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格外的熱,在時不時超過40度的氣溫環境下,即便是走出空調房,很多人心裡也“一百個不願意”。這樣的生活狀态久了,因為缺乏運動,不少人的體型也開始“橫向發展”。
今年27歲的小李就是一個例子。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小李也和學生一樣處于暑假中,接近2個月基本沒出過門,小李的體重也在慢慢地往上漲。看着自己的閨蜜也兩個月沒出門,但體重卻基本沒有變化,這讓小李非常的羨慕:
“為啥自己一直長胖,别人體重動都不動,難道自己真的天生容易胖嗎?”
肥胖也會“挑人”,真的存在“易胖體質”嗎?
可能有不少人也和小李一樣,抱怨自己的體重漲得飛快,但同齡的其他人基本不長胖,很是讓人羨慕。
英國劍橋大學曾經在《遺傳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對一萬多名肥胖兒童以及普通體重兒童進行對比,并且參照兩類人群DNA後發現,他們之間的确存在不一樣的基因表達:
超重兒童中,超過60%的DNA有着“弱代謝特征”以及“強脂肪合成特征”。這意味着他們的身體在運轉時,食物能量吸收效率較低,而脂肪合成效率較高,在同等生活條件下,他們也會比同齡人更胖。
也就是說,肥胖的确有一部分是DNA決定的,“易胖體質”的确存在。對于愛美的女性而言,如果攤上易胖體質,的确可能讓人直呼“倒黴”。
但無論現實如何,肥胖依舊會給健康帶來影響。保持标準體重依舊很重要!
身高160—170的女性,标準體重應該是多少?不妨簡單測試一下
很多人會從表面來看一個人是胖還是瘦,其實這是不科學的。從醫學的角度,以體重為詳細數據,得出的結果才更準确。學會正确的方法進行測試,女性對自己的健康也會更了解。
方法一:通過BMI公式來計算
BMI公式是世界衛生組織承認的體脂率計算公式。因為人的高矮胖瘦不同,單純通過身體脂肪含量,也就是體脂率來判斷胖瘦是最合适的方法。
體脂率計算公式為體重(kg)/身高(m)^2,根據我國數據參考,BMI指數在18到25之間為“标準”。所以反推身高在160—170的女性,體重在50kg到70kg之間都是比較正常的。
方法二:通過測量“頸圍”來判斷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三圍指的是腰圍,胸圍,臀圍。但在醫學角度上,“頸圍”同樣是判斷是否肥胖的重要标準。
這是因為頸部的脂肪含量是身體最少的部位,如果頸部脂肪含量很高,則說明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堆積情況可能更嚴重。因此“頸圍”也可以作為肥胖的評判标注。
測量方法:兩眼直視前方,将測量尺從後脖頸凸起處圍繞一圈到喉嚨的位置,就是頸圍的數據。女性頸圍通常在34cm左右,如果差距在3到5cm以内都可以大緻判斷為标準體重。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頸圍超出标準太多,而身材明顯沒有過于肥胖的話,則可能存在甲亢或者甲狀腺結節一類的症狀,建議及時前往醫院檢查治療。
方法三:直接自測“皮下脂肪”
上文有提到,一個人肥胖與否,取決于身體脂肪的占比。如果仍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肥胖,也可以采用簡單的方式自測“皮下脂肪”。
可以用手捏一下後背,或者腹部的皮膚:
如果感覺可以輕松捏起,兩個手指之間的皮膚很薄,則說明皮下脂肪比較少,是體重偏瘦的表現;
如果可以輕松捏起,但是兩手之間有一定程度的脂肪層,則說明體重标準或稍稍偏胖,不需要太過擔心;
但如果很難捏起,則說明皮下脂肪層較厚,是時候要好好考慮減肥的相關事宜了。
綜上所述,3種方式,有需求的女性朋友不妨簡單自測一下,看看自己的體重和身材處在什麼範圍。
擁有标準的體重,并不單單隻是為了好看,衆多健康的好處也會随之而來:
比如心血管病風險降低;
皮膚會更加光滑緊緻;
高血脂,糖尿病的概率變小;
甚至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适應能力也會具有優勢。
總而言之,體重需要控制在良好且标準的範圍。無論過重還是過輕,都有可能給健康帶來影響,積極調整,呵護健康,才是相對正确的選擇。
,參考資料;
[1]:我國超一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人民日報,2022-5-12
[2]Obesity in mid-life increases the risk of developing dementia. Alzheimer's Society. UK. 20 August,2014.
[3]寒桦. BMI與膝關節軟骨滑膜損傷程度之間的聯系[D]. 山西醫科大學, 201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