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暑期農村幸福故事之旅

暑期農村幸福故事之旅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30 19:30: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集

暑期農村幸福故事之旅(在廣西瑤鄉對話貧困生)1

大化縣城通往鄉鎮的盤山公路。 孫永清 攝

他是大學畢業後返鄉的扶貧主管,他是剛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陽光少年,她是即将進入初三學習的花季少女。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廣西北部大山裡的孩子,曾經或現在的貧困生。

在暑假即将結束之際,中新網記者随國強公益基金會和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聯合發起的“心願100”助學項目組,前往目前廣西4個極度貧困縣之一的大化瑤族自治縣,見證了一次為了“告别貧困”的相聚。

暑期農村幸福故事之旅(在廣西瑤鄉對話貧困生)2

通往闆升鄉小海家的石質山路。 那辛 攝

她的現在,疊印着他們的過去

都說對于貧困地區的學子而言,大學錄取通知書是一張單程車票,從此将引領遊子與家鄉漸行漸遠。但對于來自廣西另一個極度貧困縣、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何連班而言,大學隻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個加油站。4年之後,他又回到了廣西。所不同的是,他從一個被資助的貧困生,變成了尋找貧困生的扶貧專員。

作為“心願100”助學項目在大化縣的執行人之一,他成為一條紐帶,串聯起了那些像他以前一樣的貧困學生。

他叫小海,大化縣闆升鄉人。當他還在母親腹中時,父親去世,母親在他兩歲時改嫁後杳無音信,從此他被叔叔收養,成為後來8個堂弟堂妹的大哥。8月26日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他收到了來自北京一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暑期農村幸福故事之旅(在廣西瑤鄉對話貧困生)3

大化縣山坳裡的村莊。 那辛 攝

在何連班的引導下,我們和小海一起前往雅龍鄉,探訪一個叫花語的16歲瑤族女孩。

在山區的雨霧中艱難前行,車窗外的雅龍鄉呈現出典型的喀斯特地容地貌,當地人稱“910”——9分山石1分地0水源。域内唯一能種植的作物就是玉米,這一被城裡人當成養生雜糧的輔食,是雅龍鄉絕大多數農戶全年的主食,“白米飯”成為當地孩子眼中的奢侈品。

花語有3個姐姐。父親因病去世,也意味着這個“女兒國”家庭在主要靠外出打工掙錢養家的山村裡,失去了生活的支柱。

因瑤族住宅大多是人畜同居,下層養家畜,上層住人,房子顯得窄高突兀。剛進屯裡,遠遠就見花語站在高高的門前,那件明黃色上衣在陰雨天裡顯得分外耀眼。

暑期農村幸福故事之旅(在廣西瑤鄉對話貧困生)4

花語在雅龍鄉的家。 王祖敏 攝

“今天正好有雨,你們才能在家裡找到我。”這是個口齒伶俐、愛說愛笑的姑娘,如她的名字一樣,傳遞出讓人愉悅的“花語”。她說着将我們領進堆放着幾大框玉米的逼仄房間裡,“不然我要麼去田裡收玉米,要麼去放羊了。”

花語的假期生活,引起了何連班和小海的共鳴。何連班說,貧困山區孩子的暑假就是農忙假。村裡的青壯年基本出去打工了,大點的孩子就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小海稱,叔叔家的孩子多,他們在家都是以大帶小、分工協作,他從7、8歲時開始做飯,到現在已練就不俗的廚藝。

因為鄉裡沒有初中,花語在縣城讀書。山路難行,往返50元公交車費是不小的開支,因此每年她隻有寒暑假才回到雅龍鄉。

花語說,在學校,她享受貧困生補助,每個學期有600元生活費直接打進飯卡裡,每天大概4-5元。為了能讓這些錢滿足一學期的生活所需,她會定期做“生活規劃”,每天吃多少、吃什麼都有嚴格标準和計劃。為了“保證”營養,每周會“安排”吃一頓肉菜。

在記者聽得目瞪口呆時,何連班和小海卻頻頻點頭——花語的叙說也疊印着他們的過往。

小海稱,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和祝著節(瑤族民族節日),隻有在這幾天才能放開吃肉和白米飯,偶爾還會有新衣服穿。何連班初中時學校離家11公裡,每周都得背上一周的米、菜、換洗衣物,步行幾小時山路到學校。那時他的最大心願是有一輛自行車,但這個願望在他學生時期卻未能實現。進高中後,他也是靠着國家助學金精打細算才完成學業。

3人談笑風生地說着,那些令外人訝然的“窮”和“苦”并未在三張年輕的臉龐上留下任何磨難的痕迹。

此行,“心願100”助學項目還将實現花語的一個“微心願”。上次家訪時,何連班了解到她想擁有幾本童話書,以實現小時候的夢想。當工作人員将一摞書遞給花語時,快度過16歲生日的她,面對已不是她這個年齡段的讀物時所表現出的欣喜和激動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上小學時同學有一本《安徒生童話》,我看過幾個故事,太喜歡了,一直想着我要有一本就好了。”說完,她像是怕被人搶走似地将一摞書“護”在腿上,急不可耐地打開書本,旁若無人地看起來。

“我當初也是一樣。”小海感慨,“讀小學、初中時,能有一本課外書或一份學習資料,真的就像得到了寶貝。”他說,外人常說桂北山區多窮多苦,其實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這麼過來的,大家已經習慣了,并沒有覺得生活上有多苦。真正讓人難受的,是一種精神上無法得到滿足的空虛和壓抑。

暑期農村幸福故事之旅(在廣西瑤鄉對話貧困生)5

左起:何連班、花語、小海。 王祖敏 攝

他們的現在,是她想象中的未來

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何連班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職業,也将是他未來會繼續從事的工作。

他告訴記者,兩年前他放棄去上海工作的機會回到廣西,最初的想法是“離家近一點”。在他進入高中之後,父母就雙雙外出打工,以供他讀書所需。在他高中和大學的7年裡,父母為了省下路費,沒有回家度過一個春節。在他大學畢業後,年歲漸高的父母才返回家鄉,他不想在父母回家後又牽挂他這個遠行的遊子。

“但現在,我真正認識到了這份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不僅是家鄉振興需要我們這些學有所成的年輕人,而且當初我也是國家扶貧政策的受益者,更應回報社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何連班說。

暑期農村幸福故事之旅(在廣西瑤鄉對話貧困生)6

“心願100”項目組送給花語的童話書,實現了她兒時的心願。王祖敏 攝

兩年來,他親眼目睹越來越多的幫扶對象從貧困到脫貧,直至走上緻富之路。他自己的家也在他工作半年後(2018年底)成功“摘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利用社會組織的力量,幫自己的家庭脫貧,助這些貧困生實現小小心願,真的有一種成就感,覺得自己無論是對于‘小家’還是‘大家’都算是個有用之人吧。”

何連班的經曆和故事也成為小海和花語的榜樣。小海說,他大學的專業是材料學方面的,以後他還會繼續讀碩士、博士,工作後不一定能回到廣西,但他會“以自己的方式”回饋這方生養他的土地,不管未來他在哪兒,他會與何連班“殊途同歸”,為家鄉振興出一份力。

小海和何連班的現在則讓花語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更為清晰、具體的規劃。小海就讀的河池市(大化縣隸屬于河池市)升學率最高的都安高中,成為花語目前的第一個目标;他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則是她的下一個期盼。

暑期農村幸福故事之旅(在廣西瑤鄉對話貧困生)7

回家後,花語所有的作業都是在床闆上完成。王祖敏 攝

“我的小學同學中已有人結婚、嫁人了,我才不會像他們那樣,我肯定是要上大學的。”花語言之鑿鑿地說。

她的自信,來自于她家“卧室”裡半面牆的獎狀,有三好學生獎、優秀學生幹部獎、作文競賽獎等等,其中最顯眼的一張是2017-2018年度河池市三好學生獎狀。

如果說以前花語對未來的設想還停留于考上大學的話,在遇到何連班後,她的人生規劃被進一步延伸——像這個奔波于山間的扶貧大哥哥一樣回饋家鄉。

“以後我想當設計師,給山裡設計出好看的房子,給村民們設計好看的衣服,還要……”她想了想說,“反正,就是要‘設計’出我想要變好的一切。”

暑期農村幸福故事之旅(在廣西瑤鄉對話貧困生)8

在屬于自己的“家”裡,小海又找出他曾看過無數遍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王祖敏 攝

他們的未來,是鄉村振興的明天

在何連班的引領下,記者還走訪了雅龍鄉多個村屯的貧困生。這些孩子無不承受着生活的重壓,但他們的心願卻是一套學習資料、一個籃球、一張可以不再伏在床闆上寫作業的小書桌……他們的言談雖然稚嫩,卻都是孕育在大山中的希望。

無論是走出大山後又回鄉的何連班,還是即将走出大山遠赴京城讀大學的小海,或是仍然留在大山裡,但卻懷揣夢想的花語等,他們的成長史也将描繪中國山村未來振興的軌迹。

雅龍鄉紅日村第一書記覃雲州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稱,過去教育的缺失也是一些山區難以擺脫窮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交通和信息的閉塞,加上受教育程度低,一些村民觀念保守,甚至有一些迷信和愚昧思想,成為阻礙山區發展的另一座大山。”

他認為,教育是改變代際貧窮問題的最根本手段。“國家已實行9年義務教育,對貧困家庭實行‘吃不愁、穿不愁’的最低生活保障,并加大鄉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貧困生入學難的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這些正在接受不同階段教育的孩子們,是未來鄉村振興的脊梁。”

暑期農村幸福故事之旅(在廣西瑤鄉對話貧困生)9

雅龍鄉幫着家裡收玉米的女孩。用頭部承力搬運物品,也大化瑤族的習俗之一。顧磊 攝

在采訪中,記者從這些山裡孩子的身上,看到了他們從祖輩承襲下來的堅韌頑強和勤勞質樸,但不同于祖輩們對貧困生活的逆來順受,他們都有着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這些願望正是來源于知識的力量。

“心願100”助學項目,是國強公益基金會在教育扶貧方面的重要舉措。該項目桂北區負責人秦澤明稱,社會力量也是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政府教育扶貧舉措的補充,“心願100”助學項目旨在倡導社會公衆及愛心企業關注、幫助貧困家庭學生,切實解決他們的一些實際困難。該項目除了對貧困生實施教育和生活補貼外(小學生、初中生每人1000元/年、高中生每人2000元/年、大學生每人3000元/年),還會力所能及地達成他們的“微心願”。

項目執行兩年來,通過公衆募款、企業配捐形式已累計募集善款逾2300萬元,超過17萬人次參與支持,已資助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江西省興國縣、湖南省平江縣、安徽省舒城縣等萬餘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項目在大化縣落地後,已挑選出300名各年齡段的貧困生予以資助。

秦澤明說,這些費用可能無法滿足他們的所需,但至少可以讓像花語那樣的學生每個月多吃幾次肉菜,讓小海那樣的大學生多買一些他們所需的書籍,讓一些因為家庭生活壓力太大而徘徊在辍學邊緣的孩子繼續留在學校。

離開大化縣前,小海帶我們參觀了他的新居——建在大化縣城的扶貧搬遷安置房,一個終于屬于自己的“家”是他18歲的成年禮。

在這個簇新但卻顯得空蕩的家中,最顯眼的就是用兩個舊紙箱疊加成的“書架”。他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說:“這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不知看過多少遍了。第一次讀時還小,覺得新奇、有趣,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探險’的欲望。但現在再看,感覺完全不同了。”

他翻開書本,看着幾行他用黑水筆劃下橫杠的部分,一字一句地讀着:“幸福可以在沙漠裡的一粒普通的沙子上找到,因為一粒沙子也需要創造。‘世上每個人都有一份等待他去挖掘的寶藏。’他的心說道……”(記者 王祖敏)

責任編輯: 申釘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