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打字、快遞狗、騎行行李箱……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上700多個黑科技,創意突破你的想象!運用機器學習技術,中國乒乓球學院開發了一個陪練機器人,三球以後沒有人可以赢它!機器人有巨大的應用前景,也能突破人類極限,那麼這樣的機器人是如何制造的,它還有哪些意想不到的用處的呢?
出品:"SELF格緻論道講壇"公衆号(ID:SELFtalks)
以下内容為中科新松有限公司楊礫演講實錄:
解讀“機器人”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機器人,人類的親密夥伴”,為什麼要講這個題目呢?有很多人一直在問我們:“機器人在很多科幻片裡扮演的角色都是人類的終結者,機器人未來到底是人類的夥伴還是人類的敵人?”
人們為什麼對機器人這麼緊張呢?機器人不用睡覺,不用擔心衰老。機器人不用吃飯,省出了很多時間。更重要的一點是,機器人不用上學。
随着5G、6G等新技術的出現,所有的知識到它的大腦裡可能隻需幾秒鐘。未來将機器人組網以後,新的技術可以在瞬間得到共享,那就更加“吓人”了。
那麼,機器人到底是敵人還是朋友?在我看來機器人永遠是我們的親密夥伴。
6軸機器人
提到機器人,一部分人大腦裡的圖像也許是這樣,在機器人學術圈裡它叫“6軸機器人”。
點焊機器人
6軸機器人主要用于工業場景,上圖是它的典型應用場景——汽車廠。這是點焊機器人,我們通過點焊把鋼鐵連接在一起變成車身,塗裝完成以後送到我們身邊。
智能機器人
提到機器人,還有很多人大腦裡出現的場景是這樣的,很多科幻片裡也有這樣的場景,我們将這種機器人稱為智能機器人。機器人的發展是從工業機器人不斷向智能機器人演進的過程,所以未來我們的重要機器人夥伴都是這種智能機器人。
談到機器人不得不提它的英文名——Robot。其實,Robot這個詞是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創造的,在波蘭語裡的意思是“工人”,在捷克語裡是“勞役和苦工”的意思。
通過Robot一詞的定義可以看出,那個時候,人類就是在尋求一款能夠像奴隸一樣完成固定工作的産品,能夠把人從勞動場景中解放出來。Robot一詞所代表的人類訴求,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引導了機器人的研發路線。
我們的中文博大精深,我認為機器人這個詞遠遠好于Robot。該怎麼理解“機器人”呢?我們可以把它解讀成“機器化的人”,這個時候它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産品,而是相當于一個物種,正因為它是物種,所以才會進一步讨論它跟人之間的關系。
千百年前的智慧機器人很多人認為機器人是近期出現的産品,恰恰不是,千百年前已經有很多機器人的雛形。
為什麼會有機器人産品的出現呢?這跟人類的需求有關。可能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夢想,創造一個自己的替身或分身。
正是因為這一點,機器人産品一定會出現,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機器人的研發一定會持續下去。
比較遙遠的存續于《史記》中的兩款機器人産品,一個是西周的偃師造人,一個是春秋的魯班木鳥。
偃師造人是一個典故,偃師為大王展示他制造的機器人,這個機器人能歌善舞,還對王妃抛媚眼,差一點就被肢解了。
木鳥則是模拟鳥的結構,能夠飛翔。存在于典籍中的故事,證明古代有很多能工巧匠曾制造出非常奇特的産品。
我們在地理書、自然科學的書籍中也會看到很多存續的産品,例如地動儀、指南車、記裡鼓車。
它們都是非常精巧的裝備,能夠完成具體的工作。尤其是指南車,以前我們看到的古代的指南針經常是指北,隻有這款指南車是指南。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研究了一種産品——木牛流馬,這是他和曹操進行對戰時非常重要的裝備。
機器人原型機隻存續在中國嗎?不是的。
1738年,法國科學家用機械制造了機器鴨,能像鴨子一樣完成很多鳥類的動作。
會簽字的玩偶
瑞士的鐘表業非常發達,瑞士有一對父子發明了一個玩偶,可以簽字。這都是非常精巧的機械結構。
在日本也有科學家制造了端茶玩偶。
所有這些都展現了人類的夢想——制造機器人替代我們的工作。但它的動力源要麼來自儲能的機器,要麼來自水流,要麼來自風力。這緻使機器人能夠完成的工作非常少,同時體積非常龐大。
機器人的技術革新從電開始我們認為機器人研發的巨大轉折點是電技術。電驅和電控對機器人行業來講是颠覆性的技術,它的出現讓機器人真正以豐富的生産線面向大衆。
機器人發展史
20世紀50年代,第一個複雜意義上的數控機床出現了。機器人和數控機床是密不可分的,是同源的,從架構、控制上有很多的相似性,這意味着今天所有的機器人都是基于當時的産業變化和基礎。
1953年,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後來,機器人逐步走進了工廠。
1980年,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現在的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研制了自己的工業機器人,中國的機器人空白被填補了。
蔣新松院士是中國機器人研究的帶頭人,被稱為“中國機器人之父”,在他的引導下,中國機器人産業有了一次飛躍式發展。
典型串聯結構機器人
機器人有什麼樣的典型結構?圖中是典型的串聯結構,6軸。
我們可以把“軸”理解成關節或旋轉軸。空間有X、Y、Z三個直角坐标軸,還有X、Y、Z三個旋轉軸。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6個自由度或者6個軸的空間坐标能夠取代中間空間的所有點,意味着一個6軸的機器人可以完成空間的所有工作。
但是,我們後來發現6軸并不夠用,人的胳膊是7軸結構,于是研究者開發出了7軸機器人。
7軸機器人可以完成非常複雜的動作,就像腕關節固定,胳膊仍然可以做出不同的動作。
這種機器人在什麼時候最有用呢?它在一些封閉、複雜的狹小空間裡可以有效地完成動作,例如做手術,做手術的時候機器人必須要繞過你的骨骼,這個時候7個自由度機器人會體現出價值。
機器人都有哪些結構呢?可以用機器人跟人進行一下對比。關節裡面有電機,電機的作用就是完成動作。
電機怎麼完成這個動作呢?要加驅動器,驅動器不斷地發送脈沖,伺服電機按照脈沖來完成它的軌迹。
電機中間有一個減速器,減速器顧名思義是為了讓電機的輸出的速度降低一點,但是輸出的力矩會大幅上升。這意味着非常緊湊的結構可以完成非常大的輸出力。
機器人裡面還有編碼器,我們俗稱碼盤,它的作用是什麼呢?讓機器人執行一個動作,到底做到了還是沒有做到?通過它把數據采回來的反饋給我們。編碼器讓每一個動作能發出去還能收回來,形成閉環反饋。
和人一樣,機器人身上有非常重要的傳感器。人有很多傳感器感知外部,最重要的兩個傳感器是:第一,力傳感器。全身的皮膚、組織都相當于力傳感器。
第二,視覺傳感器,人認知和改造世界靠的就是視覺傳感器。
對機器人來講力傳感器和視覺傳感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研究者也在不斷開發智能傳感器。
機器人還配有控制器,控制器像什麼呢?像人類的大腦,也相當于計算機的CPU。它能夠采集數據,分析和規劃路徑。我們提到的操作系統、實時内核使機器人和人之間能夠建立更有效的溝通。
大家看到的是一個雙臂機器人,雙臂機器人每個胳膊有7個關節,也就叫7個自由度的機器人。
機器人模拟端咖啡送水
圖中展示的是模拟端咖啡送水的工作。在2018年的進博會上,這款機器人被征調進了主會場,替代服務員的工作,為各國元首端茶送水。
我們以前生産的機器人都是單臂,但是單臂不足以替代人類完成更多的工作,所以雙臂應運而生。
雙臂機器人其實很複雜,為什麼呢?人同時使用雙臂勞作很簡單。對于機器人來說,要随時能感知兩臂之間的空間,兩個胳膊不碰撞在一起,要構建一個非常有效的空間坐标,讓兩個臂之間不要沖突,這個要求非常高。
所以,對人類來說很簡單的工作,對機器人來講卻非常難。但是也有一些機器人擅長的工作對人而言就非常難了。
我小的時候喜歡看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裡的周伯通會“雙手互博”,左手畫方,右手畫圓,在座諸位能做到這個的應該不多吧?但這對機器人來講非常容易。可見,機器人的很多技能和人類有非常大的互補性。
我們再看這個場景,這是典型的雙臂機器人,它配備了AR視覺系統。
我們和機器人之間怎麼溝通呢?難道是靠說話?說話交流的速度和信息量是不夠的。
人認知外部世界更多是靠視覺,因此我們經常在想人和機器人之間是不是能建立一座橋梁,讓大量的數據有效快速傳遞?這種想法促成了AR系統有效的嫁接。
通過AR系統,我們可以把機器人的所有狀态都顯示出來,還有典型的虛拟視角,在使用者的空間環境下虛拟地完成機器人的編程動作後,機器人可以有效地完成它自己的工作。
這種應用在很多危險環境下價值非常高,例如核污染。
親密夥伴機器人機器人是不是隻存在于工業領域呢?不一定,在未來機器人可能是作為人類的夥伴出現的。
給大家展示一個新型的産品——乒乓球機器人。乒乓球是國球,每個人對乒乓機器人都有自己的設想。
這是中國乒乓球學院開發的産品,目的就是為國家隊、專業隊提供有效的陪練服務。目前看到的場景是機器人和人之間的對抗,在2019年底或者2020年會出現更新一代的機器人。
很多人會問,乒乓球機器人如何才能做出有效的動作呢?是不是建數學模型,拿攝像頭采集運動軌迹來計算它怎麼回球?
很多研究者也是這麼想的,實際上做不到。為什麼?中國人打球,球一定是要轉的,球在轉的過程中沒有任何一個攝像頭能采到它怎麼轉。
因此一開始做實驗的時候我們把球變成花瓣等各種樣子,希望能夠采集到球旋轉的過程,發現非常困難。但後來意識到采集到也沒用,乒乓球的速度非常快,等你采集并運算完了以後球早過去了。
那到底應該怎麼做呢?我們用的技術是機器學習。攝像頭采集人打球的動作,把人瞬間的動作傳回來,變成機器人學習的過程,它來預判你這個球大概以什麼樣的方式過來,以什麼樣的軌迹過來。
所以這種方式就更像人與人之間的對抗。這個機器人在2018年人工智能大會展出三天。基本上三球以後沒有人可以赢它,頭三球是它适應的過程。
我們也期待未來能研發出量産的産品,它們就可以到社區、健身房跟大家一起互動。
這是一個四足機器人,機器人如果隻能靜止在這兒是不夠的,一定要運動起來。對機器人來講以前的運動方式是輪式驅動,但輪式驅動對地形是很挑剔的,隻有足式是沒有挑剔的。
足式運動要不斷地處理好平衡和重心,像這樣在複雜的崎岖地面上能夠時刻保持自己的重心,保持自己的位置是非常非常難的。
四足機器人還能做什麼?這是在實驗室裡面,機器人用前面的機械臂模拟人的動作打開門鎖,為機器狗開門,動作跟人是很相似的。
上圖是一個機器人在進行跳躍,也許在座諸位完成這些都很容易,但是做到這一點對機器人非常非常難。為什麼這麼講呢?
機器人研究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是動力學,因為機器人一直是運動的狀态。當姿态發生變化時重心就變了,慣量也在變。所以對機器人來講一直是變慣量的狀态,這意味着機器人要不斷地實時計算分析。
另外一點,這個産品在落地的時候對電機的沖擊非常大,如果控制不當的話電機當時就被摧毀了。所以機器人的緩沖和震動過程都有大量的算法在跟蹤,機器人也從以前的工廠逐步進入許多能夠創造更多價值的地方。
手術機器人
這個叫手術機器人,是典型的主從操作手術機器人。外科手術精确度很高,需要外科醫生的手非常穩,做重大手術之前不許喝酒,一定要休息得當。
機器人做手術
機器人可以有效地剔除生物震顫,所以做微創手術的創面更小,做的手術可以更精巧。這都是手術機器人可能作為夥伴出現的例證。
我們早期研發機器人一般利用機械、電子等傳統的工程學科知識。今天,大量的哲學、倫理學都融入到機器人研究中。
機器人倫理中,有一個著名的機器人三原則: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 第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與第一條相反; 第三,機器人必須保護好自己,除非和前兩個沖突。
機器人三原則是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是在開發智能機器人時最重要的設計依據。
大家經常在想,未來機器人到底怎麼樣?會不會是人類的敵人?未來機器人一定是人類的親密夥伴,原因也正是這三點,這三點保障了機器人和人類之間親密的關系。
“SELF格緻論道”講壇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緻力于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SELF是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旨在以“格物緻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關注微信公衆号SELFtalks獲取更多信息。
本文出品自“SELF格緻論道講壇”公衆号(SELFtalks),轉載請注明公衆号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