時也顧及作品“全篇”和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态”,把作家的人生經曆、創作經曆和所處時代特點及曆史文化傳統,都納入對話範疇,有效地貫徹了“知人論世”的批評原則。
一般說來,文學批評的主要對象是作家作品,也就是文學創作的主體。但完整意義上的文學活動,還應當包括文學批評和從事文學批評活動的批評家。與批評家對話的意義就在于,它不但有利于揭示特定對象文學批評的個性和特征,同時還有利于通過批評家的批評活動,深入地了解作家作品。對文學批評的批評,或稱“反身批評”,如作家的創作反思一樣,一般也是由批評家的反思或反省完成的,對話批評中引入批評家與批評家的對話,使特定對象這種内在的“自我批評”得以外化,并在這種“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對話中,使文學批評獲得更大的觀照視野和理論自覺。這本書收入對話的批評家,雖然為數不多,但是展示了對話批評的一個重要範疇:在與這些批評家的對話中,作者對該批評家的身份背景、文學觀念和文學批評觀念、文學批評經曆和主要批評方法等,都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質詢和讨論,由此呈現了批評家的成就和個性,也揭示了與批評家的對話批評應涉及的主要問題和知識範疇。
對話批評雖然由來已久,但作為一種方法論,在理論上還遠未成熟。周新民教授兩部對話批評論著先後出版,開創了對話批評的一個新格局。我期望在此基礎上,作者能對其豐富的對話批評實踐,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提升,在對話批評的基礎理論建設方面作出新的貢獻。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14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