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6月中旬,康輝自傳《平均分》中險些“被頂替”的情節引發關注。文中提到,當年高考康輝填報的志願是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前身)。當時河北省他和另外兩人都通過了專業、文化課考試,且自己成績最好。但等待許久後,卻拿到了其他高校通知書。後在其父親追查下得知,自己成績被一位競争者的父親以職務之便瞞報。最終經康輝父親在各高校、相關部門之間奔走,康輝順利進入廣院。
康輝的這段自傳描述,被一些人作為“八卦談資”,感慨就連康輝當年也差點被頂替掉;還有部分自媒體,則把這解讀為“一個父親的偉岸”,稱“康輝的父親用行動告訴我們,什麼叫為人父的責任,什麼叫善撫兒的擔當,什麼叫與邪惡抗争的正義,什麼叫大寫的男人。”
對于康輝來說,其父為自己考大學四處奔走,避免了“被頂替”的厄運,自己的人生沒有被冒名頂替而改變,是值得慶幸的,也要感恩父親。但是,冒名頂替不是一件私事,是涉及高考公平的公共事件,即便沒有被頂替成功,也要根據這一線索,啟動調查,嚴格審視,隻要有人實施了冒名頂替的操作,就應該依法追查,隻有對任何違規違法操作,都“零容忍”,才能杜絕權力濫用,維護高考公平與正義。
康輝自傳提供的信息,應該是有關部門調查、處理這起高考冒名頂替未遂案的線索。自傳寫道“後來父親通過一些渠道得知,這次的問題出在一個負責報送成績的人身上,他女兒剛好也是那一屆考生,為了讓女兒能夠考上心儀的學校,他铤而走險跟同事做了這樣一個瞞天過海的操作。”
這很明顯指向當地教育考試招生部門的負責人。自傳描寫的内容傳遞出令人不安的信息: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這些人運作瞞報高考成績隻有這一次嗎?僅僅隻是為自己的子女而利用職權進行瞞天過海的操作嗎?這些是有必要向公衆交代清楚的。
調查清楚這起未遂冒名頂替案,有雙重意義。鑒于康輝自傳的影響力,他的這段描述,已經勾畫出當地教育考試招生部門有關人員聯手進行違法運作的圖景,如果不調查清楚,假如康輝所述并不真實,當地教育考試招生部門不就由此不明不白地背上違法運作冒名頂替的嫌疑了嗎?而假如康輝所述屬實,如果不進行調查,也就縱容了違法運作者。
所以,相關部門要根據康輝自傳提供的線索,循迹調查,并向公衆交代調查結果,同時,還要啟動排查,查清有無其他冒名頂替違法操作。
最近,山東對冒名頂替上大學進行集中清查,已經清查出242名涉嫌冒名頂替上大學者。這些冒名頂替事件大多發生在10多年、20多年前信息不發達且互聯網技術沒有在招生錄取、學籍管理中廣泛運用的年代。主動清查這些曆史遺留問題,是對每個考生負責,捍衛高考公平。
不是每一個人的父親,都像康輝的父親那樣堅持維權,并懂得維權的路徑。從被媒體曝光的冒名頂替上大學案看,不少被冒名頂替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被錄取,沒拿到錄取通知書,就放棄了去查詢錄取結果,這是多麼悲劇的事!
要維護每個普通學生的平等考試、錄取權利,就應該對任何涉嫌冒名頂替的線索都不放過,給當事人一個交代。康輝在回憶自己高考錄取“差點被頂替”時可以雲淡風輕,但相關部門也不能隻是看熱鬧,須聞機而動,查個清楚。來源:新京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