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際文化交流的探路者與實踐者吳澤洲去世

國際文化交流的探路者與實踐者吳澤洲去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5 07:37:14

中央民族樂團首席指揮劉沙聽到吳澤洲去世的消息後,在朋友圈寫下:“1998年,通過吳先生的積極努力和運作,中央民族樂團虎年音樂會在維也納金色大廳上演。他畢生為中國民族音樂事業與國際間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感謝吳先生,永遠懷念您!”

國際文化交流的探路者與實踐者吳澤洲去世(國際文化交流的探路者與實踐者吳澤洲去世)1

滿船明月得歸處,一葦以航逐夢去

——紀念吳澤洲先生

文 | 鄭穎 陳紫劍

“很多夢想隻是夢想,很難實現。能把夢想變成現實,就讓人刮目相看。夢想上升為理想和責任感,就值得稱贊了。如若産生使命感并發奮去做,不論做到幾分,都令人十分敬佩!”十幾年前,作家王宏甲在采訪吳澤洲的文章《讓世界聆聽中國》一文中這樣寫道。而吳澤洲,就是那個為了實現理想和使命堅持不懈,遇到困難和難題百折不撓,碰到石頭也要把石頭捏出水來的人。吳氏策劃創建之初,吳澤洲一無所有。有的隻是一些學識和智慧,以及認真做事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決心。

1956年,19歲的吳澤洲考進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兩年後,他被選派到中國科學院進修低溫物理、超導理論,進修結束回到北師大繼續任教,并參與“低溫下x射線固體晶格衍射”等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研究。1980年,經榮毅仁推薦并資助,吳澤洲應“邁斯納低溫物理研究所”邀請遠赴德國,以客座科學家身份參加“超導下磁單荷探測”的研究。

1990年秋天,命中注定的“叩門聲”響起。彼時身在維也納的吳澤洲受友人引介,結識了一位奧地利音樂家。音樂家想自費率領自己的樂團去中國演出,僅需中方承擔食宿費用。音樂之鄉的來客主動提請,盡管是平生第一遭,但吳澤洲思量後決定幫忙,承諾回國尋找支持幫助。

1991年9月7日、8日,在與北京音樂廳、貴賓樓飯店、北京電視台各方的協調與努力之下,奧地利施拉梅林樂團與我國琵琶演奏家劉德海、管子演奏家胡之厚等中奧藝術家同台演出,在北京舉行了一場難忘的交響音樂會。中外藝術家聯袂演出轟動了北京乃至全國,展示出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新氣象,産生了意想不到的社會影響和積極意義。以藝術的花朵,在人間播撒美與愛、友誼與理解,正是吳澤洲創立吳氏策劃所希冀和所求索的。這一場極具曆史價值的音樂會也正式開啟了吳澤洲的藝術人生。

1993年,吳澤洲在文章《聖潔的夢幻》中坦述心志:“願竭盡心力,把世界各個地域的傑出文化引薦到中國來的同時,倘有機遇,願追随同道先進之後,把中國優秀的文化藝術播揚到人間的海角天涯。個人才能,誠然綿薄,幾近夢幻,然而其事本身卻也聖潔崇高,實是值得執着參與的使命,故此謹懷着虔誠而熾熱的情愫,‘衣帶漸寬終不悔’而‘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吳澤洲的文化夢想,是他立志于跨文化交流,将傳播美好藝術與人類文明為己任的宣言。

中國民族音樂曆經數千年的演化發展,形成了風格獨特、别具韻律且源遠流長的音樂傳統。其所蘊含的東方美學情趣與人文思想精髓,最能深刻表現中華民族的心緒與情思。同時,數以百計、結構精巧的中國民族器樂亦能以其非凡的魅力,描摹自然萬象與演繹人類共有的心聲。1997年3月,吳澤洲審時度勢緻函中國文化部領導,提出“憑借國人自身努力,能動地把我囯文化藝術精華推向世界藝術舞台和國際文化市場 ”的創意。從吳澤洲的口中說出的,是一諾千金,一場開創先河的“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終于在世界聞名的音樂殿堂——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1998年1月,由43位媒體記者、450位音樂愛好者組成的自費旅遊團,及百名中國民族音樂家總計近600人,分乘四架飛機,飛往萬裡之外的歐洲,見證中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曆史時刻。

這場标志中國民樂登上大雅之堂、走進主流社會的音樂會,赢得舉國上下熱情贊賞,引發海内外熱烈反響,數百篇的報刊文章,好評如潮。西方音樂界權威人士緻電中國大使館,盛贊其為“中國音樂進入歐洲的裡程碑”。1998年此場音樂會獲評“世界華人華僑九大新聞之一”;1999年又被光榮遴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十周年成就展”文化成就的典範。

迄今為止,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已經在吳氏策劃的堅持和努力下連續在海外舉辦了23年,将全國14個民族樂團帶上世界舞台,足迹遍及五大洲,走進百餘座世界曆史名城,演出場次計192場,服務近30萬西方觀衆,已然成為國際最知名的中國文化品牌之一。這是理想的堅持,是承諾的信守,是中華文化自信的标志。

随後的幾十年裡,吳澤洲不僅緻力于中國民族音樂和興起的中國交響樂的海外推廣,同時還把中國的芭蕾、民族舞、現代舞、京劇、昆曲、話劇等紛紛帶出國門,把中國文化藝術推向世界的主流舞台。年年複年年,行行重行行。早在1991年,從物理學術鑽研轉戰至文化交流推廣時,吳澤洲曾寫道:“倘有機緣,為溝通中外文化藝術的交流,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我願奉獻熱情和心力。”他一生的浪漫情懷與民族使命,已結晶在數千場藝術演中,融入骨血。

回望吳澤洲鮮為人知的專研領域——物理,與藝術在普羅大衆的眼中,似是不甚相關的兩門學科。然而吳澤洲對于兩者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認為科學和藝術都居于人類文明的高端。究其本質,物理研究物質的運動規律、藝術探索人類生命的運行規律,兩者都在探究普遍性、深刻性和永恒性。而對于藝術美學的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同樣需要智慧和情感。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從物理啟程、于藝術收筆,是吳澤洲的一生:“我用半生的時間,以科學觀念,鑽研物質運動的規律;又用半生的時間,以美學賞鑒,探索人類生命的運行規律,為此,我深感幸運。”

半生科學,半生藝術。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吳澤洲先生一路走好!

來源: 音樂周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