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大概是一部《論語》中,除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之外,為人們引用最多的話了。其意思不必多講,就是時時處處常常要向他人請教。但人們常常忘了它後邊還跟着兩句:“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說,你不但要有不恥下問,虛心讨教的态度,還要有“擇”其善與不善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這句話并不像人們常以為的那麼簡單。
孔子乃萬世師表,但對于向人學習這件事,卻堅持的那麼經常。“孔子入太廟,每事問。”以孔子的學問和見識,完全不必如此,可他為什麼要每事都問呢?這就涉及到,向人求教的方法問題。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在孔子心中,求師是讓自己成長的機會。他不僅要抓住一切機會學習,而且強調學習是伴随終身的習慣。述而篇第17章:“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學生子路不知道怎麼向别人介紹孔子,孔子就對他說: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學習起來不但廢寝忘食,而且忘記了自己多大年齡,那便是聖人的學習狀态。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學習對他來說是一件快樂而又享受的事情,以至于“樂而忘憂”。
若要博學多識,必然要學無常師。衛國的公孫朝向子貢請教: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裡來的?誰是他的老師?子貢回答說,文武之道無處不在,我的老師無處不能學習,為什麼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人無常師,所以能常師于人。
求學拜師,不但是孔子的生活樂趣,而且是他的人生目标。裡仁篇第8章:“朝聞道,夕死可矣。”博學如孔子,從來不以為自己知識豐富,卻認為自己在許多方面無知,子罕篇記錄了他的一段話,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因為覺得自己無知,所以,才時時處處向人請教,謙虛才能好學!老百姓對于不虛心向學的人,有一個說法:“一瓶子不滿,半瓶子逛蕩。”這裡面有個辯證的問題:沒人能往裝滿水的瓶子裡再加進去水,一個自滿的人總是容易忽略掉别人的長處,從而失去學習上進的機會。當然,向人學習也是要講方法的。何為“叩其兩端”?就是從頭到尾,遇到自己解釋不了的問題,就反過來虛心向人請教,把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
孔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這句話中,“知之”是生而知之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是孔子認為多聞多見是普通人為人立世的根本。既然不是生而知之者,那麼我們就要虛心向人求教。于是,孔子就提出了一個讓後世人都愛引用,但又往往不得其根本的倡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老師要不要學習?當然要。老師怎麼學習?跟誰學習?萬世師表的孔子,已經以自己的言行做出了表率。後世為師者,當然應該從這當中,悟出點什麼,知道點什麼,學到些什麼。最起碼你是不是已經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
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該問問自己“
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而我們往往沒事兒問。為什麼?
孔子廢寝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将至。而我們卻常常感到,學習進修的困擾。為什麼?
孔子那麼大的學問,反而認為自己“無知也,空空如也。”而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知識已經足夠應付當下的學生。為什麼?
竊以為:當然之後,你也許可以靜下心來,學到點什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