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宣懿
版權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老師、家長們踴躍投稿。
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還是很爽的!
又是一年錄取季,幾多歡喜幾多愁。
高考,出分,報志願,等錄取……
誠如所願,全家上下“人生喜事精神爽”?
差強人意,退而次之還不錯但卻不免遺憾?
實難接受,能去之處不想去甚或無校可上?
不管對于學子本身還是其家庭而言,高考都絕對是一件“大事”,若是當真結果不理想,接下來何去何從——湊合的大學校門還是複讀的教室?想來定不會是一個簡單的選擇:
學習千萬不能湊合
“湊合”可能會成為自己一生的劣勢與遺憾首先,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大學,從其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校内外資源合作、軟硬件配備情況與發展前景預期,到學生個人的素質培養、思維視野的開拓及校友圈層文化的影響,在未來職業選擇和社會認可度方面都是差别很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第一學曆”影響終生。
其次,雖然在生涯規劃理念不充分的當下,以家庭為主的“大學與專業”報考并不一定科學理性,但也到底是考慮了學生個體與家庭背景的個性化選擇,“主動選擇”總歸是比不得已“被迫接受”的結果,更加符合學生自己的學習興趣,也更具體長期的發展優勢。不理想的大學或專業,不僅會造成在校期間的厭學與吃力,更可能會影響一生的“生涯發展”與“精神幸福”。
再則,每個人的自我認知與動力機制,或者說自信還是自卑,都是反複通過自己的行動與結果之間相互作用來形成的。明明考得不好卻接受這個“差的結果”,最終不管是認為自己能力不行“努力了也就這樣”,還是認為自己的運氣不好“或許命中注定不值得更好的”,都是一件極其挫敗和自我打擊的事情,也有可能會是此生“習得性無助”與“無法欣賞自己”的源頭。
沒考好是認命還是複讀?
“再戰”的痛苦、代價與風險是真的很大一則現實的困境與壓力不容忽視,如複讀的學校選擇與經濟壓力、高考政策與考點的變化、角色的尴尬與他人的看法、一年的時間與機會成本、複讀後的結果可能更差的風險、父母與學子自身的壓力心态考驗……都是一定存在的,現實中也有很多複讀生沒堅持到底就自暴自棄,或者沒放棄但學習效率很差,“二戰”結果比第一次更為糟糕的案例。
二則克服自身的弱點總是很難的,常言道“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那麼高考不理想的學生本身和其家庭,在生活學習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方面大多是有一些不足的。與外界的壓力相比,正視和克服這些“問題”,不斷地“為難”自己和改變自己,才是最痛苦和可怕的,絕對是比外界壓力更加困難的事情,但同時往往這才是複讀能否“卧薪嘗膽、反敗為勝”的關鍵!
高考是磨人的體力活
那高考不理想,到底要不要選擇複讀?不管父母還是學子本身,不妨好好想想如下幾個問題:
1、學習與大學,對你而言意義是什麼?重要性幾何?
2、這次高考不理想的原因有哪些?最關鍵的是?
3、自己可控提升的部分多大?你願意為之付出的努力與改變有多少?
4、家庭的經濟壓力、至親的态度與現實的困難如何?
5、眼前可選的有幾條路?利弊分别有什麼?哪一條路更能助你走向心所期待的美好未來?
一時的困難與不如意,可能是試金考驗,隻有不畏艱險、信心堅定又天賦适合的人,才能抵達此山之巅;也可能是溫馨提示,讓盲目前行的你停下腳步,擡頭看看自己要爬的是不是這座山,或想想有沒有更适合自己的路,畢竟即使是同一座高山,蝸牛和雄鷹登頂的方式和時長也必然是不相同的。
努力吧~無論如何都要向前!
番外絮語:不想說經典的“多次高考進入杭州師範學院、北京大學的馬雲與俞敏洪”的勵志故事,畢竟讓他們成功的肯定不僅僅是複讀這麼簡單;
不敢說那許多的名校畢業卻不工作縮在家裡啃老的、大學畢了業卻依然身心俱疲活的“讀大學”反勵志案例,我們看到的肯定也僅僅是其人生的一個側面;
不能說研究生涯規劃、分析内外因素的人一定活得明白一切如己所願,也不能說聽天由命、随遇而安的人便肯定渾渾噩噩一事無成,畢竟任誰也不能這一生都活的非黑即白、一成不變。
想說的是,大學同班同學A男,比同學平均大了5歲,并不清楚他大出的這幾年裡經曆了什麼,但想必一定是費了些力氣和周折才來到這裡;大學同屆校友B男,讀的是本校最高分段的熱門專業,卻在第一學期将近結束的時候毅然決然選擇了退學複讀,聽說複讀後考到了北京一所較好的大學,并不知他後來是否安心遂意,但想必也是有些盡力無悔的暢意了。
是的,重要的不是“你們”“他們”的認為,也不是現實的結果如何,而是“自己”,作為父母的“自己”是不是說我相信并支持孩子的選擇?作為學子的“自己”是不是說我愛我的選擇并相信這是最好的選擇?
不管選擇走的那條路,“此時,我願意且無憾無悔”,足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