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很傳奇的帝王。
他是曆代帝王中出身最貧困最低微的一個,是唯一曾出家為僧的皇帝,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農民出身的皇帝。而且他從不忌諱自己的農民出身,至始至終都說:“朕本淮右布衣”。意思是我本來是淮右的老百姓。
低微的布衣出身,并沒有影響朱元璋一統天下的霸氣,也沒有影響他治國安民的頂級智慧。他的詩《詠燕子矶》:“燕子矶兮一秤砣,長虹作竿又如何。天邊彎月是釣鈎,稱我江山有幾多”,就顯現出他霸氣十足的帝王風範。而且他建立明朝後,實施的上不虧國計,下不損民生的一系列富國和安民、一舉兩得的策略,充滿了智慧。
墾荒屯田,興修水利,确保農民的“命根子”
自古至今,土地都是農民的“命根子”,是生存權益最集中的體現。
朱元璋建立大明并統一全國後,面對連年戰争、多次大規模的災荒和瘟疫影響,經濟全面崩潰、人口急劇減少、人民流離失所,哀鴻遍野、餓殍滿路的凄涼局面,他非常清醒地認識到,農民是主要的安撫對象,農業是國家各項開支的主要稅收來源。因此,他從農民視為命根子的土地入手,把保證農民的生産、生活條件和恢複發展生産,作為安定民心、鞏固統治的重要手段,大力實施墾荒、屯田和興修水利政策,來确保農民的“命根子”。
墾荒,朱元璋大力鼓勵農民開墾荒地,隻要自己家有能力耕種,不讓土地荒蕪,開墾得多少畝都永遠歸自己所有,并且政府還無償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免征三年之稅,對荒地較多的地區,甚至還可以免收租稅。這下老百姓可高興了,起早貪黑地盡力開墾着荒地,反正開墾出的荒地都歸自己家所有嘛,何樂而不為,農民開墾荒地的積極性得到空前高漲,墾地面積達850萬頃,是最初的4倍。
屯田,指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有軍屯、民屯和商屯之分。軍屯規定:邊地軍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内地軍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個軍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并按份征糧。商屯即由商人在邊地募人墾荒繳糧,以補充軍糧。民屯就是組織農民墾荒種糧,來補充軍糧。朱元璋的洪武年間,屯田達八九十萬頃,既充盈了軍糧軍饷,增加了賦稅收入,又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興修水利,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農作物生長的重要保障,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在即位之初,就大力組織官員和鼓勵百姓興修水利,并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還把國家的财政收入拿出來用于興修水利設施,開通了數萬條河道,修建了數萬座水庫,用來灌溉桑田,備旱備澇。并且發動了“南水北調”工程,把龍首的渠水引入了西安城内,極大的解決了西安城内百姓的水飲水問題。強有力的措施,讓水利建設迅猛發展,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
廣種糧桑,輕徭薄賦,增加農民的“錢袋子”
朱元璋倡導“百姓足而後國富,百姓逸而後國安”思想,采取廣種糧桑,輕徭薄賦等一系列“藏富于民”措施,增加農民的錢袋子。
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增加農民的收入。為解決農民的衣食問題,并脫貧緻富,朱元璋規定:
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大棗、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并且還要各級官員嚴格督查。對于違抗命令的,要罰他們銀兩。
在各地設置勸農組織,讓深谙農事的老人擊鼓勸農,促人稼穑,确保不誤農時。每村一面鼓,勸農老者按農時季節,五更擊鼓,百姓聞鼓下田,擊鼓人有權利責罰偷懶者,對進獻瑞麥瑞禾的百姓廣泛進行表彰和嘉獎。
同時将農學家魯明善的農學經典著作《農桑農事撮要》,發展農業的重要指導性著作,作物栽培、家禽飼養、農産品加工等,都按書上的指導進行,極大地提高了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産量和質量。
輕徭薄賦,着力減輕農民負擔。朱元璋減輕農民負擔的策略真是花樣翻新,讓人歎為觀止。
減免地租,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新開墾的土地,減免3年地租。移民到荒地多的地區,直接免地租。遇到災荒和戰争影響的地區,減地租或者給予救濟。
編造賦役黃冊,減少貧富分化。建立的人口登記的黃冊制度,對全國人口按所從事職業,分為民、軍、匠三類,以戶為單位,每戶詳列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産等,逐一登記在冊,以便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确實做到賦役按丁糧多寡攤派,凡是重役,如馬役等,一般由富戶承擔。為了杜絕富民作弊,黃冊10年一造,每冊一式4份,分别上報中央戶部及省、府、縣有關機構。
嚴懲貪官,維護農民利益。朱元璋對利用職權,巧立名目,征收多種賦稅,中飽私囊,危害百姓的官員,一律嚴懲不貸,以平民怨,維護農民利益。如洪武十八年,戶部侍郎郭桓利用職權,勾結官員,私吞賦稅,私分浙西秋糧,巧立名目征收了多種賦稅,中飽私囊的行為。明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處死,遭到抄家破産的不計其數,死者達數萬人。
這些強有力的措施,農民的吃穿問題得到了極大的解決,國家的農業得到飛速的發展,糧食産量增加到了三千二百多萬石,比前朝增加了近兩倍。
重農抑商,增加勞動力,給足農民“尊嚴和面子”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對農民的困難和處于社會底層的卑微有着深刻的理解,對農民有着一定的感情,同時為安定民心,維護統治政權,在給足農民尊嚴和面子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
重農抑商,提高農民地位。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恢複了商人位于士、農、工、商最底層的等次,農民的地位僅次于士人,可見對農民的重視。并下令“農民之家許穿綢、紗、絹、布,商賈之家隻許穿絹、布”。如果農民之家中 ,有一人為商賈,就不許穿綢和紗。同時嚴禁農人棄耕從商,商人外出經商,必須領取官府頒發的路引,否則殺頭或流放,商販被與仆役、倡優、賤民同列。除此之外,商人在考學、當官,都會受到限制。
釋放奴婢,限制僧尼,增加農村勞動力。朱元璋規定,所有貴族家使用的奴婢,和戰亂中賣身的奴婢,必須恢複自由民的身份。同時限定僧尼數量,下令:“府州縣止存大寺觀一所,并其徒而處之,擇有戒行者領其事。若請給度碟,必考試,精通經典者方許”,同時女子為尼姑、女冠規定:“自今年四十以上者聽,未及者不許”。通過這些措施全國僧尼從九萬六千三百二十八人,減少到二萬零九百五十四人,勞動力相應增加,民戶達1605萬戶,人口達6054萬人。
加大老人的福利待遇,讓農民老了能有尊嚴地活着。朱元璋規定家裡70歲以上的老人,國家允許一個兒子免于服役:“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令一子侍養,免其差役”。朝廷對孝敬老人的人,不但給予精神表揚,還給予物質獎勵,賞賜衣物,發放獎金,到60歲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歲時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親模範不幸成為孤老,那麼他們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養濟院的同等待遇,當地養濟院會每月按标準把錢糧送到他們家中,去世後,政府還會發放三兩銀子作為喪葬費,真是老有所養,老有所尊。
朱元璋實行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生産的措施,使得明朝的經濟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百姓充實,府庫衍溢,國家富裕,達到國富和民安雙赢的效果。他成為封建社會一個偉大的帝王,明王朝也成為中國曆史一個偉大的時代,堪稱名副其實洪武盛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